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連發3篇SCI!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3月23、24日,國際著名水文學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TOP期刊)在線發表了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岩溶環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呂玉香、博士後曹敏的最新科研成果,作者導師是袁道先院士,合作導師是蔣勇軍教授(兩篇文章的通訊作者)。3月25日,環境學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TOP期刊)在線發表張遠矚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

3天連發3篇SCI!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呂玉香將隧道建設對岩溶區水文、生態與環境的影響進行了文獻綜述,指出隧道建設對岩溶地區的水文、生態與環境產生越來越嚴重的負面影響,區域水資源和生態安全面臨挑戰。隧道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從而破壞含水層結構、改變水資源分佈格局和地下水流場,甚至引發地質災害,岩溶水循環和水文地球化學過程也受到影響。隧道建設也使岩溶區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侵蝕速度、植物生理、生態過程和生長速率,甚至植物群落的組成都在逐漸發生變化。但由於岩溶地區水文地質條件複雜,觀測資料有限,對此研究甚少。預計未來全球隧道建設的水文、生態與環境效應的調查和研究將迅速增加。該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慶市院士專項基金的支持下完成

3天連發3篇SCI!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岩溶地區土層淺,特殊的水文地質結構容易造成缺水的局面,植物也更容易遭受乾旱脅迫。隧道建設往往加劇了這種乾旱的程度,而目前基於隧道修建對岩溶生態的影響和評估並不多。曹敏對比分析隧道影響區和非隧道影響區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及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變化,結果證明雨季和旱季植被水分利用的來源和策略不一樣,隧道建設導致的植物葉片碳同位素的差異可以達到季節變化的幅度。這說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有助於緩解植物面臨的乾旱脅迫狀況,從而為解決岩溶區植被面臨的乾旱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該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慶市院士專項基金、中央高校基礎科研專項基金、重慶市岩溶環境重點實驗室開放性課題項目支持下完成

人類活動通過改變流量、輸入硫酸、硝酸溶解碳酸鹽巖,增加岩溶區溶解無機碳(DIC)通量,但各種人類活動對此產生的影響尚未釐清。張遠矚通過對自然因子相似但人類影響程度不同的兩個岩溶小流域(城市和森林)的對比研究,揭示出城市流域DIC通量是森林流域的1.7倍,地下河中水化學特徵和DIC、SO42-、NO3-均有顯著差異。運用SIAR模型,分析地下河中SO42-、NO3-來源,量化參與溶蝕碳酸鹽巖的不同來源的硫酸和硝酸,計算出地下河中碳酸、硫酸、硝酸溶蝕碳酸鹽巖產生的DIC通量在城市流域為67.5%, 26.0% 和 6.5%,而在森林流域為93.3%, 3.4% 和 3.3%。

3天連發3篇SCI!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城市、森林流域使DIC通量增加了24%和5.8%。人類活動增加的DIC通量主要來源於大氣酸沉降(特別是S沉降)對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兩個流域中均占人類增加的DIC通量的64%,其次是汙水(包括糞便)和化肥中N的硝化作用產生的硝酸對碳酸鹽巖的溶蝕。另外,人類活動增加的DIC通量在兩流域都表現為雨季(5-10月,>83%)遠遠大於旱季。因此,在全球碳循環評估中應該認真考慮人類活動對碳酸鹽岩溶蝕的影響。該

研究是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慶市院士專項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礎科研專項基金、留學基金委員會項目共同支持完成

延伸閱讀: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肇始於1952年,為西南地區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置的地理系科,同時學院也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學碩士生培養單位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四川省立教育學院(1936年)和國立女子師範學院(1940)的史地系,兩校於1950年合併組建西南師範學院,並設史地系。1952年"史地分家",成立西南師範學院地理系。我國老一輩知名地理學者,如盛敘功、趙廷鑑、王鐘山、楊定中、楊宗幹、穆桂春、劉清泉等都曾在此任教。1995年,地理系更名為"西南師範大學城鎮與資源環境科學系"。1999年更名為"西南師範大學資源環境科學學院"。2005年7月西南師範大學和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西南大學後,更名為"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學院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單位、中國地理學會西南片區常務理事單位、重慶地理學學會理事長單位。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西南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西南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