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平话:银枪名将,雷声大雨点小,金甲战神,隔着锅台上炕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乐闲聊话今古,接着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上一次说到吕布被王允和貂蝉“联手”送上了一顶有颜色的帽子后,冲冲大怒,直接杀了董卓出气。这个故事比起《三国演义》中王允连环计的设定,就显得过于简单粗劣了,但更粗劣的内容在后面。

三国志平话:银枪名将,雷声大雨点小,金甲战神,隔着锅台上炕

吕布杀了董卓以后,作为跟吕布齐名的董卓手下的名将,白袍银枪李肃,要来找吕布算账,杀掉吕布给董卓报仇,但最终竟然经过王允一番“掰开了揉碎了”的劝说,立刻幡然醒悟,知道自己身为大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本来就有义务为国除贼。因此,不仅不怪吕布,还跟化干戈为玉帛,但问题是,如果被王允这么一说,就果断弃暗投明的李肃,为什么在此前就想不到这一点呢?或者说,王允为什么不在此前,就全李肃在董卓身边下手呢?总之,老乐认为,这个设定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更加莫名其妙的事儿是,李肃在随后的平话故事中——消失了!

三国志平话:银枪名将,雷声大雨点小,金甲战神,隔着锅台上炕

这是老乐始终没想明白的问题,为什么三国志平话里,要给李肃设计出那么大的声势,但是却没有他的任何表现机会,对于这种写法,老乐只想到了我们的青少年小时候写作文的状态。估计大家都被老师批评过,写人物的时候,比如写你的老师或你的爸爸,很多同学只会写“我的老师可好了,教课很认真,上课很负责”,或者是“我的爸爸可好了,吃苦耐劳,对我特别好”,总之就是三个字:可好了!然后老师会告诉我们,用再多的“好”字,不如用一个事件来反映出来,于是乎,很多人写老师在半夜批改作业……

三国志平话:银枪名将,雷声大雨点小,金甲战神,隔着锅台上炕

《三国志平话》里的李肃,就像我们青少年时代作文里的“老师”,除了“可厉害了”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典型的战功,或者斩将杀敌的经历,哪怕连一个“大众脸”都没打过,而且是莫名其妙地来,悄无声息地走。由此也能看出平话的水准,不过尔尔。对于这一点,在《三国演义》里头,李肃的形象就完整很多,首先,作者把他的神勇因素,全都抹掉,不过就是个普通的谋士,登场的作用就是以同乡的身份,劝吕布归顺董卓,而且在劝吕布投降的过程中,也是循序渐进,牵着吕布思路走的,就很像《水浒》里王婆贪贿说风情那一段,跟西门庆说“十分光”,才成功地得到了潘金莲。而在吕布杀掉董卓后,李肃也协助吕布,直到最后,因为兵败才被吕布斩杀,虽然角色不是很重要,但也算有始有终,这就远胜平话的“信口开河”。

三国志平话:银枪名将,雷声大雨点小,金甲战神,隔着锅台上炕

当然,在《三国志平话》里,更大的角色都是有头无尾,何况一个区区李肃,因为在吕布逃出长安后,这部平话直接就说,吕布到哪哪不要他,都害怕他反噬自己,结果吕布一行人,信马由缰来到了徐州,直接投靠了刘备!而且在这段故事中,陈宫也直接出现在吕布的身边,根本没有交代他的来历。对于这一点,也是没办法的,因为《三国志平话》中根本没有孟德献刀,捉放曹等情节,曹操的出场都是一笔带过,更不用说陈宫了,但是,刘备前脚刚离开平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而后就占据了徐州,这就有点太过突兀了。

三国志平话:银枪名将,雷声大雨点小,金甲战神,隔着锅台上炕

通过《三国演义》,我们都能了解到,诸侯讨伐董卓失败后,各回各家,刘备自然也在平原县继续过着平淡的日子,吕布杀董卓,跟他也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因为董卓的是,李傕郭汜闹京城,东汉朝廷再次陷入混乱,最终靠着曹操及时出手,将李傕郭汜彻底打跑,并且将汉献帝接到了许都,开始了挟天子令诸侯的生涯。拥有了实权的曹操,想要接回父亲曹嵩,这才引出了陶谦为了结交曹操,派手下张恺护送,结果张恺见财起意,杀了曹嵩,气得曹操要屠城徐州,给父亲报仇,这才引来了陶谦般救兵,刘备仗义出手,最终被陶谦以三让徐州做谢礼结束。

三国志平话:银枪名将,雷声大雨点小,金甲战神,隔着锅台上炕

这段故事跟《三国志》的记载大同小异,只不过曹操打徐州的动机众说纷纭,但刘备之所以得到徐州,让曹操撤兵,是离不开吕布在逃亡的生涯中,打算占据曹操的兖州当根据地,这才让曹操不得不暂时放下对徐州的恩怨,成全了刘备。换句话说,如果吕布不杀董卓,不打曹操,刘备怎么有机会占据徐州呢?可是,在《三国志平话》里,这些都没有交代,就是直接说,吕布像个丧家犬一样,带着没头没尾的陈宫,一路没人收留,直接来到了刘备的徐州地界——这都哪跟哪啊?

三国志平话:银枪名将,雷声大雨点小,金甲战神,隔着锅台上炕

由此可见,漏洞百出,故事粗劣的《三国志平话》,设定出银枪名将李肃这样的角色,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而所谓的金甲战神吕布,直接到徐州投靠刘备,更像东北方言里那句名言:隔着锅台上炕。这样的作品无法成为名著,只能被《三国演义》认真加工后取代,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