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两类受害者

一,你弱你就该受到优待,凭什么?

端午节在中国算是个大节日,自然少不了走亲访友。特别是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是又热闹又烦恼。热闹的是,孩子们正处于天真可爱的阶段,稚言稚语,时而逗人开怀,时而令人警醒;烦恼的是,孩子们并不太懂什么相处规则,所以矛盾和冲突一刻也不停歇。

前一刻还玩的好好的,下一刻,4岁的小姑娘就挂着两行眼泪,跑过来给妈妈告状了:“妈妈,姐姐不给我糖。”说着又瘪了嘴巴,爬到妈妈腿上,准备哇哇大哭了。6岁的姐姐随即跟过来,委屈的跟妈妈说:“我们一人一盒彩虹糖。她的吃完了,就问我要,我都给了她两次了,她连我的盒子都要抢走。我不给她,她还抓我。”说着把胳膊伸给妈妈看,白白细细的胳膊上,两道抓痕尤其明显。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两类受害者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心悬着,却听到了下面的话:涵涵,是妹妹不对!你是姐姐,妹妹做错了,不该惯着她,咱们应该一起教她怎么做才是对的!说着,把姐姐也抱到另一只腿上坐着,给两姐妹说着什么。

悬着的心落地了,我长舒一口气,在心里默默为这位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我能想象出来,大多数的妈妈会怎么说:xx,你是姐姐/哥哥,就应该让着妹妹/弟弟!

应该?为什么应该?就因为比你大,就应该让着小的?

这是什么逻辑,又有什么道理?

按照同样的逻辑,稍微延伸一下,就有了如下情景:

  • 你那么强,就该让着弱的!
  • 你那么有钱,就应该把房子送给我!
  • 你挣了那么多,就应该捐几个亿出来!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两类受害者

图片来自网络

并没有夸张!因为,如果小时候,妈妈是这样教育你:因为你小,不管对错,别人就该让着你!那么等你长大,你也会理所当然的以为:你弱你有理,别人这么做,都是应该!

这就是所谓的“恃弱凌强”,是由另一个词“恃强凌弱”转化而来。

“恃强凌弱”原本是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书,意为:依仗强大,欺负弱小。而随着当今社会人们道德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却反过来“恃弱凌强”——依仗着自己比别人弱,利用自己的弱势,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来要挟和消耗别人。

  • 无论是电影《搜索》中,那个要求女主人公让座,不让就恶毒攻击的老人;
  • 还是网络上,嘲讽吴京“电影《战狼2》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捐几个亿”的键盘侠;
  • 或者贴吧上那个“霸占着亲戚家的房子不还,因为他们还有好几套房”的奇葩亲戚……

他们的童年,可能都有一个教他们“因为你小,别人就该让着你”的家长。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两类受害者

图片来自网络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教育,远不止眼下一时,而是往后余生。

今天你种下的种子,以后可能会长成大树。好的习惯和理念可以受用一生,而错误的思想指导,也会影响长久。

二,不要在无意间,就做了“施害者”父母。

表面上看,也许你只是告诉她“你是妹妹,姐姐就应该让着你。”你以为你是在尽义务保护她不受欺负,不受伤害,实际上,你就是那个“施害者”,而且,伤害的是两个人。

01,你让孩子混淆了是非对错。

“姐姐必须让着妹妹”,得出这个结论的逻辑是什么?不是因为对错,不是因为是非,而是因为“大小”,也即“强弱”。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一般都意味着“强”,因为“我更弱”,所以,我才要受到优待——别人要让着我。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从小根据大人的教导以及周围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建立起来的。如果,连是非对错都可以混淆,那孩子怎么建立自己明确的价值观?成年后的他们又该用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判断事情的真伪?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两类受害者

图片来自网络

02,你培养出了一对互生的受害者。

心理学上有个“成对”现象,就像硬币的两面。一个“施予者”必定会对应一个“接受者”。就像从小生活在家暴环境中的女孩,长大后可能无意识的被有家暴气质的“坏男人”吸引,来重复童年的经历。

