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喧鬧過後 京東還是市值第四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文/胡立善 山哥看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根據1月10日最新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市值排行,中國互聯網行業BATJ的格局沒有絲毫改變,京東以341億美元市值排名第四,這一數字和第三名百度的580億美元市值相比,差距並不大。

在2018年,京東的市值曾先後被美團、小米、網易等公司超越,就連拼多多也曾一度接近京東的市值。

而到了2019年初,經過一段時間的洗禮後,舊的格局又回來了。

這是為什麼?

筆者認為,在去槓桿迴歸商業本質的大環境下,巨頭們的深厚的歷史積澱決定了巨頭還是巨頭,經過十多年血海殺出來、活下來併成長的很好的公司,不是想顛覆就能顛覆得了的,概念和包裝只有一時的熱鬧,從長久看,還是得迴歸到營收、現金流、利潤等商業本質上。

互聯網只是外衣 一個公司的估值還是要看商業本質

筆者在這裡先講個故事。

筆者在騰訊工作多年,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騰訊工作或曾在騰訊工作,在一年前,在騰訊5000億美元市值的高位,筆者身邊很多朋友都重倉殺進了騰訊。

為什麼喧鬧過後 京東還是市值第四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筆者明確表示了對騰訊的不看好,不看好的原因不是說騰訊不好,恰恰相反,筆者認為騰訊是中國最優秀的公司。筆者看空的理由很簡單,基於常識。

歷史上,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都很快跌下來了。5000億美元市值的騰訊,向上空間基本沒有,向下空間卻很大。

一年後,筆者的預言得到了應驗。騰訊、阿里等公司從5000億美元市值跌到了3000多億美元市值。蘋果、亞馬遜等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跌到了7000億-8000億美元左右。

中國在去槓桿,美國在退出量化寬鬆,這意味著市場上的錢,不管美元也好,還是人民幣也好,都在減少。

所以過去一年,很多靠互聯網概念包裝起來的高估值公司都現了原型,OFO在死亡邊緣。小米已破發四成,Pre-IPO輪及基石投資人虧損慘重。

隨著人口紅利的終結,高增長的結束,市場給予互聯網公司的高估值必將結束,未來資本市場給互聯網公司的市盈率將和傳統行業逐漸保持一致。

一切都要回歸到商業本質,判斷一個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還是要看現金流、營收、利潤、增長率等。

京東的優勢:零售領域的唯一玩家

筆者認為,京東從2014年上市至今,始終居於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第一陣容,是因為京東作為老牌巨頭,對行業有深刻理解,自己也有深厚底蘊,一直聚焦於零售的商業本質,決定了京東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京東在零售領域的有以下幾大優勢,決定了京東始終處於互聯網的第一陣營:

一、京東目前已經有數萬億的GMV,規模效應已成,長尾效應明顯,盈利很容易,其它競爭對手很難追上來。至於這裡的數萬億具體是多少,讀者朋友可以關注京東的財報。

二、京東作為中國最大的B2C電商,每天都有巨大的流水,加上倉配一體的佈局,在供應鏈端的成本優勢巨大,這是阿里、拼多多所沒有的優勢。京東降低了整個零售行業的運行成本,流通成本,消費者受益,商家也受益。

在零售行業效率這塊,京東是國內做的最好的,遠遠領先於競爭者。

京東同時還降低了中國物流行業的成本,未來京東將把社會物流成本降到5%以內,和發達國家水平相當,提升了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效率和質量。

三、中國的零售市場是個幾十萬億規模的大市場,201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會超過40萬億,電商還有很大的滲透空間,即使中國零售的總盤子增長率放緩,但京東的GMV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迴歸到零售的本質,其實就是給消費者提供質量可靠、有價格優勢、有物流保證、品類全面的商品,環顧國內所有電商,京東是最好的玩家。

再對標美國市場,中美兩國零售市場規模差不多。

美國排名第一是亞馬遜,市值八千億美元。第二名沃爾瑪,市值2757億美元。第三名是Costco,市值925億美元。

對標美國市場,京東即使只做零售業務,市值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一個好的公司並不需要接班人

在過去一年,京東被輿論質疑最多的一點是沒有二號人物,在我看來,這實實在在是個偽命題。

一個公司,最理想的是控制人有絕對控制權,二號人物的存在反而是公司治理的弱點。

大到國家,喜歡歷史的讀者都會發現,有儲君存在的集體領導團隊都會有很大的問題。

小到公司,成功的公司是不需要儲君的,華為的任正非、蘋果的喬布斯、亞馬遜的貝佐斯、騰訊的馬化騰等等,都沒有接班人。相反,那些號稱公司儲君的,下場都不好,比如華為李一男、百度李明遠、阿里俞永福。

所以一個公司如果有很多人說了算,投資人是不敢投資的,一定要有一個能拍板說了算的,投資人才敢投。

OFO之所以失敗,馬化騰點出了原因,毀於一票否決權,創始人失去了對公司的掌控。

筆者相信,隨著市場迴歸理性,專注、聚焦、迴歸商業本質的好公司,一定會脫穎而出,快速成長起來。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和任職機構無關,引用觀點時,可以註明來自著名媒體人、互聯網行業研究員胡立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