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考上好的大學,這輩子難道就沒有出息了嗎?

芸子5


如果沒有考上好的大學,這輩子難道就沒有出息了嗎?

高考真的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大學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這個問題經常纏繞在每個學生的心頭。

答案:是。也不是。

具體看的是你怎麼去看待這件事。

中國1952年開始實施高考,1966年因文革停止,1977年恢復。恢復第一年,全國各大校園掛的橫幅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一顆紅心是指在祖國的任何崗位上都能做出成績。兩種準備是指一種是錄取,一種是落榜。

對於四十年前的考生來說,高考的兩種準備的確決定著他們接下去至關重要的命運。經歷了文革十年浩劫,經歷了知青下鄉,如果盼不來這場高考,意味著自己接下去的人生就真的沒有了希望。

這對當時全中國的知青們沒有任何的質疑和辯駁。

如今在我們身邊有許多身價上億的富豪們,他們功成名就,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未上過大學、甚至有些只上過初中、小學的青年。如果歷史不改變,就算他們有再大的商業頭腦和本事,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冠冕堂皇。

歷史的機緣就是如此的耐人尋味。歷史變了,他們本是一群野雞在瞬間搖身一變成金鳳凰了。和他們同時代考上大學混得一個金飯碗的人,現在和他們比起來,不免唏噓感慨不已,這是命,是命啊。

照這樣來看,也照這樣來分析,考不上大學並非就沒有了前途,甚至前途比沒有考上大學或不考大學更有一片光明。

分析的似乎很有道理。

諸多事例就擺在我們面前,但為什麼四十年來,關於高考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學仍關係著每一位考生乃至千家萬戶、整個社會人的心呢?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些複雜。

但不外乎有兩點。

第一:中國人的性格不同於外國人,相對來講是溫和喜穩定性的。殘酷的社會對於沒有經歷過文革的80後學生,靠自己單槍匹馬實幹實拼,多數人是不願意也不敢的。不願意是吃不了這種苦,不敢是缺乏冒險精神,擔心失敗,隨之擔心一無所有,隨後擔心一蹶不振。若考一所大學四年裡刻苦學習,畢業後憑一張學歷證書踏入社會進一家好企業從事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待遇不錯,環境不錯,壓力不大,這正是理想中想要的生活。所以,考大學是必然,考一所好的大學是必然中的必然。

第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箇中國家庭為人父母的最大心願。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光耀門楣。光耀門楣最好的來源就是上大學,出來後當官或做一份有體面的工作。尤其是農村家庭,一沒後臺二沒背景,唯一出路就是好好讀書考上大學,靠實力走出來。再者,他們也和孩子一樣,不願他們,更擔心他們去冒險去吃苦,在這個殘酷的社會去做沒有任何把握的投資,他們輸不起。

理想是美麗的,現實是殘酷的。

另一部分呢?

我們都知道,凡是考試,就有名次。有第一名也有最後一名。

凡是以考試決定的結果,就一定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成功的人我們不去說,那失敗的人呢?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社會總是同情弱者,但同情歸終是同情,並不能改變他們什麼,人們擁護的仍是強者。

高考四十年來,每一年都有錄取的考生,也有落榜的考生。但他們的命運是不是全部都截然不同呢?猶如題目所說的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前途了嗎?

當然不是。

我們來看看作家餘華的高考。

餘華是在文革開始那一年讀的小學,文革結束第二年畢業的業。屬於新三屆第一批高考考生。

餘華高考落榜後沒有再繼續參加高考,進了一家衛校學習,畢業後當了一名牙醫。幾年的牙醫工作單調無味,讓他時常站在窗口呆呆地看著外面的大街一二個小時,心裡湧上一股悲涼,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著這條大街,感到人生沒有了前途。從而他改變思維,寫起了小說,寫出了後來我們都知道的舉世著名的長篇小說《活著》、《兄弟》等名篇。

