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是個偽概念,孩子們需要的是意志,不需要更多挫折

“挫敗教育”是個偽概念!

不知何時起,某些“專家”開始鼓吹一種奇葩的教育方法:挫折教育。

這個理論的原理大概是這樣的:人為的給孩子製造挫折,讓孩子適應各種打擊,從而適應挫折。

任何一個稍微瞭解一點心理學的人都能輕易識破這種胡扯的理論。

在我們對一些常見的概念缺乏深入的認識時,很容易被一些模稜兩可的理論忽悠。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製造挫折做出的一些錯誤行為。

比如有的家長在孩子央求買玩具的時候,故意不給孩子買。非要讓孩子體驗一下這種求而不得的感覺,或者把買玩具這件事往後推遲,美其名曰延遲滿足。

有的家長在孩子摔跤的時候,哪怕流血了,也冷靜的站在一旁,任孩子無助的哭泣,甚至大聲呵斥:別哭了,自己爬起來,男子漢哭什麼哭!

有的家長則認為挫折教育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抓起,當孩子苦惱的時候,任由他哭,不理睬,不回應,甚至對孩子怒吼,更嚴重的動手毆打。

還有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在孩子因為某件事或某樣東西開心得手舞足蹈的時候,莫名其妙的跑去阻止:別吵了,那麼高興幹什麼,不要得意忘形!

生怕孩子開心過了頭,不自主的擔憂孩子太過興奮會樂極生悲。這種心態常人難以理解,學過心理學的人卻知道怎麼回事,篇幅有限這裡就不論述了。

這些家長都誤信了“挫折教育”的偽邏輯。

所謂挫折,就是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問題,最終失敗。

“挫折教育”是個偽概念,孩子們需要的是意志,不需要更多挫折


人的一生,挫折少嗎?

嬰兒時期嗆奶是不是挫折?大一點,經常摔傷是不是挫折?第一次學用筷子卻總是失敗,是不是挫折?上學了,遇到不會做的難題,總做錯,是不是挫折?與同學發生矛盾,是不是挫折?升學考試沒考好,是不是挫折?再大一點,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是不是挫折?失戀了是不是挫折?

可以這麼說,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經歷挫折,人就是在挫折中長大的,每個人都不缺挫折。

孩子們缺的是什麼?

並不是挫折,而是面對挫折的勇氣!是克服困難的決心和能力。

這些能力,並不是給孩子人為增加挫折能磨礪出來的。

當人處於逆境中的時候,能夠支撐他走出來的,是他孩童時期父母給他培養起來的自信、強大的內心,而不是他曾經面臨挫折的經驗。

一個小孩子可以經歷無數次用筷子失敗,但是用筷子失敗的經驗,對他成年後面臨失戀、負債、創業失敗、找不到工作等挫折提供不了任何幫助。

人在面對挫折的時候,產生的往往是負面情緒。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詳細論述了,這種挫折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往往會使一個人的意志力失效,從而更加沉溺於失敗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在個人挫折面前,持自我同情態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評態度的人更願意承擔責任。他們也更願意接受別人的反饋和建議,更可能從這種經歷中學到東西!”

“挫折教育”是個偽概念,孩子們需要的是意志,不需要更多挫折


對於小孩子來說,當他面臨失敗時,他最可能的狀態是:1、感到痛苦難受,很無助。2、為自己尋找失敗的藉口。3、假裝不努力。

當一個小孩子多次學用筷子失敗後,他往往會採取假裝漫不經心的態度,因為他擔心父母會覺得他笨。這種策略至少給他自己一個心裡安慰,我不是笨,只是沒有好好學而已。

同樣的狀況,也經常出現在很多學生身上,他們刻意表現出那種吊兒郎當、愛學不學的態度,實際上只不過是掩飾自己成績不好的事實,其潛在的邏輯也是如此:我不是學不會,只是不努力而已。

他們寧願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努力,也不願意讓人覺得自己不聰明。更沒有勇氣面對自己學習失敗的事實,用這種自我麻醉的方式逃避。

他們卻沒有意識到,努力可能是比聰明更可貴的品質。

這種心態的產生,很可能與父母在童年時期給予他們的錯誤家庭教育有關。

挫折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每一次孩子面對這種挫敗感時,你是如何對孩子進行引導的。

原本孩子在生活中,就要體驗很多失敗的感覺,我們有很多機會利用孩子的這種感覺鍛鍊孩子的抗挫能力,可是我們往往視而不見,反而人為的再給孩子製造很多挫敗感。

製造完了讓孩子自己體會和消化。

大多數情況,他們消化不了,於是找藉口、假裝不努力等策略輪番上陣,久而久之,孩子學會的,只有推卸責任。

這樣培養起來的孩子,心智脆弱得一塌糊塗,別說從逆境中走出的能力,可能一丁點的挫敗感就能將他們摧毀。

“挫折教育”是個偽概念,孩子們需要的是意志,不需要更多挫折


那麼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1、觀察

這是我們每個父母都應該具備的能力,不僅僅是鍛鍊孩子如何抗挫方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觀察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有挫敗感!

在每次孩子感到失敗的時候,你能不能敏銳把握,及時站出來鍛鍊孩子,這很關鍵。如果我們總是對這些瞬間視而不見,或者採取錯誤的方式,忽視孩子內心的挫敗情緒,想要提升孩子抗挫能力就無從談起。

2、用心的愛。

細心的人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當你突然從很冷的地方走進烈日下,你感到的只會是溫暖,而不是酷熱。反過來,冬天你從溫暖的房間走出去,反而能夠抵禦寒冷。而持續暴露在外界的人,抵禦寒冷的能力就沒那麼強。

“挫折教育”是個偽概念,孩子們需要的是意志,不需要更多挫折


這裡的寒冷,就是一種挫折,要抵禦寒冷,我們需要的是溫暖,而不是繼續施加寒冷。

當孩子第一次滑板跌倒時,你冷靜的在一旁大喝:嘿,男子漢哪裡摔倒哪裡站起來,繼續走!

如果你這樣做,孩子只會感到屈辱,大大增強他的挫敗感。有的孩子會大哭起來,而有的孩子則選擇隱忍,壓下內心的負面情緒,因為理智告訴他,要做個乖孩子。

我們可以抱起孩子,告訴他:沒事,爸爸媽媽在呢,再多滑幾次,我們就學會啦。

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才是鍛鍊孩子抗挫能力最好的方式!

正確的愛不是寵溺,而是孩子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情感營養。

3、做良師益友型父母

前面說到,當人們面臨挫折的時候,持自我同情態度的人更願意承擔責任,更有勇氣克服困難。

當孩子失敗時,我們可以嘗試做一個良師益友,鼓勵孩子不要責怪自己,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

引導孩子原諒自己的失敗,並不是讓他為自己的失敗尋找藉口。原諒自己,是和自己和解,不要停留在那種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階段。

原諒自己之前的錯誤,停止自責,這更有利於孩子去總結教訓。

最後,真正的“挫敗教育”不是製造挫敗感,而是發現孩子的挫敗感,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引導,給孩子良好的心理建設,他的人格才會健全。

在日常的小挫折中,你的愛和鼓勵,能夠滋養孩子的心靈,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會更容易選擇面對,而不是逃避!

孩子自己選擇面對,和家長幫助孩子面對或者強迫孩子面對,是截然不同的影響。

這種面對小挫折的勇氣,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出來的,日積月累,孩子的心智才會從幼稚變成熟,在面對真正的人生逆境時,他才具有面對的勇氣和獨立處理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