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川:按下文旅融合“加速鍵”,激活經濟發展“新引擎”

春賞花、夏避暑、秋觀紅葉、冬玩雪……

四川省青川縣一年四季,美景不斷。

巍巍摩天嶺、滔滔青竹江、森林密佈的唐家河、煙波浩渺的白龍湖、俊俏挺拔的白熊關、碧野千里的大草堂……

青川縣生態好,環境美。

“這裡還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清明節帶著家人到四川省青川縣唐家河旅遊的成都遊客向國書說起青川唐家河的美景,情不自禁伸出了大拇指點贊。

2019年4月,青川縣成功進入天府旅遊名縣候選縣,2019年9月,該縣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青川大有希望!”2020年2月,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廣元市青川縣調研時深切勉勵道。

“綠水青山”四季常在,旅遊業已成為青川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金山銀山”碩果累累,2019年度青川共接待遊客數量901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超過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3億元。

2018年底,川北小縣青川縣順利實現“貧困縣”摘帽。如何促進脫貧摘帽後縣域經濟發展提檔升級和穩固增收?當地縣委縣政府謀定而動。

“文旅產業已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全縣上下必須堅定新發展理念不動搖,牢牢把握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定位,堅持舉‘兩山’旗、走生態路、打文旅牌,一張藍圖繪到底,馳而不息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縣委書記羅雲按下了全縣文旅融合“加速鍵”,激活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春風吹、戰鼓擂,青川突出特色優勢,強化文旅深度融合,全域發力,落實“旅遊+”融合發展戰略;因地制宜轉機制,力推“+旅遊”;創新模式,推動全域共建共享。

微信圖片_20200423130159.jpg

縣城街景

全域發力

落實“旅遊+”融合發展

聚焦旅遊+文化,保護修復重點文物、傳統村落、鄉土歷史建築;川北薅草鑼鼓、七佛貢茶、黎淵石刻、打臭、牛燈等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弘揚。

聚焦旅遊+產業,“汽車後備箱”工程蓬勃興起,藉助青川黑木耳等七支地標產品,發佈中國青川山珍指數,打造農旅、工旅產業融合龍頭企業,建成2個省級旅遊園區、10個現代農旅產業園、5個工業旅遊示範點,一二三產業融合,潛力無限。

聚焦旅遊+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旅遊扶貧”風生水起,帶動79個貧困村2萬餘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充分肯定,入選文化旅遊部鄉村旅遊案例百則和聯合國減貧組織現場教學案例。

微信圖片_20200423130205.jpg

縣城概貌

因地制宜

首倡“+旅遊”理念

因地制宜轉機制,首倡“+旅遊”理念,“萬眾合力、順勢借力”“部門大有作為、鄉鎮努力作為”的融合發展格局已然形成。

聚焦生態研學+旅遊,制定景區動物觀賞標準,率先建立旗艦物種研學課程體系和自然研學導師體系,與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WWF(世界自然基金會)、GEF(全球環境基金)、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北京山水等國內外社會組織常態化開展研學交流活動,青川正成為國際知名的研學交流平臺。

聚焦環境保護+旅遊,在全國首創城鄉垃圾處理12戶聯動機制,積極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示範社區建設試點,與水利部合作制定中國國家河流青川標準。

聚焦鄉村振興+旅遊,按照“一溝一品、一溝一景、一溝一特色”思路,建成初心谷、幸福島、竹溪谷、仙霧茶海、邊城秘境陰平村等20餘個精品鄉村旅遊景點,實現鄉村旅遊全域化。

微信圖片_20200423130208.jpg

茶園景緻

創新模式

推動全域共建共享

青川縣還有“七個五”招法。縣委縣政府、縣級部門、鄉鎮、村、企業,五級主官抓創建;黨建引領、部門聯動、旅遊扶貧富民、項目建設、人才培養,五大機制抓保障;上級項目、本級財政、招商引資、金融貸款、民間投入,五大資金抓建設;文旅、農旅、體旅、商旅、工旅,五業融合抓發展;研學、康養、鄉村、體育、科技,五大產品抓特色;以商養廁所、以商帶諮詢、以商建道路、以商治環境、以商建平臺(智慧旅遊),五商聯動抓服務;國際化、現代化、市場化、精準化、主流化,五化疊加抓營銷。

青川全域旅遊,風景這邊獨好。截至目前,該縣圍繞4個4A級景區和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龍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核心景區,建成紅旗壩、張家村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2個。依託青川黑木耳等7個“地標產品”,開發旅遊特色商品5類84種,建成旅遊購物點17個。同時,大力發展青川山珍、名優綠茶、道地藥材等6大特色產業,建成現代農旅產業園區,帶動8000餘戶貧困戶參與優質旅遊商品供給。

“在鞏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成果,全力創建天府旅遊名縣工作中,我們紀檢監察機關務必提高政治站位,發揮‘監督的再監督’作用,堅定不移服務中心保障大局。”該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代主任羅超堅定表示。

(作者:唐續宗 唐廷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