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怀自惜年华晚,回首江山动早秋:明代藩王盛极一时,为何成弃物

引言

在影视剧中,王爷大都俊美邪魅的存在,他们饱读诗书、武功高绝,在街头是潇洒浪荡的贵公子,在朝堂则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这些王爷和皇帝的关系非常好,经常为皇帝出谋划策,并且能在国家急需用人的时候充当将才,领军在战场上厮杀,令敌人闻风丧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王爷大都没这么完美,甚至可以说连万分之一都达不上,尤其是在和皇帝的关系上面。明朝的王爷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们通常不住在京城,而是被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拱卫王室。明朝建立初始,各地藩王还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等到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明代的削藩之路便开始了。

愁怀自惜年华晚,回首江山动早秋:明代藩王盛极一时,为何成弃物

“藩屏帝室”,朱元璋为维护中央集权,将后代分封各地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诸王,有其一套政治规划:首先,出于防御旧元的考虑,蒙古未肃清,一直对明朝存在着威胁;第二,出于转移军事权力的现实需要,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以为后来诛杀功臣做好准备;第三,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臣把持朝政,故而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总而言之,“藩屏帝室”是朱元璋分封的终极意图。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行分封,便讲明了分封乃国家长治久安之计,当以史为鉴,惩宋元孤立之弊。

朱元璋认为,元朝会被推翻是因为失去了各地都有起义,而朝廷无法控制应对,因此他亲自率领皇室血脉,为保卫大明江山出力,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在册封诸王的册封文中,对诸子寄予了殷切的政治责任,希望他们

体恤民众、严整军队,能够勤民奉天,谨慎修身,永为国家藩辅。

周朝建立分封制,最终导致诸侯并起,王室衰微。朱元璋并非不知分封之弊,更晓明历史上分封之乱。过去史家对七国之乱的评述,他不以为然,这当是他之所以大行分封的又一原因。在太子和朱元璋谈论到七国之乱时,太子说是根源是七国之过,但朱元璋认为,七国之乱绝非分封制度之弊端导致,更不是七国的过错。他认为,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天子的薄情寡恩,不能友好地对待各个诸侯国,而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随意废除诸侯、削夺诸侯的土地和经济来源,因此酿成祸事。

愁怀自惜年华晚,回首江山动早秋:明代藩王盛极一时,为何成弃物

朱元璋对自身的自信,让他给了藩王很大的权力。藩王们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还地方政治上也享有很大的独立权。但是为了以防万一,朱元璋还是会时不时对自家孩子们进行一些劝诫,让他们牢记自己藩王的身份,不要想着谋权篡位。

比如洪武六年三月,朱元璋主持编纂了《昭鉴录》。在这本书中,朱元璋对被分封的诸王提出告诫,希望他们既不要像赵伯鲁一样不堪重任,也不要学刘安过犹不及。赵伯鲁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领袖赵简子之长子,资质平庸,连其父赵简子赐予的训诫竹简都弄丢了,因此不堪继承父业;淮南王刘安,其人才思敏捷,宾客群集,引起汉武帝忌惮,后汉武帝以“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为了让诸王更好的发挥拱卫王室的作用,朱元璋还十分重视培养诸王的军事才能,经常派遣诸王到各地出兵练武。比如洪武二十四年第三次分封后一个月,即命汉、卫、谷、庆、宁、岷六王往临清训练军士。

朱元璋认为帝王之子必须具备军事能力,而对舞文弄墨不屑一顾。

愁怀自惜年华晚,回首江山动早秋:明代藩王盛极一时,为何成弃物

以靖难之役为界,明代藩王权力从盛极一时到一落千丈

洪武一朝,朱元璋频繁修订“祖训”,通过家法的形式,对诸王权力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了防止诸王尾大不掉,虽然《皇明祖训》增添许多限制诸王司法权和行政权的条文

,但仅是为皇权稳固对分封制度做的一种调整,分封制度作为朱元璋的一项政治设计从未有变,直至洪武末年,诸王仍然活跃在各种军事和行政事务中。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如何控制叔父诸王,成为他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朱允炆削藩即是从禁止诸王节制诸司权力开始。建文元年春二月,建文帝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尚未完全展开,燕王兴兵靖难。这场持续四年的战争,原本是针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其结局却是削藩政策在成祖手上的继续深化和基本落实。

朱棣篡夺皇位后,一边摆出亲和大度的姿态,将建文帝所废诸王尽数复爵,大行赏赐;一边逐步颁行各项限制诸王权力的敕谕。据《明实录》记载,最早限制诸王行政权力的敕谕是在永乐元年四月,发端于王府修造问题。永乐元年四月,代王朱桂“擅兴土木,疲劳军民”,朱棣以此为由下令所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敛一钱一物,听从者有罚。”规定王府今后凡有事关涉地方有司,

