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1941年12月13日凌晨,突尼斯邦角附近洋麵,由斯托克斯中校率領的英國海軍第四驅逐艦分隊與托斯卡諾海軍中將指揮的意大利海軍第四巡洋艦分隊狹路相逢,英軍方面擁有4艘驅逐艦,與之相對的意大利艦隊則以2艘輕巡洋艦為主力。3時23分,海戰正式打響,雙方互相炮擊並釋放魚雷攻擊對方。約5分鐘後,這場激烈但短促的海戰宣告結束,結果則是讓人吃驚的2:0,意第四巡洋艦分隊下轄的2艘輕巡洋艦全滅,英軍則無一損失。英軍發起的這場閃電般的海上突襲史稱“邦角海戰”。

海戰中第一個發起炮雷突襲並帶領英軍艦隊完成全殲敵方主力壯舉的“錫克人”號驅逐艦正是本文要介紹的“部族”級驅逐艦的第十二號艦。

一、時代的需求

自1893年10月,英國海軍的第一艘魚雷艇驅逐艦“哈沃克”號完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海軍在驅逐艦的發展道路上始終走在世界前列。當一戰結束時,英國皇家海軍擁有的驅逐艦數量超過200艘,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驅逐艦力量。此後,為了防止各國因為持續的軍備擴張導致經濟崩潰,五大海上列強於1922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了裁軍會議並通過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世界由此進入了條約時代。在條約時代,新型艦隊驅逐艦成為了各海上強國競爭的新焦點。但由於受到國力衰退的影響,英國海軍在兩次大戰之間的驅逐艦發展上選擇了“穩中求進”的策略來逐步實現艦隊驅逐艦的更新換代。自1928年起,英國海軍以每年開工一個驅逐艦支隊的規模批量建造了9級標準型驅逐艦(即新A級至新I級)。這些標準排水量在1300噸左右,裝備有4門120毫米艦炮,2座三聯裝或四聯裝魚雷發射管的軍艦構成了英國海軍驅逐艦部隊的主力。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屬於標準型驅逐艦的“G”級“螢火蟲”號,標準排水量1370噸,該艦因撞擊“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而一戰成名

然而,當歷史的車輪轉動到20世紀30年代時,世界海上軍備力量的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日本、法國、意大利等國先後新建了排水量超過1500噸的大型化驅逐艦,這些軍艦配置有更大口徑的艦炮和更強的魚雷武備,英國海軍的標準型驅逐艦已經明顯缺乏與之對抗的能力,必須建造新式的強力驅逐艦。加之受到條約的限制,英國海軍無法實現擁有70艘巡洋艦的既定目標(根據英國人的測算,要想維護對其至關重要的海外殖民地,至少需要70艘巡洋艦),由於條約對巡洋艦總保有規模和單艦噸位(不超過10000噸)有著嚴格的規定,堅持建造大型化巡洋艦對總保有量將形成巨大沖擊,因此,英國海軍轉而思考建造小型化艦艇的可能性。1934年8月,皇家海軍造艦局提出了二份針對性的計劃案:一份是排水量4500噸,航速30.75節,裝備有6門152毫米艦炮及4門102毫米高射炮的P方案;一份是排水量排水量3500噸,航速38節,裝備有5門152毫米艦炮的U方案。但是,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噸位較小的U方案所要求的性能指標完全可以通過建造強力驅逐艦來實現,這在經濟上也更加實惠。因此,1934年10月基於U方案修正而來的V方案被提出並獲得了通過,此方案規劃的新式驅逐艦就是後來的“部族”級。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來自現實的威脅,左為日本海軍裝備的”吹雪“級,右為意大利海軍裝備的”航海家“級

依據V方案,新式強力驅逐艦的主要任務是:巡邏、追擊和包抄,能夠對驅逐艦支隊實施近距離支援並具備有與巡洋艦協同執行偵察和護航任務的能力。具體的性能要求則包括:航速達到36.25節以上,15節航速時續航力超過5500海里。主炮為5座雙聯裝120毫米艦炮,同時要求裝備適當的魚雷武器。共有8個設計方案參與了新式強力驅逐艦計劃的競標,最終,由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A·P·科爾設計的1800噸級方案中標,該設計方案選擇了艏樓船型,沿用了標準型驅逐艦的動力設計,配備有4座雙聯裝120毫米艦炮(出於艦艇穩定性和防空能力方面的考慮,取消1座主炮增設1座高射機關炮),1座四聯裝2磅“砰砰”炮和1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同時強化了軍艦的通訊能力。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部族“級驅逐艦線圖

英國海軍於1935年及1936年將16艘“部族”級驅逐艦列入了建造計劃,首艦“阿夫裡迪人”號於1936年6月9日於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開工建造,1939年3月29日,於斯科特造船廠完工的“旁遮普人”號則成為了英國海軍最後一艘完工的“部族”級驅逐艦。除了英國海軍外,加拿大海軍和澳大利亞海軍也分別裝備了8艘和3艘本級艦,這使得英聯邦國家的“部族”級驅逐艦建造總數達到了27艘。

二、總體性能

建造完成時的“部族”級驅逐艦全長114.9米,寬11.13米,吃水2.8米,標準排水量1884噸,滿載排水量2559噸。艦型則採用英國驅逐艦慣用的艏樓船型,另配有飛剪式艦艏,艦艏柱微微彎曲,耐波性能良好。出於經濟角度的考慮,“部族”級依然採用橫向骨架結構,全艦設14道防水隔壁,但通過追加布置特殊肋骨和縱向加強筋的方式提升了縱向結構強度,為了保證全艦的結構強度,本級艦依舊採取的是成熟的鉚接技術。“部族”級在性能上的一大突出亮點便是採用了流線型的裝甲艦橋,這種艦橋此前在部分老式驅逐艦上進行過測試,效果較好(通風性除外),此後便成為了二戰期間英國驅逐艦的標準艦橋類型,單從外形上看非常具有現代感。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英國海軍建造的驅逐艦,每一級都會建造一艘尺寸、排水量及武備都不同於本級其他艦的艦隻作為驅逐領艦,而“部族”級則取消了這個做法,領艦與其餘艦隻在尺寸、排水量和武備上無任何差別,僅在艦員編制上有所不同(非領艦編制為190人,領艦為219人)。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模型愛好者製作的”祖魯人“號精密模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軍艦整體的線型和艙面佈局

