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飘逸美:欹正不拘,纵逸生奇,飘飘然欲离群而去


文/一者


飘,总是和飞联系起来,在书法各书体中,有飞翔之势的要属隶书了,隶书的笔画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蚕头雁尾”。我们知道隶书崇尚分势和波势,因此其风格最易于飞翔至飘逸的天宇。

“飄逸”作为书法美学品鉴,从书法风格上多形容汉代隶书,其实“飄逸”在晋代已萌生。《世说新语·容止》说: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这是对王羲之其人之“飘逸”的品评,足以见证王羲之仙风道骨一般,飘然而至,因为王羲之是崇尚道文化的。《晋书·王羲之传》则说: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书法之飘逸美:欹正不拘,纵逸生奇,飘飘然欲离群而去

《石门颂》拓本局部

这是对王羲之其书之“飘逸”的品藻。由此也可知,晋代崇尚飘逸的审美风尚,除了影响到人品、诗文外也影响到书法的笔势。汉代隶书中较为突出地具有飘逸之气的是《石门颂》,其线条瘦劲,体势舒展,既如万岁枯藤又似天际流云,它虽用中锋、藏锋,却飘拂自然,逸态横生,纵横开阖,洒脱自如,被誉为“隶中草书”,杨守敬《学书迩言》赞赏《石门颂》有“飘逸”之风。《平碑记》更具体指出:“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飄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岀。”这一品评,并非溢美之词;“野鹤闲鸥”之喻,尤见其飘逸之美。

魏晋时期,有些隶书碑刻也或多或少地具有飘逸的质素,如《上尊号》、《受禅碑》、《孔羨碑》、《曹真碑》、《范式碑》、《孙夫人碑》《吕望表》……包世臣《论书十二绝句(其三)》写道:“《吕望》翩仙接《乙瑛》,峻严《孔羨》毓《任城》。”这里大概是说,《孔羡碑》、《孙夫人碑》主要是偏于峻严之美;而晋隶《吕望表》,则是翩然富有飘逸之美的特出代表,包世臣用“翩仙”二字来加以概括,十分生动形象。


书法之飘逸美:欹正不拘,纵逸生奇,飘飘然欲离群而去

《石门铭》拓本局部


南北朝时期碑刻中,飘逸风格的极品《石门铭》莫属,康有为《论书绝句(其五)》写道:

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

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这是对《石门铭》仙风道骨的审美描述。值得深味的是,包世臣称飘逸的《乙瑛》等隶碑为“翩仙”,康有为则称楷碑《石门铭》为“书仙”,可谓一脉相承。康有为还在诗的自注中写道:“《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此摩崖刻石,为北魏王远所书毕沅《关中金石记》说:“远无书名,而碑字超逸可爱。”康有为不但将此刻石列为“神品”,而且还将其尊为“飞逸浑穆之宗综观《石门铭》,有如下特征:其点画长短不拘,特别是撇、捺等更是翩翩生态,随势逶迤;其结体欹正不拘,东倾西斜,纵逸生奇,飘飘然欲离群而去;其布白,字距宽绰,留出较广的空间,似为供众仙翔空,鸾鹤舞天。《石门铭》,无论是笔画还是字体,皆有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清远飞扬,逸态凌云。

康有为不仅以论书诗赞《石门铭》的飘逸之风,其书论《广艺舟双揖·碑评》说:

“《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

《广艺舟双楫·体系》还论述道:

《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


书法之飘逸美:欹正不拘,纵逸生奇,飘飘然欲离群而去

《乙瑛碑》拓本局部


在汉代隶书名碑中,除《石门颂》外,《乙瑛碑》,“朴翔捷出”(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曹全碑》,“道秀逸致”(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史晨碑》,“尔雅超逸”(郭宗昌《金石史》);《韩仁铭》,“清劲秀迤”(杨守敬《平碑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本汉》中还进行了比较和梳理《孔宙》、《曹全》是一类,风神逸宕胜。《孔宙》用笔旁出逶迤,极其势而去,如不欲还。《冯君神道》、《沈君神道》亦此派也,布白疏,磔笔长。

在楷书一域,隶意浓厚的锺繇书法也颇有飘逸的意味。袁昂《古今书评》有“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之喻,而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也有“锺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之评。这类以鸟为喻的意象品评,还蕴涵着理论上的准确性。