我們再看著名打工詩人鄭小瓊。

鄭小瓊是一名初中生,雖然讀了中專衛校兩年,但文化水平只停留在初中。2001年從四川老家來粵在東莞電子廠車間流水線打工多年,業餘時間寫詩,以打工人的生活為主,輻射到整個中國農民工背井離鄉在外的艱辛苦難生活,作品直逼現實社會。2007年榮獲人民文學獎,作品在全國各大有影響力的刊物上發表,出版多部詩集,眾多作品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影響力極其大,被入選“中國80後作家實力榜”,擔任廣東省人大代表。

這裡說的是兩個著名的作家和詩人,他們都沒有上過大學,鄭小瓊連高中都沒有讀,但他們人生的命運和前途並不是一片灰暗,雖然在社會上過了一段無光的日子,但他們的夢沒有滅,理想沒有泯,在奮鬥中靠自己闖出了一條光明的路,帶給社會的更是不小的財富和影響。

有人會說,他們會寫,有作家基因,加上寫的文字剛好能引起社會上廣大讀者共鳴,然後就出名了,非常正常。

那我們再看企業家陳發樹。

陳發樹是一位連小學都未畢業真正沒有學歷的成功人士,這個估計在當時還無法寫出自己名字的人,卻締造瞭如今的商業神話。

還有家喻戶曉的中國企業家首富李嘉誠,也只是一個小學學歷。

肯定有人會說,他們有商業頭腦,加上出生的年代與創業時代不同,那時的高學歷人不多,競爭也沒什麼壓力,如今是21世紀,一日千里的變化,到處都在競爭,想成功已不再是早些年那麼容易了。

說的有道理,但不是因為有了競爭壓力就沒有了創業成功機會。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有競爭壓力的,任何一個時代的成功都是屬於少數人的。成功不是來源於口頭表達和描述,也不是隨便行動一下就能得來,與文化有關,但不是與文化全部有關,他與背後超乎常人的努力有關,也與外援的支持協助有關,當然,也與機遇有關。

但最關鍵的,無論作家還是企業家,或其他什麼家,成功看的不全是細胞,不全是機遇,不全是家境,不全是學歷,不全是哪所大學畢業,而是智商,情商、健商、人脈、格局、夢想、慾望和行動。

不否認,上個世紀畢業的大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真的是真材實料,尤其是90年代前參加高考的大學生,他們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有過插隊在農村體驗艱苦的生活,真正懂得生活的味道,學習和勞動能完全結合起來,吸收在肚子裡和腦子裡的東西也是真材實料,能和實際結合運用到工作中去。社會能有今天的飛速發展,他們那一代有著重要的功績。

但現在的大學生就完全不一樣了。很多人是有學歷有文憑無文化,在社會上充其量是一個南郭先生。

前年在微信朋友圈瘋傳湖南耒陽某文聯主席熊艾春因寫詩被網友嘲笑一砸電腦成名,一句話盡然有兩個錯別字還不以為恥。

更甚至,有不少大學生的素質非常低下,前不久網上傳播的湖北某名牌大學女博士張丹因個人原因遲到五分鐘未登上飛機,在武漢天河機場服務檯兇狠的摑服務員兩耳光,滿嘴粗話辱罵服務員被警方嚴厲處罰,被法航列入黑名單,在全球範圍拒絕承運,國內機場地也在向民航局申請,將其列入中國民航黑名單旅客。

當然,身邊也有很厲害很牛逼的大學生同事,方方面面才華施展技能施展的都特別好,真材實料,和沒有高學歷但能力也不錯的人比起來,還是要優勝許多。

由此可以得出,上大學與不上大學,並不能一錘定音把他們區分開來,一個人的前途如何,關鍵看的還是你的實戰功能。你的實戰功能好,又有高學歷,這無疑對你的人生前途是錦上添花。

只是在當今社會,對於那些有能力有實力但無學歷的人來說悲哀的是,很多企業,尤其是國企、外企以及大些正規私企,學歷是一道敲門磚,你沒有學歷但有能力,第一道門檻是過不了的。甚至有不少企業做的很難讓人理解的是,同是一個部門,一個職位,做的同樣的事情,明明一名專科生或高中生的能力和做的事情要比一名本科生強得多多得多,但就因為他們的學歷沒有本科生的高,待遇也就拿得比他的少,這是非常的不公平,但現實就是這樣,你奈何不得。

