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如果你全都認識這些物件,那麼恭喜你,你已經不年輕啦!如果你都不認識這些物件,那麼很遺憾,你沒有農村生活經驗。

那小時候戴過的斗笠、揮過的鋤頭、穿過的蓑衣,那立春後穿過的蓑衣、立夏時推過的石磨、秋收時搖過的米扇、過年時舂過的石臼,如今,你都還記得嗎?還想回到過去再體驗一把嗎?

農村的房子拆的拆,塌的塌,恐怕,你回得到原鄉,也找不到那些老物件了。或許還有一二吧,在荒廢的厝基,在倒塌的牆角……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斗笠是農村人最經常戴在頭頂的物件,用竹篾和葉編織而成,是男人的帽子,女人的花傘。晴天可擋日頭,雨天可遮雨滴。田間勞作,撿到一抔田螺,還可翻過來使用,中間尖尖的錐狀部位兜田螺。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在農村,石臼通常是用來舂粿和舂餈的,過去是過年、紅白喜事或家裡來了貴客才響起“嘭嘭”聲,那是一種神聖的禮儀,表達農民對節日的喜悅、儀式的神聖和客人的尊重。如今,想吃粿和餈變得太容易了,反而沒了童年的味道。年兜裡,廳堂邊的“嘭嘭”聲也難得響起。機器做粿和餈,方便了食客,卻也疏遠了那份熱鬧。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你能叫得出這三樣物件的名稱嗎?大的,用來晾曬比較細密的食品,比如赤豆、芝麻;小些帶孔的,用來晾曬對通風條件有要求的食品,比如番薯粉。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有人叫飯床,也有人叫飯甑,還有人直接了當叫飯桶,確實是用來蒸飯的木桶。用它蒸出來的米飯,散發著一股誘人的木香,淘過米湯的米飯含糖份少,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只是,這樣的米飯得置於鼎中燒灶米蒸熟,如今農村普遍不燒柴,飯桶也就讓位給電飯煲了。但童年時代吃飯桶蒸的飯長大的記憶仍銘記於心。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個有的地方叫米扇,用來揚去穀子裡的秕穀和谷葉,準確地說,叫谷扇車。這是它的背面。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脫穀機,也叫打穀機。小孩最喜歡有事沒事一頓猛踩,自然也遭來父母的一頓呵斥。有了它,脫谷的效率大大提高。記得脫穀機在農村還沒普及的時候,父親常清晨馱著它到數公里外的田裡,傍晚又走數公里山路馱回家,辛苦異常。但若藏於田間過夜,又怕遭賊惦記。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篾籠可以用來罩母雞帶小雞,免遭受其它雞類的偷襲和欺侮。它還有別的什麼用途,一時想不起來了。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谷篩篩下的,可都是粒粒飽滿的稻穀,留在篩上的,要麼是秕穀,要麼是再次處理的稻穗。誰說篩下的要淘汰?留在篩上的才是次品。它還有另一個名,叫灰篩,篩山灰,道理和篩穀子一個樣。有時候也用它來篩木炭,大的、整塊的優質木炭留在篩上,篩掉的是細小的碎炭(老家話倒過來唸,叫炭碎)。一個谷篩,篩出的,可以是顆粒飽滿的金燦燦的稻穀,也可能是當次品處理的炭碎。一樣的道具,作用不同,篩出的東西價值有著天壤之別,關鍵要看主人用它來篩什麼。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個叫篾匾,也叫蕃薯匾,平常用來曬豆乾、筍鹹之類的,冬收時用來曬蕃薯米。小時候最怕收蕃薯米,因為寒冬裡風越大,曬在蕃薯匾上的蕃薯米幹得越快,所以曬蕃薯米的位置通常選在田間地頭空曠處的風口。曬了一天的蕃薯米,到傍晚太陽西斜後才開始收了歸倉,那時候太陽已落山,風吹在臉上和手上,如刀割般地生疼。有時蕃薯米粘在蕃薯匾上,得用手去掃,一不小心,手上的皮膚被蕃薯匾的篾條刮到,鑽心般地疼。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鼎都砸了,石臼也翻了,土牆也塌了,老屋還能不老嗎?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有些地方管石磨叫米磨,因為它最直接的功能就是用來磨米漿。