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未來走勢如何

日前,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佈會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各領域專家學者從新經濟佈局、未來發展趨勢等多個角度,共話新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探討我國新經濟未來走勢及如何助力新經濟發展。

數字賦能,新經濟企業成長迅速

【案例】對傳統服裝供應鏈進行柔性化改造的“犀牛智造工廠”,為中小企業提供小單量、多批次、高效高品質的生產選擇。每塊面料都有自己的“身份ID”,進廠、裁剪、縫製、出廠可全鏈條跟蹤;產前排位、生產排期、吊掛路線,都由機器人來做決策。犀牛智造CEO伍學剛介紹:“‘犀牛智造工廠’將中國互聯網優勢和製造業優勢相結合,數據驅動、精準對接供需,為數字時代全球探索未來智造提供一種參考。”

在“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中,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分列前三位。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成為新經濟企業核心的基礎設施,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供應鏈管理、日常運營、售後服務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有助於激活新經濟產業活力,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新經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種新型資產——數據資產。”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說。相對於傳統的固定資產,數據資產對新經濟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決策產生的影響力正逐漸增加。企業的數據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數據化管理會大幅度提高企業的決策效率和精確性,從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新經濟企業500強中互聯網企業達到188家,佔比37.6%。在新經濟行業分類中,互聯網行業場景化趨勢日益明顯,很多企業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提供商,正在向生產服務、生活服務、現代綜合管理等不同領域滲透。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新經濟企業成長迅速。會上發佈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展報告》顯示,新經濟企業500強在成長速度方面具有結構性變化,營業收入年均增長達到79.6%。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介紹,許多新經濟企業在較短時間內就能進行大規模擴張,並且業務內容豐富而精細,發展速度是傳統企業無法比擬的。

中國工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預言,未來中國新經濟發展將更加註重普惠協調。依託數據資源和信息網絡平臺,很大程度上擺脫地理、交通、資源等傳統要素限制,為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發展賦能。同時依託產業互聯網平臺,以信息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和物資流,構建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

民企領跑,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

【數據】《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展報告》顯示:新經濟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為426家,佔比高達85%。民營新經濟企業具有較高發展質量,榜單前10名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達到8家,前50名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達到40家,民營企業已成為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新經濟企業在增加就業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疫情期間,直播帶貨、線上銷售等新型消費業態創造出很多新的靈活就業崗位。據不完全統計,盒馬吸納共享員工5000餘人,沃爾瑪接納人員3000餘人,京東物流面向全國招聘分揀員超20000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李兆前表示,新經濟企業主動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這既是履行社會責任,更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經濟領域將是各國綜合實力競爭的重要戰場。李兆前說:“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新經濟領域處在大致相同的起跑線上,我國的新經濟具備先發優勢,已經領跑在‘換道超車’的賽道上。”

全國工商聯調研發現,為了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在新經濟領域加大新產品和新服務開發力度或開拓增值服務的企業數量分別佔到56.2%和50.2%,可見新經濟已經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經濟恢復性增長的新動能。侯雲春介紹說,中國新經濟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主體,由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推動,以信息化和產業化深度融合,引領著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總顧問馬培華表示,新經濟產業具有高速增長、數字化、平臺化、高端人才聚集性等諸多特點,在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創新助力,破解企業融資瓶頸

【案例】鵬華基金立足基本面投資,引導公眾資金流向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新和優質企業,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今年以來,鵬華基金公開募集權益類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元,投資集中在數字經濟、先進製造、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實施多場景精準的專業營銷服務,為新經濟建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

當前,資本市場正以全新的速度和質量全面擁抱新經濟,市場資金持續流動於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同時,創新型企業也在加速進入資本市場。在新經濟企業初創階段,新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與生產、新市場開拓等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單靠自身經營積累,很難快速形成規模,從而失去競爭優勢。

對此,周月秋提出,要深化創新型經濟的投融資模式,適應創新型經濟企業高成長、輕資產的特徵,持續加大服務創新資金投入。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要充分用好結構性政策支持,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速資金直達供應,實現金融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有機貫通。馬培華也指出,要建立適應創新、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高效率要素配置市場,完善新經濟發展的公共環境,為新經濟企業降低融資難度,探索以產業科技為核心,以平臺為拓展方式的產融生態新模式,通過平臺化方式集合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並通過科技手段實現線上發展及風險控制。

(本報記者 董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