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在即,今年的GDP目標該怎麼辦?

“兩會”在即,今年的GDP目標該怎麼辦?

文|謝九

今年的“兩會”終於正式確定了日期,人大和政協會議將分別在5月22日和21日召開。“兩會”期間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一向是《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報告中關於年度GDP目標的設定。今年中國的GDP目標該如何設定?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在等待答案。

如果不是疫情的意外衝擊,今年的中國經濟原本有很多重要目標要實現,其中一個最核心的硬指標是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今年的GDP增速要至少保持在5.6%以上。

去年中國經濟實現了6.1%的增長,即使今年略有下滑,實現GDP翻番原本沒有懸念,但是,疫情的爆發徹底打亂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今年一季度,中國GDP負增長6.8%,如果想要實現5.6%的全年目標,以保證今年GDP翻番,這意味著剩下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速需要狂飆猛進,但在當前局勢下並不現實。

“兩會”在即,今年的GDP目標該怎麼辦?

圖 | 視覺中國

從中國自身來看,雖然疫情在國內已經得到初步控制,復工復產也陸續展開,但是考慮到疫情的反覆性,復工復產也只能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而從國際上來看,很多發達國家的疫情還在升級,美國一季度的GDP下滑了4.8%,創下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考慮到美國的疫情主要從3月份才開始升級,預計美國經濟二季度增速還會進一步下滑。外部環境的惡化,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中國經濟的復甦。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只有1.2%,如果按照這樣的增速,今年中國實現GDP翻番顯然無望。

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次延期的“兩會”,在特殊時期該如何給中國經濟定調,就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在疫情爆發之初,國內有關方面並沒有降低增長預期,今年3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當時還提出“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但是隨著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超出預期,有關方面已經開始調整目標,到了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提法悄然消失,首次提出了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等“六保”的目標。

由此推斷,今年“兩會”對GDP翻番的目標應該不會刻意強調,對中國經濟而言,即使今年不能翻番,明年實現翻番目標也不會有太實質性的影響。最大的懸念在於,如果放棄GDP翻番,今年中國的GDP將會設定怎樣的增長目標?更進一步說,在內外形勢都高度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今年中國經濟還會不會設定增長目標?如果今年“兩會”繼續一如既往設定GDP增長目標,對中國經濟而言屬於常規操作,但如果史無前例不設增長目標,這將成為今年“兩會”的最大亮點。

長期以來,中國每年都要事先設定一個GDP增長目標,原因之一是為了解決就業,所以必須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速。不過,以經濟增長來實現就業,往往會鼓勵地方政府過度投資,造成產能過剩,而很多資本密集型行業,解決就業的能力也並不強。

和GDP增速相比,就業是今年中國經濟最大的挑戰,只要穩住了就業,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就會減輕很多。目前國際上很多國家的失業率都高達兩位數,創下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中國的失業率到底有多高,很多人應該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今年4月中旬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第一條就是保居民就業,由此也可以看出就業在當前中國經濟任務中的重要性。而從普通民眾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夠在疫情衝擊下還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最終GDP增速到底多少其實也並不太關心。

“兩會”在即,今年的GDP目標該怎麼辦?

在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如果不設GDP目標,而是以就業優先,就能夠為解決就業傾斜更多的資源,解決就業的效果也會明顯提升。疫情爆發之後,很多國家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由政府直接幫助企業發工資,如果企業保留員工的工作,員工的部分工資可以由政府來承擔。比如德國的短時工作制就被很多國家借鑑,遭遇困境的企業保留和員工的僱傭關係,員工可以減少工作甚至不工作,公司按照員工的實際工作量支付工資,和原來收入相比減少的部分,政府可以給員工個人補貼60%,有小孩的家庭補貼67%,相當於政府、企業和個人攜手共克時艱。一旦將來企業需求回暖,這些員工也可以隨時滿員復崗,企業也不至於出現人才流失,當年德國就是靠這套辦法度過了次貸危機的衝擊。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啟動新老基建,將經濟增速穩定在一定水平線上當然有必要,不過,刺激投資帶來的經濟增長未必能直接惠及個人,如果為了滿足短期的GDP目標而強行刺激,除了各種負面效應之外,一旦刺激手段退出,經濟重新下滑也將難以避免。

如果將更多資金直接用於解決就業,通過財政補貼為個人保留工作和收入,才可以穩定民眾的消費信心和消費能力,最大程度惠及個人。否則,如果民眾大量失業失去消費能力,一個沒有需求的經濟體將會陷入惡性循環,導致更多的需求萎縮,最終百業凋零,而這不是僅僅依靠刺激投資就可以解決的。

“兩會”在即,今年的GDP目標該怎麼辦?

圖|攝圖網

還有些專家堅持認為中國必須要設定GDP目標,主要理由是——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沒有一個GDP目標就沒法幹。不過,縱觀全球那麼多國家,包括最大經濟體美國,很少有國家每年都需要預先設定一個GDP目標,如果說沒有目標就沒法幹,全球經濟豈不早就亂套。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思想,過於強調了政府對經濟的作用,小看了市場個體的創造性。

美國曆史上有一位不那麼知名的總統叫柯立芝,他認為做總統最好的狀態是每天工作不超過4個小時,睡覺不少於11個小時。正是在這位總統任期之內,誕生了美國曆史上“咆哮的20年代”,當時美國的經濟持續增長,科技、文化藝術等高度活躍,被後人稱為“柯立芝繁榮”。柯立芝總統看似不作為的背後,其實是他對市場的高度尊重,柯立芝說過一句很有力量的話:一個人建一座工廠就是建了一座寺廟,在那裡工作的人虔誠膜拜。柯立芝的思想,其實就是將企業家和個體放到很高的位置,儘量減少政府角色的重要性。

中國人民一向具有努力奮鬥的美德,也有改變自身命運的強烈願望,對於個體來說,並不會因為政府不設定GDP目標,就放棄了自身的努力奮鬥。如果政府兜住了就業的底線,只要人民有工作的機會,就有消費的能力和信心,各行各業才能創造出生生不息的需求,這才是中國經濟的希望所在。



作者檔案

謝九

《三聯生活週刊》資深主筆

在嘈雜的時代獨立思考

“兩會”在即,今年的GDP目標該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