有用米漿吹米糕的,有用米漿打冥頭的,有用米漿攪米糊的,還有用米漿做米腐的。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米簍體積更大,可以裝更多東西。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蕃薯籃,多用來裝蕃薯。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米簍的背面。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它叫冥頭篩,正月裡用來裝冥頭。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是生了鏽的鐵鏈。鐵鏈在農村的作用實在廣,可以鏈石頭兩人一起抬,可以鏈石臼幾人一起抬,也可以用來拴狗。電視裡經常看到用它來拴罪犯的雙腳,農村倒是有用它來鏈犯了重度精神分裂症會打人的患者。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米篩用來篩米,篩掉的是米胚,那是廢棄物。它和谷篩最大的區別是,前者的縫隙更細密,看起來做工更精細。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米篩的背面。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是用來舀稻穀的,秋收曬穀子時最常用到。稻穀歸倉後,從穀倉裡裝袋時也常用到。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是用來推蕃薯扣的,婚宴頭道菜上的就是炒蕃薯扣。如今吃到的蕃薯扣,不知還用不用這工具推。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魚撈兜是用來撈魚的,農村毒溪時用得到。魚釵不常見,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釵魚啦。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我的記憶中,這種寬嘴鋤是用來在田間勞作使用的,最適合在水田裡翻土。地裡鋤草和挖土的,是另兩種不同規格的鋤頭。這種細微的區別,或許只有農人才內行吧。鐵錘的作用就不用介紹了。俗話說,誰怕誰,烏龜怕鐵錘。好像有一本網絡小說就叫這書名來著。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生鏽的犁。沒有書生不拿筆,沒有農民不犁田。農民春天犁的是田,也是一年的希望,全家的指望。農民的一生,就在犁來犁去的歲月里老去,所以,與其說農民反覆犁的是田,不是說是他的人生。一犁犁翻新的田土,留下一道道清晰的土痕,那來回反覆、曲曲折折的,就是農民的人生軌跡。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竹簟,多用來曬稻穀。秋天時,小孩喜歡在收了穀子的竹簟上打翻滾,有時一不小心就把竹簟翻滾出一個破洞,自然就逃不了被父母攆著打的命運了。長大後讀李清照的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頭腦中常常浮現小時候夏天酷暑難耐的午後睡竹簟的情景。所不同的是,李清照睡的是荷謝香殘的涼意,小孩睡的是通體舒透的涼凊。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哈哈,這是用來裝小豬的啊。集市上買來的小豬仔,得裝在這樣的竹籠裡,另一頭再來一袋等量重物,一起挑回家。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陶甕用來裝揉菜,袋口紮緊了,倒扣於陶蓋上,在缺氧狀態下確保揉菜不發黴。也可以用來裝乾貨。農村有句話,有什麼樣的甕就有什麼樣的蓋,說出的是匹配啊,或半斤八兩。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有叫灶籬,也有叫爪籬的。過去農村廚房不可或缺的工具啊,撈米靠它,撈芋卵囝(馬鈴薯)也靠它。冬天收蕃薯時,把洗淨的蕃薯從楻桶裡撈出來,也靠它。總之,把東西從水裡撈出來,非它莫屬。