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50年代

现代的张良


五十年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人们的收入基本是一成不变的学徒19元,转业兵38.6元一般技工45.2元。

那时候的女孩追求的是,国企所谓的全民职工转业兵,机关干部俗称干支梅,没人愿意,找个有技术的,妄想将来能多挣点钱。

那时候的人追求真够可怜的,就是长得帅点,有个全民企业工作,至于拜金女,拜什么金啊!挣一脚踢不倒那点钱,十多年不长工资,没有奖金。还得好好干,书记的眼睛瞪的血红,其实那时候的人,真老实,书记有点自作多情,主要是给上一级领导看的。

不过有时候女孩选择对象家庭条件好的优先这是真的,但也谈不上拜金。


张庆华1399836894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追求、渴望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就所问来说,那时代的女性也有时代要求,严格来说“拜金女"虽还谈不上,但在选择对象上不论城市、农村的女孩都会把男方个人的经济条件及基本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选择的重要条件,具体讲:

一方面,那时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农村或城市都贫富差距不大,可以说没有大款也没暴发户,但女孩选择男朋友的条件也是对“家庭住房条件、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的更看好,毕竟也是一种对更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到七十年至八十年代初,似乎更多女孩对男方家庭是否拥有“三转一响"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三转,收音机为一响)作为选择对象的重要条件,这也可以说在当时是体现男方家经济条件优越的象征,也是女孩婚嫁后脸上的一大光彩。

另方面,那时代多少有些“唯成分论",对家庭出身很关键,成分高的,如:出身于“地主、富农、工商兼地主……"家庭,在城市、农村都多少受些歧视,在过去的招生、招工招干中都会受到一些限制,特别在“应征入伍"上更是一票否决,这样的男青年即使很优秀帅气也很少有女孩敢爱,家长们也很反对,而对出身贫寒的“贫下中农及雇农"子女,当时可谓:“根正苗红",这样家庭的男孩可以说是女孩们的首选,那时代女孩多数想选择的对象是那些家庭成分父好、物质条件稍好的,如:农村的男青年只要家有住房、弟兄不多、本人当兵或退伍军人也很受女青年看好,在城市只要父母或一方有工作特别男孩自己有工作的男孩更受女孩喜欢。

这也是时代的特征和现实写照,我想任何时代女孩在选择另一半时,对婚后能否过得“幸福"的主要因素“经济条件"肯定是要拿入重点考虑的。





怡然616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都一般化,无论城市乡村之间相差无几,模式都是大同小异。从父辈到我们这一代,从事工作岗位上,无论人与人上下之间,距离很近,没有等级之分,地位相等,只有分工不同,工资基本差不多,贫富没有悬殊。看病有老保,医院挂号费都全免,职工有困难单位解决,甚至连住房分配,自己都不出一分钱,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优越感。在这种环境熏陶下,人的思想观念单纯,婚姻嫁娶要求不苛刻,对物质感受不敏感,当然条件好,虽说也讲究,不是过份追求,讲究还是感情,人品选择放在首位,婚后大部分家庭和谐,美满幸福。现在不同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人的观念逐渐改变,贫富差距拉开,物质享受互相攀比,现实生活离不开钱币,拜金现象严重,产生一系列问题,彩礼,房子,汽车等,形成离婚率上升现象,挑战了道德法律底线。对比之下,当今与50年代-80年有天壤之别,也是人类社会推前发展的进一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