南北朝以降,楷书体现飘逸书风的,唐代以褚遂良为典型,马宗霍《书林藻鉴》录米芾之评说:

“褚模《兰亭宴集序》,虽临王帖,全是锺法翩翩自得,如飞举之仙,爽爽孤,类逸群之鹤”。


书法之飘逸美:欹正不拘,纵逸生奇,飘飘然欲离群而去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局部


观褚氏《雁塔圣教序》、《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等,特别在横、撇、捺、钩的构成中透露出分隶的遗意,不同程度表现出飘逸的韵致,如《大字阴符经》,引远流长,横中见波。洒脱不拘,翩翻而自肆。刘熙载《艺概·书概》说:

“禇其如鹤游鸿戏乎?”

这是形象地显示了褚书飘逸的特征,而“鹤游鸿戏”四字,刘熙载正是从袁昂对锺繇飘逸书风的品评中引来的,这就点出了锺、褚之间的渊源关系。在唐代,还有宋儋的《道安禅师碑》,兼取锺繇、李邕二家笔意而锺书为多。其字势横扁,笔致舒展,飘拂多致、风神超迈,亦为唐书飘逸之佳例。

就书体而论,飘逸除了突出地表现于隶书以及楷书外,还表现于章草和简牍书法。从书艺风格美学的视角看,无论是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和《出师颂》,还是元明时代赵孟、邓文原等《急就章》的章草临本,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飘逸之美。张宗祥《书学源流论》指出:

“章草用笔皆挑,实与隶书相类。”


书法之飘逸美:欹正不拘,纵逸生奇,飘飘然欲离群而去

索靖《出师颂》局部


章草直接来自于隶书,章草向右或向上出锋的波挑,正是章草用笔最主要的特征,这也是一种处于茂密空间的特殊形态的飘逸美。

根据王僧虔《又论书》载,索靖自名其书势为“银钩虿尾”,此四字可说是对其章草波挑的形象描绘。而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谓索靖书“如飄风忽举,鸷鸟乍飞”,这也正是对其笔下偏于急迫的飘逸美的生动写照。章草盛于汉至西晋,以后衰落,至元、明又复兴并变革。如宋克的《急就章》,在章草中糅入了今草的活脱和明人所尚的意态,突出了作为主笔的波挑而外耀其锋芒,使章草的飘逸之美处于显态,得以发扬,但由于波险太过,因而其书同时又跨入了险峭的范畴。而张弼所书《五律宿友人别业》,以章草的笔法写今草,这就变其肥厚为瘦劲灵秀,改其齐整为参差活泼,易其茂密为疏朗空透,从而凸显了章草、今草相结合的飘逸美,这也是成功的艺术创造。


书法之飘逸美:欹正不拘,纵逸生奇,飘飘然欲离群而去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


汉代的简牍帛书这类民间隶书,也具有特定的飘逸美。先从云梦睡虎地秦简这种由篆向隶的过渡古隶来看,笔画已有明显的起伏,波挑之势也已具雏形,从中显露出飘逸美的取向。到了汉代,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进一步将左拂、右挑作为主笔和肥笔来加以强调,加上字形的颇侧,颇能给人以飘飞之感。至于马王堆汉墓竹简,其特点一是波挑夸张,均以重笔向右上挑出,显得神采飞扬。

二是橫画大抵方(圆)起尖收,钉头鼠尾,颇有表现力,致使全字势若飞动。三是横向的分势逸态,它们分别向左、右方取势挑出出锋尖利,可谓带字欲飞;表现出相背的“八分”之势,飘逸之美主要由此而生从两汉的简牍隶书来看,其笔势分眀表现为率意外露,恣意上挑,极意分当然,其飞动之势还脱不了稚拙、疏略、粗放,因而构成了具有犷野风格的飘逸美。这种隶书的风格美,没有文人章草那么精致尔雅,更没有东汉隶碑那么风度翩翩,而是脱略形迹,不求雅驯,率意纵笔,粗放不拘,然而这正是民间书法的一大美学本色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不是一种书体,它除了怪奇外,其总体特征还表现出飘逸的风格。值得思索的是,“六分半书”虽属调侃,但此名正是从“八分”之名衍化而来的,这说明飘逸往往和隶书结有不解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