皆需奉有朝命,否则不得役使地方。

愁怀自惜年华晚,回首江山动早秋:明代藩王盛极一时,为何成弃物

这条规定一方面防止了诸王在封地大兴建造,骚扰百姓;更重要的是,禁止王府干涉地方行政事务,削夺诸王节制地方诸司的权力,改变了洪武朝以来藩王的节制诸司的权力,被视为是藩禁政策的开端。当然,禁止诸王劳役诸司的规定颁布后,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

,诸王命令有司修造的事情还时有发生。朱棣得知后,皆赐敕训诫,以保证这项规定的贯彻实施。永乐元年五月,晋王朱济熺令有司每二十里设火燎,并修治桥梁和道路等。朱棣听闻后甚是不乐,下诏戒谕晋王朱济熺,并再次颁布一条新的藩禁政策,令诸司不得听命诸王。

这项诏令对王府与地方诸司的事务做了明确划分,规定诸司事务,有关王府者可奏请亲王,其他不干王府者,俱不许启请;若王府有事,诸司要上奏朝廷,不得听命于诸王。这条诏令是对永乐元年四月诏令的进一步深化,将不得干涉有司的事务,从修造事务扩展为全部王府事务。这样,诸王已经完全丧失了任何可能节制诸司的权力。

愁怀自惜年华晚,回首江山动早秋:明代藩王盛极一时,为何成弃物

随着诸王节制诸司权力的完全丧失,朱棣又进一步控制藩王在封地内的其他行事权力,最终藩王的权力范围被局限于王府之内。为了彻底削夺诸王在封地的行事权力,将诸王权力严格限定在王府之内,一些王府事务开始逐渐被交由诸司处理。永乐四年正月,周王朱橚请求亲自带三千护卫,入皂君山搜捕逃亡军士,朱棣却制止周王亲自追捕,下令有司遣官代为追捕,表明朝廷对藩王的管制愈加严格。

另外,朱元璋大行分封的目的本是藩屏帝室,故诸王坐镇边邑,抵御外番责无旁贷。在洪武一朝,诸王对明朝的作用最主要表现在与外番的军事斗争上。而到了成祖之时,他禁止诸王与外藩交往,肃王朱楧亦因曾接受别失八里哈密进献布匹和马匹而受到朱棣戒谕。

愁怀自惜年华晚,回首江山动早秋:明代藩王盛极一时,为何成弃物

被捆缚的政治意识:在现实中被束缚的藩王只能在诗文中寻求精神慰藉

靖难之前,诸王作为朱元璋政治设计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各项国家事务中,特别是军事,藩王权力可谓盛极一时。靖难之后,随着藩禁政策不断出台,藩王权力一落千丈,终于形成宗藩在政治上极为孱弱的基本状态。至此,藩王成为明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衣租食禄不事四民之业,徒有封爵不问国之政务。

但明代藩王的实际政治际遇与他们真实的政治态度并不能同一而论。藩王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身份特殊,他们的政治抱负必然不会随着政治参与途径的中断而荡然无存。从他们的诗作,可以捕捉到政治意识在这一群体的精神世界中或隐或显地存在。

周宪王朱有燉有数首描写王昭君的诗作,他借王昭君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不得志:“自信花颜独占春,那知漂泊委胡尘。”昭君之美,无人可及,她本应留在“深宫”,可是事情恰恰相反,不得不“漂泊胡尘”。作者似是为王昭君鸣不平,

实则隐晦地表达自己有才而不被用事的愤懑。朱元璋玄孙、简王朱模曾孙沈安王朱诠鉌也曾在《春日写怀》一诗中写到“独抱鱼龙志,难逢际遇时”,自言有鱼龙之志,却生不逢时,抱负难以施展。

愁怀自惜年华晚,回首江山动早秋:明代藩王盛极一时,为何成弃物

结语

在洪武一朝,明代藩王是整个国家的重要力量,既能攘外也能安内。建文帝时,由于朱允炆本身是诸王的后辈,因此被藩王们颇为忌惮,开始了削藩。

而明成祖朱棣本就是藩王出身,明白藩王权力过大的后果,因此更加积极地推进削藩进程,最终导致明朝藩王们成了政治上的“弃物”,有王爵之名却无王爵之实。

参考文献:

《明实录》

《皇明典礼志》

《国朝典汇》

《明会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