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老板丨疫情之下,实体书店如何从“冰点”回归信心的“起点”

疫情当前,在各大实体书店纷纷“自救”与“转型”之际,大隐书局却选择在“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开出了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题的书店——海派书房,成为疫情期间沪上第一家开业的新书店。

在疫情期间开新的实体书店,对提振文化行业信心有重要意义。”

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告诉周到君,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不仅对疫情的缓解更有信心,对回归正常生活秩序也更有信心。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选择在四月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开张,是想给喜爱读书的人走出室内的信心,去慢慢地读一本书。“希望实体书店从历史上的冰点,慢慢回升到原先自信心的起点。”

撑老板丨疫情之下,实体书店如何从“冰点”回归信心的“起点”

首家海派文化书店诞生

“开一家书店真的挺难的。”刘军坦言,书店本身就是一个利润微薄的行业,想要打造一个多业态融合的书店更是不易。从主题确定、空间改造到业态布局,海派书房历经了两年才成功落地。

2016年,大隐书局在武康大楼开出了第一家实体书店,四年后,海派书房又选择了徐汇区这片上海海派文化的积淀发祥地,来表达海派文化的精神,同时也是大隐文化的一种复制和延续。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更新与改造必不可少。面积700多平米的海派书房前身是十余家业态传统、空间简陋、经营粗放的传统型商铺。刘军认为,海派书房不只是一个单一的项目,更是提升街区建筑品质、活化社区人文风貌和激发周边活力的表现。

作为大隐书局旗下第10家书店,海派书房聚焦“海派文化”主题,覆盖海派艺术、海派戏剧、海派建筑等类别图书,是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题的书店。“我们希望透过建筑元素、内容选品以及细节设计,更好地传递海派文化大气、谦和、包容的特征。”刘军表示,如果想要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就一定要来海派书房坐一坐。

撑老板丨疫情之下,实体书店如何从“冰点”回归信心的“起点”

当然了,如果我们只是沉醉于自己对海派文化的理解,而不去寻求与周边居民之间的互动,显然那只是一厢情愿。”

刘军表示,为了契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未来书店将聚焦海派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开展文化讲堂、文创秀场等活动,成为透过海派书籍和沪版图书去展示海派文化魅力,为周边社区民众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海派书房会努力成为社区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业态融合上,海派书房也明显有别于传统书店,作为全国第一家开辟出音乐售卖和演艺专区的书店,海派书房与雅马哈联合打造了一个“音乐空间”,定期邀请上海音乐学院以及业界的音乐家为海派书房举办交流活动,增加了更多聆听的艺术。或许你会不经意邂逅一位明星,或是朗朗,或是宋思衡,他们都会走进这个空间来和大家见面。

撑老板丨疫情之下,实体书店如何从“冰点”回归信心的“起点”

实体书店的困局与自救

线上网购、电子阅读、电商折扣……一直以来,实体书店和电商的鏖战就从未停止过,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实体书店盈利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据开卷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国内实体书店零售市场同比下降54.79%,实体书店2月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86.36%,其中,一二线大城市所受影响更为严重。

撑老板丨疫情之下,实体书店如何从“冰点”回归信心的“起点”

从2016年第一家书店在武康路开业以来,大隐书局在短短的四年内已有了10家沪上书店和图书馆,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暂停休业后,上海大隐书局的10家实体店于3月1日起陆续复工。作为大隐书局的创始人,刘军坦言,疫情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在所难免,大隐书局复工后的客流量不及疫情前的1/3,对经营者信心的恢复确有一定影响。

尽管如此,刘军却没有特别担心,他透露,大隐书局不限于单一的图书售卖,而是引进了复合、跨界、多元的各种业态,这些业态不是简单的1+1的关系,而是互相交融。“我们不仅是一个实体书店的零售商,还是文化内容的提供商,更是公共场馆的运营商和大型活动的策划者。”

由此可见,大隐书局的盈利模式是相对比较多元化的,实体书店零售收入只占四成左右比重,还有六成来自于线下沙龙、文创产品、文艺演出等多业态融合。他表示,要是只以图书零售为生,可能第一家店都走不出去,更别说现在10家书店的规模。

撑老板丨疫情之下,实体书店如何从“冰点”回归信心的“起点”

近日,尽管疫情慢慢好转,但人们还不敢毫无顾忌地回到公共场所去购物或阅读。因此,大隐书局、新华书店、三联书店、言几又等知名实体书店纷纷入驻饿了么外卖平台,提供了最快半小时即可送达的服务。

对于这种尚不清晰的新兴商业模式,刘军表示还在继续探索中,他透露,目前销量最好的书籍是工具书,这对书店的选品有了一定启发,那就是要满足人们的即时需求。当然,读者也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需要给读者一点时间来适应这种改变。

虽然进行了诸多“拥抱互联网”的新尝试,但刘军对于实体书店的明天依然充满信心:线下实体书店的体验感和浸泡感,是互联网无法提供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和提升实体书店的体验感。”

疫情之后,一起静下心来读本书吧

每当提到书店这个话题,总是很容易撩拨大家的神经,因为每个人都对阅读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然而,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都变得焦虑,变得狂躁,变得渴望迅速成功。据2019年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远远低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

疫情期间,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隔离在家让人们的空闲时间增加,也让人们能够做一些需要静心才能做的事情,比如阅读一本好书。刘军透露,疫情期间,那些曾被认为枯燥无味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反而销量领先。“过去忙的时候可能很难把一部长篇小说读下去,但疫情给了人们这样的机会,阅读时间更长了,阅读深度也更深了。这对作者、出版社和实体书店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撑老板丨疫情之下,实体书店如何从“冰点”回归信心的“起点”

世界上多一座图书馆,就少一座监狱。”

在刘军看来,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象征和灵魂栖息地。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实体书店数量最多的五个城市分别为成都、南京、沈阳、西安、重庆,作为经济龙头的上海却缺席,实体书店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去过的全球所有书店里,刘军最喜欢巴黎的书店,无论是充满文人气质的莎士比亚书店,还是塞纳河边的小书摊,巴黎街头最不缺的就是书店。随意拐过一个街角,也许就能与一家别样的书店相遇。

“巴黎之所以能产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这座城市的阅读史是有关的。”刘军认为,通过这次疫情,国人们有了更多自我面对的时间。如果未来大家都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上海实体书店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刘军希望未来社会各界能共同打造上海书香社会,让实体书店的数量多起来,让知识的力量走得更远。

撑老板丨疫情之下,实体书店如何从“冰点”回归信心的“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