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我和女兒出門採購,第一次“全副武裝”戴上口罩和乳膠手套。自疫情以來,Sam’s club門外每輛購物車每次用過都噴霧消毒,入口處有專人發消毒溼巾,儲物冰櫃的把手有專人反覆擦拭,收銀員配戴口罩,熟食還有賣,堂食快餐區關閉了……但直到那天,顧客戴口罩的大概不到1/2。回來在朋友圈感慨了一下。隨即有朋友留言:“會不會有人去超市也挺想戴口罩的,但是買不到?”
買不到口罩的情況曾經出現過,春節期間,這邊的口罩貨架是空的,貼在上面的紙片用漢語寫著:口罩無貨或口罩售完。美國疫情暴發之初,口罩庫存有限,優先留給醫護人員,政府一度動員民眾把家裡的醫用口罩捐給醫院。但經過一段時間,許多企業包括著名的時裝品牌公司都開始成批生產口罩。現在網站上如eBay可以買到普通醫用口罩。新聞報道,許多擅長縫紉的巧匠自己動手製作棉布口罩消毒後佩戴,富餘出來的送到老人院和警察局。那天在Sam’s club,就有不少人戴的是棉布口罩。
我將這些情形告訴這位在國內媒體的朋友,他執拗地繼續說:咱這邊說的是棉布口罩不防病毒,醫用外科口罩有一層防水夾層,說這個管用……朋友圈全是微商,高價賣口罩的。聽罷一時無語。棉布口罩也好,醫用口罩也罷,口罩本是為人們帶來安全、消除恐懼的屏障,竟也可以在瘟疫肆虐之時,成為某些人牟利的資本。
回想COVID-19在美暴發之初,關於民眾是否需要戴口罩,一直爭論不休,CDC曾堅定地表示NO,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直到全美確診病例20萬+,終於想起了口罩:“亞洲國家佩戴口罩的舉措,可能是對的。”並且也證明了大家都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率和更快地控制疫情擴散。CDC主任Redfield後來說,更改口罩指南的原因之一是新冠病毒可以無症狀傳播,普通民眾佩戴口罩可以阻止這些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其中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生病了)無意間感染其他人。即便如此,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Fauci說,他傾向於在口罩數量充足,不影響醫院供應和保證醫護人員和一線工作者需求的前提下,才建議普通大眾戴上口罩。
4月8日下午去UPS發郵件。一進門就見黃色警示牌和地面醒目提示6英尺距離。發郵件發快遞的人接二連三,戴乳膠手套的沒戴口罩,戴口罩的沒戴手套,但一概小心保持著6英尺距離。顧客與郵政員之間的櫃檯上方掛了透明塑料隔簾。後來相繼發現,在超市、藥店等目前仍在營業的場所,地面上都明確標示了箭頭和距離提示;收銀臺前都立起了一塊高於普通人身高尺碼的透明隔斷。
阻隔飛沫傳播病毒,口罩是必備的防護用品之一,但肯定不是唯一的防護措施。根據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原文鏈接:http://dwz.date/ZSg)說,醫用口罩阻止潛在感染者呼吸道病毒的傳播。論文對2003年SARS暴發做了研究,發現單獨佩戴口罩,預防病毒有效率達到68%。相比之下,每天洗手10次以上有效率為55%。如果洗手+戴口罩+手套+防護服,有效率為91%。所以,這回還要加上6英尺的Social distance?有醫學專家警告,如果沒有正確戴好口罩,不但不能保護自己,還有可能因為佩戴手法不當,接觸了病毒。更多州強調:戴口罩不能取代勤洗手和“Social distance”。
Under Armour的設計人員在研發新品
世界上頭腦靈活的聰明人不少,身處瘟疫橫行之時,有人擅長囤貨居奇,有人喜歡另闢蹊徑。新聞報道,韓國和日本已經研發出可重複使用的口罩布,以及一次性使用的防疫口罩紙。美國著名運動品牌Under Armour則發明了一種不需要任何縫紉的創新外科口罩,其非滲透(non-wicking)材料可以防止飛沫進入空氣。這種由一整塊布料製成的口罩,取代了傳統的需要把幾層材料縫在一起的設計,意味著可以提升生產速度。UA在一週之內把坐落在巴爾的摩的創新實驗室改造成了製造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面罩的工廠,預計每週產量可達10萬個。他們目前還在探索用3D打印機制造N95和N80口罩的可能性。3月29日,美國俄亥俄州一家非盈利組織研發的消毒N95口罩的設備被FDA授權使用,首批三臺分別送往紐約、西雅圖和華盛頓DC。該設備每天可以消毒12萬隻N95口罩,可使一隻N95口罩重複用20次。
俄亥俄州州長Jon Husted表示,“這是俄亥俄州創新者不斷湧現並解決問題的又一個例子。”在此,引用早上讀到的《新銳觀察》的一段話:不用糾結於誰的作業是否該抄,也不用糾結於哪國的感染人數多少,不在一個平臺上比較,這些數字都毫無意義。這場疫情已經導致了世界各國在公共衛生領域的科技大比拼,相信最終戰勝這場瘟疫的,一定是創新實力最強的國家。
(發自美國佛羅里達)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劉曉軍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