想想,這對於那些有真正實力但沒有證書的人,是多麼的不恭啊。這個時代是多麼的悲哀啊。

這也是當今許多人苦於要考大學的原因。

這也是當今社會許多人開辦假證公司,許多人花錢買假證書的原因。

這也是我前面說的當今不少人是有學歷有文憑無文化的原因。

當然,能上大學肯定是有利無弊的,但千萬不能太強迫。春天摘一朵花未必會在秋天少收一個果,但春天你摘一朵花,秋天就一定會少收一個果。

願中國所有家長及學子抱著只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才會有前途的心理在心中淡化一些吧。努力考是必然的,考不上也不能悲觀。天生我材必有用,條條大路通羅馬。千萬不要因為前途奔命而葬了自己如花的青春。

要知道2004年一個真實事例:哈佛大學拒絕了164個STA考滿分的中國學生。其中有家長質問學校:為什麼不錄取我的女兒?哈佛回答:您的女兒除了滿分,什麼都沒有。反而以全獎錄取了一名來自甘肅的SAT只考了1560分(滿分是2400分)的中國學生。錄取的理由是他在高一時發明了一種過濾水裝置,免費提供給附近村民的農民飲用。

哈佛要的是一個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是否還具有創造性,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動力去探求新的領域,除了本專業領域,是否還關心其他領域的東西,是否興趣廣泛等等,而不是一味的除了看分數外什麼都不會不懂的書呆子。

我們是否也該改改思維,也看看其他方面的呢?

否則,就會繼續成為許多往屆大學畢業生總結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畢業等於失業。


二劉英語學堂


人材不一定非出自名牌大學。毛主席不是大學生,但他卻是世界人民公認為偉人。


保大青天


青春,就是用來試錯的

恰恰是那些父母、老師眼裡沒什麼意義的事,成了我們一生的回憶。

讀大學有什麼用?

大學四年,自己其實根本沒學到什麼東西

讀了四年的大學,你說說哪個對你現在的工作有用了?

大學四年,你學到啥了?

讀大學,到底有什麼意義?

畢業不也一樣自己找工作,一樣從頭開始嗎?

這四年,我到底有沒有浪費時間?

大學這四年,有幾個沒有虛度的呢?

………………

以上這些問題,想必很多大學生都曾這樣被質疑過,也曾這樣質問過自己吧。

能上大學的孩子,都只是一群幸福的孩子,不能證明其他的

記得去年回家過年的時候,我表叔的兩個女兒剛上初中,兩個妹妹都非常美麗可愛。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表叔語重心長地跟我說:只希望兩個女兒能順利考上大學,能夠聽話乖巧就好了。我抬頭看了看兩個妹妹的表情,確實很乖巧聽話的樣子,但總覺得少了一些靈氣。然後我對錶叔說:有機會上大學的孩子,都只是一群幸福的孩子,與一生的安穩與成功沒什麼關係,不能證明其他的。

很多家長都覺得高考能夠改變命運,讀了大學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從此就會怎麼怎麼不一樣,天天坐辦公室就能賺錢了。

其實,上過大學的人就會知道:根本就是扯淡!

現實中已經有無數的例子證明:即便是國內高等學府畢業的學生,依然有找不到工作的情況。況且,上大學的真正意義,真的只是為了找工作嗎?

還記得《奇葩說》第一季的時候,高曉松曾痛批一位為找工作而煩惱的“清華男神”: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教育!

節目中剛一亮相,梁植就說自己擁有法律、金融、新聞傳播三項清華學歷,但現在為畢業做什麼而苦惱,希望三位導師支招。沒想才說了1分鐘,好脾氣的蔡康永就直接按鈴淘汰,理由是節目需要選手有自己的觀點提問,而不是讓梁植來找工作。隨後梁植極力為自己辯解,解釋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為什麼會選擇這三個專業,並表示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歷。此時一旁的高曉松已經聽不下去,直言自己知道梁植是目前清華在校最優秀的學生之一,但對於一個名校生,對國家、社會沒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糾結在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實在有失清華高材生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