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小孩“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年來,校園暴力一直是社會十分關注的話題,從新聞衍生至影視界,各類圍繞校園暴力好展開的電影開始出現。其中,《少年的你》是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一部佳作,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把備受校園欺凌的那種壓抑、無助和絕望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無論是周冬雨、易烊千璽的粉絲,還是原著書粉,每個走進電影院的人都被《少年的你》深深地震撼。眼前少年的故事,讓曾受到校園暴力的人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經歷,回憶起曾經的陰霾和黑暗。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小孩“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一個同學成為眾矢之的,被全班人嘲諷;大家一起孤立一個小男孩,都不願意和他親近;小團隊在小女孩背後說她壞話,傳遍了整個年級……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每一天每一處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校園暴力發生,它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校園暴力不斷地出現在大眾眼前,讓人不由得思考:為什麼校園暴力會出現得如此頻繁?為什麼孩子們會作出如此具有攻擊性的行為?

實際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都與家庭環境有關。家庭環境影響了孩子的性格、思想和行為,負面的家庭氣氛扭曲孩子的心智,助長"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一種源自模仿、極易傳染的先天性暴力行為

1. 人類天生帶有暴力基因

大多數人對校園暴力的初期看法大多是,孩子只覺得這是好玩的惡作劇,或者單純地好奇欺凌和暴力行徑,還會認為這都是孩子尋求關注的一種方法。

無論基於何種心理動機,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與先天的基因遺傳脫不了干係。

對於"攻擊性行為",心理學家給出的最普遍的答案是:攻擊性是由基因遺傳下來的。簡單來說,"暴力"是人類的天性,很多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作出"暴力"的行為。

孩子精力旺盛,不高興就哭不滿意就鬧,生氣的時候還會抓人咬人。沒有人教過嬰幼兒大人,但他天生就會這樣的"本領"。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小孩“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2.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來自於對身邊人的模仿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對孩子"攻擊性行為"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攻擊是一種可以通過模仿而習得的行為。

在"波波娃娃實驗"中,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用各種方式打一個不倒翁娃娃,揍它的腦袋、捏它的鼻子,還夾帶一些攻擊性的語言。觀看了成年人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也學會了對娃娃拳打腳踢,而沒有觀看的孩子對娃娃的攻擊很少。

成年人有意無意間的暴力行為,都會激發孩子身上的攻擊性。孩子僅需要通過觀察,就能很快地熟識暴力行為的威力,從而開始模仿。

3. "攻擊性行為"極易傳染

在電影開頭,胡小蝶反問:"他們一直在欺負我,為什麼你們不做點什麼?"

許多同學只是圍觀她的悲傷,善良的孩子不敢阻止。

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校園暴力,也不會表現出極端的暴力行為。但是,默默地圍觀很可能會轉變為一種不自覺的接受,甚至演化為對暴力的認可。

一開始是一小撮人欺辱一個人,但圍觀者增加,錯誤行為沒被阻止,歪風越演越烈,惡意傳染給了更多的人。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小孩“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家庭環境的兩種問題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關鍵原因

1. 錯誤的教育方式使孩子的心理扭曲

孩子正處於身體和心理發育的成長期,父母是成長期內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唯有父母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才能培養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孩子。反之,錯誤的教育方式只會導致孩子被溺愛、心理扭曲,甚至會形成雙面人格。

不管是欺凌者還是受欺凌者,他們的家庭環境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著各自的問題。

作為校園暴力領頭人,魏萊在《少年的你》是一個反面人物。她的悲劇故事源自自己扭曲的心理,而罪魁禍首則是家庭的教育。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小孩“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因媽媽過分的溺愛和保護,魏萊恃寵生嬌,形成了錯誤的三觀。最明顯的例子是,警察鄭易上門調查,媽媽二話不說就否認了女兒所有的錯誤行為,直言"魏萊成績好形象好,怎麼會做出這種事呢?"她用揚揚得意的表情袒護女兒,對警察的詢問和校園暴力案不屑一顧。

而且,爸爸對魏萊的要求很嚴格,不僅學習成績要出眾,而且在外面還不能給自己丟人。所以魏萊很在乎自己的成績,認為成績、家境就是一切。

魏萊仗著自己的優勢隨意欺凌他人,對所有的事情都傾向用暴力行為解決。

2. 原生家庭的不完整導致孩子向"攻擊性行為"尋求保護

陳念和小北都沒有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作依靠。陳念缺少父愛,母親忙於生計,儘管母女兩人的感情不錯,但是母親並沒有陪伴在陳念身邊。小北從小被父母拋棄,成了無親無故的小混混。兩人在社會的底層掙扎,又要面對同齡人的欺凌,只好報團取暖。

原生家庭的殘缺使陳念形成內向的性格,獨來獨往,在班上一言不發。這樣的性格使她很難交到朋友,也不得老師喜歡。高考是她唯一的出路,但新班級不是承載她夢想的溫暖,反而受盡嘲笑和排擠,落得一身傷痕。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小孩“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如果父母能帶給他們足夠的愛,那麼也許他們就會過得更好,不需要兩個人孤獨地前行,或許能在其他人上找到依靠。

孤僻的性格碰上扭曲的人格,校園暴力一觸即發,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都深深地陷入了痛苦中無法自拔,最終走向了悲劇。

在不公和落魄中,很多孩子都不得不舉起自己的拳頭,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是被迫的"攻擊性行為",而孩子在暴力中得到甜頭後,會對"攻擊性行為"產生"信仰",越做越過分。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小孩“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3、 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阻止"攻擊性行為"發生

從心理角度來講,共情能力是阻止"攻擊性行為"的最佳法寶。共情能力能夠對抗自身的攻擊性,讓孩子能推己及人地思考問題,感知他人情緒。

孩子之所以可以對別人施暴後,心安理得地繼續偽裝,是因為他們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而且,施暴者的共同特點是共情能力低,所以要化解孩子的"攻擊性",首先要從提高共情能力開始著手。

如果父母總是隱忍、偽裝,孩子就無法接受父母的情緒,慢慢的失去共情能力。因此,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對感情產生共鳴。

而且,父母還要教育孩子換位思考,瞭解他人的情感,多與他人相處、交流,少獨來獨往。當孩子回家抱怨小夥伴沒有給自己帶禮物,

父母可以教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為什麼她今天沒有帶?你有沒有說過今天要?給不給真的重要嗎?"

共情能力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只有順利的交流才能助生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這樣"攻擊性行為"也會變少。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