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听,那片响彻山谷的蛙鸣

走入《蛙》的世界

关于蛙,宋代梅尧臣有诗云:陂蛙怒目生,科斗亦纵横。对于蛙的印象,除了来自于文人墨客的诗词描述,便是几张图片,几个模糊的影像。莫言先生的这本书,以蛙为名,初看让人不明所以,读后却又深陷其中。

《蛙》向大家展现了计划生育国策下的众生相,它的文风粗犷但不乏细腻、写实却不乏梦幻。

在此之前,我对莫言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视剧,以及只闻其名未见其容的《丰乳肥臀》,再者就是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盛名。

我以为他与同时代的余华是相似的风格,一样的蕴含时代特色,故事有深度,却读来压抑。所以,当同事将《蛙》递在我手中时,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却又不敢轻易去读,怕陷入伤感。

终是抵不住诱惑,特意选了一个风和日丽、情绪平稳的日子,打开《蛙》,慢慢走入它的世界。

《蛙》▏听,那片响彻山谷的蛙鸣

《蛙》的封面

姑姑被信仰支撑的一生

姑姑,是《蛙》的灵魂人物,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如同展开一幅历史画卷,她不同阶段的故事鲜活呈现于读者面前。

饥荒、文革年代的姑姑

姑姑是村里第一个接受新法教育的专业接生员。她的初次接生经历,既有面临难产现场的冷静、果敢,又有脚踢接生婆的霸气侧漏,自此她便名声大震。

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叫陈鼻。姑姑后来多次问他为何先出来的是手,他总是回答“讨饭吃呗”!没想到,造化弄人,他果真成为了一个讨饭的。

后来,姑姑成为了村里人人敬仰的“送子观音”。彼时,她不仅深得民心,更是收获了爱情,一个引无数人艳羡的飞行员王小倜。在人们眼中极其般配的他们,却没有终成眷属。王小倜抵挡不了糖衣炮弹的诱惑,驾着飞机投奔台湾了。他的叛逃几乎致姑姑于万丈深渊。等待她的是各种审讯、猜忌,甚至是文革时期的惨烈批斗。

计划生育时期的姑姑

同样的姑姑,信仰不变,初心不变,只是人们眼中的她变了。她不再是笼罩着光环的“送子观音”,却成了让人咬牙切齿的“杀人恶魔”。

她身躯发胖,嗓音嘶哑,早已没有年轻时的风韵,却依然不遗余力地宣传着计划生育。她如一名斗士,仍然奋战在生育台,只是她那双“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的巧手不仅迎接了许多新生命,也扼杀了许多仍孕育在腹中的胎儿。

无论是女人、男人甚至是小孩都开始攻击她。然,于她而言,无论是人们眼中的可敬或可恶,都不重要。她可以接受人们的崇敬膜拜,亦能忍受人们愤怒的唾骂与殴打,对于她毕生的事业,她却无悔亦无怨。

年老时的姑姑

姑姑年老时神神叨叨,她借赫大手之手,捏出了栩栩如生的泥娃娃,似乎它们是那些被流产的胎儿。她和小狮子都一生无子,于她们而言,虽是一种遗憾,却也是一种赎罪和解脱。

对姑姑,她手上的血淋淋虽然触目惊心,读者却不忍心去过多指责,正如莫言先生所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作出贡献。”

我开始不明白为何本书取名为《蛙》,后面恍然大悟,原来蛙与娃同音,蛙的叫声如同娃娃的哭声。姑姑天不怕地不怕,却独独害怕青蛙,青蛙带给她的恐惧和悸动是源自于她对那些死于她手术刀下的胎儿的内疚和忏悔。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姑姑,一样的坚持自己的信仰,一个坚毅的共产党人形象跃然纸上。

我深深的感慨信仰的力量。信仰让人坚定,无论何时不会迷茫;信仰让人强大,直面鲜血却毫无惧色。

《蛙》▏听,那片响彻山谷的蛙鸣

被苦难折磨的人们

莫言先生说“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这是本苦情书,每个人物,甚至每个场景都透露着作者的悲悯情怀。

除了姑姑,还有许多虽着墨不多,却让人无限唏嘘的人物。

时运不济的黄秋雅

黄秋雅,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名校,却沦落至乡村诊所。或许是落差感使然,她为人清高又尖酸刻薄,惹人厌恶、憎恨。

她是姑姑的死对头,也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因为要揭发王小倜,她和姑姑展开了一场搏斗。她上午被姑姑打的头破血流,下午却能专注的在手术台工作,是个称职的妇产科医生。她曾用那双“可以在女人肚皮上绣花”的手,迎接了许多新生命。

姑姑被批斗的现场,她被鲜血满面的姑姑吓晕过去,那一刻让读者感受到她的柔软和善良。

后面的一次出场,是她瘦弱、驼背的身影,间接地透露着她生活的不如意。

最后,便是对她结局的一笔带过,她做了意外事故的替罪羊。

原本她的人生可能会有不同,这是时代赋予她的宿命。

《蛙》▏听,那片响彻山谷的蛙鸣

红颜薄命的陈眉

陈眉,她的出生导致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因此消沉。为了开启新生活,她跟姐姐去南方打工。姐妹俩个个貌美如花,却出淤泥而不染,没有攀附权贵,而是辛苦奋战在工厂流水线。意外的一场大火夺取了姐姐的生命和陈眉的容貌。

从此,她黑纱遮面,苟延残喘。她本已悲惨的人生,却因父亲的一场车祸而雪上加霜。她为了给父亲筹医药费,陷入代孕生子的泥沼。

最最悲哀的是,她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产生了浓浓的母爱和求生欲,却在孩子出生时被迫母子分离。

书尾的话剧部分呈现了她的结局,疯癫!

这是命运多舛、凄凄惨惨的一生。

还有许多悲情人物,诸如王仁美、王胆这样的女人们或迫于无奈,或心甘情愿地沦为生育工具。为了超生,隐藏于猪圈、地窖,拖家带口地逃跑,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而出生时先露手的陈鼻,因为难以背负的内疚或绝望,从此消沉、郁郁,沦为乞丐。

佛说,婆娑世界,总是难免遗憾。无论是时代赋予的,还是命运纠缠的,所谓苦难,于卓越的人来说,是一种磨练,是一笔财富;于平庸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折磨,甚至是万丈深渊。

《蛙》▏听,那片响彻山谷的蛙鸣

为了逃避计划生育,人们斗智斗勇,我们看到了王仁美式的隐藏,王胆式的逃跑,她们为了给丈夫家传宗接代,为了保护腹中胎儿,发挥出了惊人的智慧和毅力,虽香消玉殒,但她们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生命之歌。

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在书的尾声得到了升华。妇产医院广告牌上,那些神情迥异的娃娃们感动了小跑,也感动了我,生命如此珍贵,如此美好。

苏轼深爱陶渊明之作,却“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书至过半,我的心中亦生下许多不舍,唯恐读尽。

这是一本值得二读、三读的书,直击读者心灵,引发关于时代、命运、人性、轮回的思考。好书,与您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