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连发3篇SCI!西南大学研究团队最新科研成果获广泛关注!

3月23、24日,国际著名水文学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TOP期刊)在线发表了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吕玉香、博士后曹敏的最新科研成果,作者导师是袁道先院士,合作导师是蒋勇军教授(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3月25日,环境学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TOP期刊)在线发表张远瞩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

3天连发3篇SCI!西南大学研究团队最新科研成果获广泛关注!

吕玉香将隧道建设对岩溶区水文、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隧道建设对岩溶地区的水文、生态与环境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区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面临挑战。隧道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破坏含水层结构、改变水资源分布格局和地下水流场,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岩溶水循环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也受到影响。隧道建设也使岩溶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侵蚀速度、植物生理、生态过程和生长速率,甚至植物群落的组成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但由于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观测资料有限,对此研究甚少。预计未来全球隧道建设的水文、生态与环境效应的调查和研究将迅速增加。该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庆市院士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完成

3天连发3篇SCI!西南大学研究团队最新科研成果获广泛关注!

岩溶地区土层浅,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容易造成缺水的局面,植物也更容易遭受干旱胁迫。隧道建设往往加剧了这种干旱的程度,而目前基于隧道修建对岩溶生态的影响和评估并不多。曹敏对比分析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及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变化,结果证明雨季和旱季植被水分利用的来源和策略不一样,隧道建设导致的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的差异可以达到季节变化的幅度。这说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有助于缓解植物面临的干旱胁迫状况,从而为解决岩溶区植被面临的干旱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该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庆市院士专项基金、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专项基金、重庆市岩溶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项目支持下完成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流量、输入硫酸、硝酸溶解碳酸盐岩,增加岩溶区溶解无机碳(DIC)通量,但各种人类活动对此产生的影响尚未厘清。张远瞩通过对自然因子相似但人类影响程度不同的两个岩溶小流域(城市和森林)的对比研究,揭示出城市流域DIC通量是森林流域的1.7倍,地下河中水化学特征和DIC、SO42-、NO3-均有显著差异。运用SIAR模型,分析地下河中SO42-、NO3-来源,量化参与溶蚀碳酸盐岩的不同来源的硫酸和硝酸,计算出地下河中碳酸、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的DIC通量在城市流域为67.5%, 26.0% 和 6.5%,而在森林流域为93.3%, 3.4% 和 3.3%。

3天连发3篇SCI!西南大学研究团队最新科研成果获广泛关注!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森林流域使DIC通量增加了24%和5.8%。人类活动增加的DIC通量主要来源于大气酸沉降(特别是S沉降)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在两个流域中均占人类增加的DIC通量的64%,其次是污水(包括粪便)和化肥中N的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另外,人类活动增加的DIC通量在两流域都表现为雨季(5-10月,>83%)远远大于旱季。因此,在全球碳循环评估中应该认真考虑人类活动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该

研究是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庆市院士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专项基金、留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共同支持完成

延伸阅读: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肇始于1952年,为西南地区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置的地理系科,同时学院也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硕士生培养单位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36年)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0)的史地系,两校于1950年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并设史地系。1952年"史地分家",成立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我国老一辈知名地理学者,如盛叙功、赵廷鑑、王钟山、杨定中、杨宗干、穆桂春、刘清泉等都曾在此任教。1995年,地理系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城镇与资源环境科学系"。1999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2005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后,更名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院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单位、中国地理学会西南片区常务理事单位、重庆地理学学会理事长单位。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西南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部分图文素材来自西南大学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