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鍘刀可不是用來鍘人頭的,它通常是用來鍘蕃薯藤和芋卵藤餵豬,有時也用來鍘藤狀草藥。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是農村用來放鬆明供夜間照明用的,鐵圈內原編織有凹形鐵絲網住,松明放置其上,有空隙,點明後不滅。夜間手路,手持長長的木柄,松明在前,人隨其後,可以照見數人。夜裡田間捉泥鰍,長長的木柄能照得更遠些,以便發現泥鰍後能不驚動它,方便用捕泥鰍的泥鰍插捕獲。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是瓦窯廠制瓦專用工具,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自動飄過。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長柄劈山刀與短柄砍柴刀對比,前者最大的好處是適合劈草和劈路,效率高不少;也適合劈植株不太高的松杉樹枝。還有一種柄更長的,一般用來劈更高的松杉樹枝。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樑鋸需兩人各握一端才能操作,一般用來鋸較厚的木板,這種木工活最講究齊心協力,若配合不好,會在熱力作用下把鋸折斷了。所以說,一心不能二用,二心一用,在鋸板這件事上就體現得真切。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沒有打穀機之前,打禾梯可是秋收稻穀時揚穀子最好用的工具,簡單實用,深受農民喜愛。但缺點是效率低,且要不斷地手持稻穀拍打,用力多,辛苦易累。後有了打穀機,它就被淘汰了。看圖上的樣子,這把打禾梯應該有收穫過幾百擔稻穀了,可謂戰功累細的功臣。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把長木柄彎刀,叫田墈刀,不叫垠刀,日間勞作時,專用來劈除田墈上的雜草。菜園或番薯墈上的雜草,也用田墈刀劈除。看這樣子,有些年頭沒使用了吧,原本鋥亮的刀片已鏽跡斑斑,不再光滑。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是木工專用的用來描線的工具。那條描線已經腐爛不知去處了,水平線也缺手斷足,殘缺不全了。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焙篦下放一盆燒得正旺的炭火,篦上碼幾件嬰兒服,這邊還沒焙乾,那邊又叫嚷著“又尿溼了,又尿溼了,這豬母”,嚷嚷聲中,卻是奶奶一臉的喜悅。這樣的情景,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父親常用鐵耙扒豬欄(豬圈裡的豬糞、雜草之類混合物),倒置灰寮發酵一段時間後,再扒出裝進灰箕裡,挑到山上給番薯、芋卵施肥,這可是貨真價實的有機肥,種出的番薯、芋卵,是地道的綠色食品。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薅箍,還有一根長長的木枘,串起來,用來薅田。年少時跟隨父親下田學薅田,結果禾苗和稗草不分,把禾苗薅了,稗草留著,遭到一頓數落。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種鋸是用來鋸柴的,也得兩人親密配合,一拉一扯,有說有笑,效率極高。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的《漁歌子》,總讓人想起多雨的江南,隱士的淡泊。農人勞作,斜風細雨自然是不愛穿蓑衣的,笨重不靈活,不方便勞作,沒幾下,就揮汗如下,經年累月,易得風溼病。但江南多霧,尤其是高山地帶,不穿蓑衣勞作,細雨瀝瀝,粒爛浸背,更易得風溼病。所以,穿,農民苦;不穿,農民苦。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個叫楻桶,入冬挖番薯的季節到來,幾擔番薯倒入楻桶中,注水攪洗,然後撈起刨絲,再倒入注了清水的楻桶中,攪洗後撈起番薯絲,桶中水沉澱數小時後,敲掉楻桶底部的活塞,排盡桶中水,沉澱在底部的澱粉,颳起晾曬乾,就是白花花的番薯粉,裝到密封的袋子裡,吃到來年也不壞。