沭陽風物 | 桑墟駱廟與元興聯中

駱廟,今屬桑墟鎮劉廳村,此地北鄰舒窯,南瀕古泊,淮沭新河穿流而過。村南劉廳線,南通文集、西接順河集,可謂是交通便捷。


沭陽風物 | 桑墟駱廟與元興聯中


坊間傳聞,駱廟原名“羅廟”,為供奉羅祖、羅成的廟堂。此外亦有人稱,該廟為淮海戲《蓮花庵》的原型。而事實上,駱廟即駱氏家廟。據該村居民駱良玉、駱成國父子介紹,當地駱姓祖籍海州洪門,遷居此地已有數百年。1971年,淮沭新河自村中穿過,駱廟被一分為二。老人回憶,在解放前,此地廟宇眾多,有“三步兩廟”之說。駱廟佔地數畝,大殿為木樑磚砌,每根木柱下均有石質鼓形柱礎,造型精美。


沭陽風物 | 桑墟駱廟與元興聯中

駱良玉(73歲)、駱成國(47歲)

在駱成國的帶領下,筆者向西越過淮沭新河,原駱廟舊址即位於河西的一片農田中。放眼望去,此處地勢平坦,廟址處已無半點痕跡。據瞭解,在解放初期時,該廟即改為小學校舍。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在1947年安峰山事件中犧牲的王元興同志,將原駱廟小學改名為元興小學,後該校因兼辦初中,遂更名為元興聯中。駱成國稱,他年少時即在此讀書,曾聽說此地有一口八角琉璃井,但始終未曾得見。


沭陽風物 | 桑墟駱廟與元興聯中

駱廟舊址

史料記載,王元興,1911年出生於沭陽桑墟南灣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37年抗戰爆發後,王元興積極投身愛國青年運動。1939年春,王元興參加革命,在潼陽縣擔任交通員,負責東海縣委與山東黨組織的聯絡工作。入黨後,王元興在革命鬥爭中迅速成長。1942年擔任潼陽縣沙河區農會長,1944年任潼陽縣農會長。抗戰勝利後,王元興於1946年調任淮海專員公署工會副會長、地委委員,分管宿遷、東海、潼陽三縣工作。


沭陽風物 | 桑墟駱廟與元興聯中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犯我蘇中、蘇北解放區。1947年初,淮海地委決定將東海、沭陽、潼陽、宿遷等縣的部分幹部北撤至山東。是年2月20日,王元興為掩護潼北工委幹部撤離,與宣慰大隊周佔熊等人在安峰山阻擊敵人,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6歲。解放後,當地黨和政府將王元興烈士的家鄉南灣村改名為元興村,以示緬懷。


參考文獻:

1、中共東海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 東海縣革命烈士傳[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75-77).

2、沭陽地名委員會編. 江蘇省沭陽縣地名錄[M]. 沭陽縣地名委員會, 1982:(177).

3、北京翰林苑教育數據中心. 全國50000所中學名錄[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1998:(713).

作者:劉陽(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