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百夫长”的杨炯,最终却也不过是区区一“书生”

大家好,我是白申墨。初唐四杰我们已经介绍了三位,今天我们来介绍剩下的最后一位——杨炯。

“宁为百夫长”的杨炯,最终却也不过是区区一“书生”

初唐四杰

杨炯,字令明,自幼聪明好学,文采出众。十一岁时,参加弟子举,被举荐为神童,受任弘文馆待制。

杨炯虽年纪不大,便踏上仕途,成为待制,但在这个官职上他一待,便是十六年。待得杨炯是气意难平,心生不满,已年近三十却还只是待制这么一个小官,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所幸,在唐高宗上元三年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皇帝在京都开展制举,杨炯应举,补任秘书省校书郎。但这个官职只有区区九品,“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只是做做校正的工作罢了,这让杨炯心里很不平。不过虽然不平,但杨炯在这个职位上仍然沉稳的坐了六年。

“宁为百夫长”的杨炯,最终却也不过是区区一“书生”

杨炯

唐永隆二年,在度过了六年的郁沉岁月后,杨炯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折点,在中书侍郎薛元超的推荐下,杨炯被选为崇文馆学士,第二年,杨炯被提拔为太子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实现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

不过好景不长,唐永淳三年,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事败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受到株连,于垂拱二年被贬到四川梓州,任司法参军。唐天授元年,杨炯任满回到洛阳,被武则天诏为宫中教习,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如意元年,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杨炯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成为帝王的楷模。

“宁为百夫长”的杨炯,最终却也不过是区区一“书生”

杨盈川

唐如意元年冬,杨炯出任盈川县令。到任后杨炯爱民如子,恪尽职守,深得百姓拥戴,被称为“杨盈川”。约如意二年,杨炯卒于任上。

《太平广记》中记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乐假弄麒麟者, 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 以此讥讽那些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伪善的朝官。

“宁为百夫长”的杨炯,最终却也不过是区区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初唐时,以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排名为“王杨卢骆” ,在《旧唐书》中记载杨炯曾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不如卢照邻,但是以排在王勃之后而感到羞耻。

从上面两则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期,杨炯是十分的狂放不羁的,但是在经历过事事磨砺后,杨炯的性格被打磨的沉稳实干,最后竟也造福百姓,也算完成了他最初的理想。

“宁为百夫长”的杨炯,最终却也不过是区区一“书生”

杨炯赋

说来有趣,当王、杨、卢、骆在社会上颇有名气之时,一代名将裴行俭曾对他们四人有过评价: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须有文名,浮躁浅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远大之器者做也。惟杨炯稍沉静,应得令终,徐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说,这四人虽然颇有文名,可恃才傲物,十分的浮躁,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有杨炯沉稳一些,应该会有善终,另外三人可能不会有好的结局。

“宁为百夫长”的杨炯,最终却也不过是区区一“书生”

裴行俭虽出言直率,却一针见血,后来王勃溺于南海,卢照邻自沉颖水,骆宾王兵败遁入空门,而杨炯虽然仕途不顺,最后好歹死得其所。

到此为止,初唐四杰我们已经全部介绍完毕。

我是白申墨,我们下次再见。

相逢即是缘,评论、点赞、收藏、关注一波再走呗︿(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