这个女孩和“坏男人”就是一对。

而从小被强迫“让着妹妹”的姐姐,长大后会变成一个没有界限的给予者,因为她从小得到的反馈是:给予别人才能获得肯定和奖励,否则就是不对;从小接受“因为我弱,别人都还让着我”的妹妹,长大后也会认为别人理所应当要让着她,更可怕的是,她会有意让自己变弱,把弱点变成利器。

这对“姐妹”也是一对。

你真不是在教育孩子拥有“谦让”的美德,而是逼迫她只能靠“给予他人”才能获得价值感和自我认同;你不是在保护弱小,而是在阉割她成长和变强的能力,让她自我退化,以期获得利益和资源,逃避责任和惩罚。

03,你的错误,恰恰是给了别人狠狠教育他们的机会。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你不好好教育孩子,等他们走上社会,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训他们。

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要离开父母的庇护,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如果走上社会的孩子,还坚持着“我弱我有理,你们都得让着我”的心态,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 就像“摔倒被扶却反过来讹人”的老人,导致最后没人敢扶摔倒的老人了;
  • 一直“卖惨”的人,消耗完别人的善良和同情心之后,没人愿意理他了;
  • 用自己的“弱者”身份,来道德绑架别人的人,最终会让人避之不及。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两类受害者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社会是仁慈的,同时也是智能的,每个人的交际圈子就这么大,信息传播又这么快,没有人会蠢到一直被你利用,还配合你。

三,3步走,避免入坑

而聪明的父母,其实只要做对以下这三步,就基本上能避免孩子掉入这个“恃弱凌强”的坑里。

01,明判对错。

是“明”判,不偏颇,不含糊,是非分明。

有的父母,为了达到让两个孩子都开心的目的,会故意含混其说。孩子和大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大人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且有转圜的能力;而孩子的标准是由大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开始是清明有界的,并没有太多的“灰色地带”。

所以说,大人只讲利弊,孩子才分对错。因为孩子如果不分对错,便无法形成自己的行动标准,学会负责任;也没法用一定的标准来评判别人的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喜欢那位妈妈的做法,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姐妹俩:妹妹错了,但是,姐姐可以帮助一起教育妹妹。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两类受害者

图片来自网络

02,情绪安抚。

给孩子讲理有用吗?有用。不过,是在他们的情绪平稳,而非情绪激动的时候。

而且,即使他们懂了道理,也并不代表他们就能按照正确的来做,所以,养育者的辅助角色才那么重要。

孩子在遭到否定的时候,肯定会情绪激动,比如生气或愤怒,这个时候就先不要讲道理了,而是要“动之以情”。

如何动之以情?首先是要“与她共情”。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两类受害者

图片来自网络

在《由内而外的教养》中,是这么解释“共情”的:对他人内心经历的理解,对他人意识的投射、共鸣性的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与思维的想象能力有关。

孩子之所以会有情绪,是因为否定和错误触发了她的自我意识。但是,你可以通过梳理整个事件,先与她产生“共情”,和她“融为一体”,对她表示理解,她才会感觉自己不是被孤立,被遗弃的,她才会觉得你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着,在整个事件的梳理过程中,她的的坏情绪被疏散开,还能意识到自己哪里是对的,哪里是不对的。

对孩子来说,所有的行为都有可取之处,处处是学习。

03,教育行动。

前面两步做到位之后,最后的教育,也即“晓之以理”就不会被排斥了。平静下来的孩子,是能“听懂”并“听得进去”你的道理的。

但是,也要注意方式,不要生硬的告诉她们“应该怎样如何做”,而是可以让孩子现场演示。比如,妹妹可以再问姐姐要一颗两颗,但是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或者告诉妈妈自己还想吃糖的请求;而姐姐可以自由选择是给妹妹糖还是拒绝给,或者把妹妹的需求转达给妈妈。

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个“高频行为”,所以,如果给孩子以好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会为以后省去多少麻烦。

一时的弱,可能让人愿意主动让你,帮你;但是,弱,从来不能成为别人为你让路的理由,更不能成为你“恃强凌弱”的借口。

让自己变强变好,才是每一个弱者应该奋斗的目标,也是每一个父母的教育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