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農村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對此都有印象,你或者你的父輩,就是雞酒擔的親歷者、當事人。女子出嫁前,男方要擔兩擔雞酒擔到女方家接親,一擔雞,一擔酒,所以稱雞酒擔。女子嫁入男方家後,生了兒子,女方孃家要還一擔雞酒擔給男方,以示賀喜。這一擔,一頭裝雞,一頭裝酒。這叫有來有往、迎來送往、越走越親。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農村出來的孩子,沒有不認識它的,一日三餐,灶間生火,都得用到它。把柴火往灶裡捅,但有的時候會忘了及時抽出,結果火苗燒著燒著,就燒到了木柄上,連木柄一起燒著了,結果就是火叉越用越短。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犁田時架在牛脖子上的工具。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是裝穀子用的。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壽寧號稱有“三件寶”:“地瓜當糧草,棕衣當被倒,火籠當棉襖。”捱過缺衣少被的冬天,全靠它了。揹著手踱步,背後提著個火籠走村串門的,就是你記憶中的父親、爺爺、外公的樣子。過去的冬天比現在冷,夜間睡覺,衣被單薄,冷得直打哆嗦,若有火籠上床,夜晚就不那麼凍了。但隱患可不小,小孩睡著後,一腳把火籠踢開,睡得又沉,要麼燒焦了被子一角,要麼把褲子也燒出了洞,更可怕的會引起火災,把整棟房子都燒了的,所以過去農村都不敢讓小孩自己睡,更不敢讓小孩提著火籠上床。但上學時間,允許它伴你進課堂。結果,有學生把生黃豆裝進“百雀靈”牌蜜油瓶,放到火籠中拷,拷著拷著,聽課過程忘了這件事,老師講得正起勁,"啪"一聲炸響,把整個課堂都炸得鬨堂大笑,氣急敗壞的老師,會惡狠狠地朝學生投擲去粉筆頭。嚴格意義上講,沒吃過粉筆頭的,都不敢講自己當過學生。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好酒沉缸底,酒缸裡裝的當然是酒啦。這一缸酒,可以吃上一年啦。小時候經常唱“酒幹倘賣無”,曉得跟酒有關,但一直不曉得是什麼意思,後來到了泉州,偶然間才曉得這是一句閩南語,大概意思是說“有酒瓶子要賣嗎”。順便普及下,這句話裡有兩個錯別字。“‘幹’正確的應該是‘瓨’(音同祥),這個字出現在2000年前司馬遷的《史記》裡,就是酒瓶子的意思;“倘”應為“當”,《古詩十九首》裡就有這樣的用法”,由於許多人不瞭解,所以便音譯成“幹”和“倘”。因此,正確的唱法是“酒瓨當賣無”。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寬窄斧是一對雙胞胎兄弟,作用不同,只有農民分得清,用得順。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我們那兒叫它風不動,風吹不動的燈,曾經陪伴了你童年多少個燈下苦讀的歲月,多少次照耀你回家的路。燈下,你還聽過多少個奶奶講的故事、外婆哼的歌謠。如今,風不動生鏽了,故事跟奶奶一起老去了,歌謠隨外婆遠去了。你的回憶,是不是也塵封在嚴密的風不動玻璃罩裡許久許久了?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推番薯的工具,把整個番薯推成千萬條絲狀,過水後撈起曬乾製作成番薯米,充飢果腹全靠它了,越吃飯量越大,吃得多也餓得快。小時候最快推番薯絲,技術不過關的,推著推著,就把自己的手掌也當地瓜在鋸齒上推得鮮血直流,那鑽心般的痛,會讓人痛苦得滿地打滾。我害怕至極,至今沒學會熟練推番薯。

是不是農村人,就看你能否認出這些老物件

▲這樣的鹽罐,背後應該還有什麼吧。否則豈不太浪費了?生活不能一日無鹽,食鹽既是食物的調味劑,也是生活的調味品。有點鹽,有點鹹,生活才有滋有味。(李賢斌)


越走越遠的是老家,越來越少見的是父母,越來越生疏的是方言。你在城市拼命打拼,使勁擁抱,但總有隔離感,因為你的童年不在那兒;你曾經逃離的鄉村,卻時常在夢裡出現,不時回去小住幾日,因為你要尋找逝去的記憶。人生就是這樣,一邊在不斷忘記,一邊又在不斷尋找。在忘記和尋找之間,日子如水逝去,青春漸漸遠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