三、動力系統

“部族”級驅逐艦的動力系統配置基本沿用已經成熟的標準型驅逐艦,非常可靠,能夠長時間維持高速航行。3座海軍部式水管鍋爐(蒸汽溫度326.7度,蒸汽壓力21千克/平方釐米),分佈於在三個鍋爐艙中(一號煙囪負責排放前2個鍋爐產生的廢氣,二號煙囪則專門負責後1個鍋爐產生的廢氣)。鍋爐艙後是輪機艙,2臺帕森斯式蒸汽輪機能夠為2具螺旋槳提供44000馬力的出力,以便使軍艦能夠達到36節的最高航速(即使在惡劣海況下也能達到33節左右的航速)。全艦共搭載重油520噸,續航力為5700海里/15節。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部族“級裝備的海軍部式水管鍋爐側視圖

四、武器裝備

與20世紀30年代美日二國建造的一批重視魚雷武器的驅逐艦不同,脫胎於小型巡洋艦計劃的“部族”級驅逐艦更加重視炮戰能力,魚雷戰能力則稍顯不足。8門QF MkXII型120毫米45倍徑艦炮(速射艦炮)被安裝在4座雙聯裝MkXIX型炮架上(火炮的俯仰及旋迴實現了非人力化,速度均為10度/秒),以半開放式結構(後部開放式炮塔)沿中軸線按前二後二的方式配置於A、B、X、Y炮位上(前後均呈揹負式配置)。本型炮(不含炮塔)重3.3噸,身管長5.4米,身管壽命1400發;膛壓2150公斤/平方釐米,膛線38條;初速808米/秒,單炮戰鬥射速12發/分(每分鐘彈藥投射量達到了2179千克,壓倒了裝備有更大口徑火炮的美系及日系驅逐艦),最大射程15545米。單炮設計攜彈量300發,擁有較強的持續作戰能力,配用的彈種有半穿甲彈(彈重22.7千克)、高爆彈(彈重22.7千克)、照明彈。雖然在設計時要求本型炮具有對空射擊能力,但由於火炮的最大仰角只有40度,因而實戰中基本無法應用。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部族“級裝備的QF MkXII型120毫米45倍徑艦炮,這是前部的A與B炮位上的火炮

對QF MkXII型艦炮進行射擊控制的是1座設在艦橋頂部的標準型驅逐艦用指揮控制塔(DCT),該控制檯僅用作對海/陸射擊指揮。當軍艦主炮進行對空射擊時,射控任務則由另外配置的MkII型3.7米測距儀承擔,同時該型測距儀也可以用於對海/陸射擊測距,這種分體式的指揮裝置配置模式一直持續到“L”級驅逐艦服役。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哥薩克人“號前部上層建築特寫,黃框處為標準型驅逐艦用指揮控制塔,藍框處為MkII型3.7米測距儀

相較於強化的炮戰能力,受限於艦體空間,“部族”級驅逐艦僅配備了1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1.7噸重的MkIX型魚雷(雷長7.3米,戰鬥部裝340千克TNT炸藥,雷速30節時最大射程12350米)執行對艦攻擊任務。雖然較以往的英系驅逐艦及同時代的美系及日系驅逐艦而言魚雷兵裝的數量要少,但對於需要長期在海況條件惡劣的大西洋海區作戰的英國驅逐艦而言,如果在有限的噸位內(條約限制)強行追加過多的魚雷兵裝則會嚴重影響適航性能,反而是得不償失之舉。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部族”級驅逐艦配備的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為應對日益增大的空中威脅,“部族”級驅逐艦在設計時也充分考量了應對措施,原本預定的第5座雙聯裝120毫米艦炮被一座2磅砰砰炮(40毫米39倍徑)所取代(也有減重以防止艦體重心上升的考慮),這也是防空機關炮第一次出現在英國驅逐艦上.2磅砰砰炮是英國海軍於大戰中前期的標準近程防空武器,單炮(不含炮塔)重0.252噸,身管長1.575米,初速585米/秒,最大射速100發/分,最大射程3475米,最大射高3960米。俯仰角-10度到+80度,俯仰速度15度/秒。單看理論數據,性能尚可。但是在實戰中,此炮配用的炮彈殺傷力不足且容易卡殼導致火力不連貫而被證明為不能夠應對高強度的空襲。“部族”級驅逐艦上的2磅砰砰炮安裝在四聯裝MkVII型炮座上,沒有配備專門的射控裝置,需要依靠人工進行瞄準射擊。作為2磅砰砰炮的補充,“部族”級驅逐艦還在2座煙囪之間的艦體中部裝備有四聯裝MkIII型12.7毫米高射機槍,儘管這款高射機槍的有效射程僅有730米,但每分鐘高達700發的射速還是可以勉強撐起一張彈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舞艦上官兵的士氣。此外,在艦橋二側的信號平臺上還各安裝了一挺7.7毫米劉易斯式高射機槍,但這種略顯落後的兵器實戰性能並不突出。總體上看,“部族”級驅逐艦較同時代的驅逐艦在防空武器配備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甚至優於部分級別的他國艦船。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部族“級裝備的二種防空武器,左為2磅砰砰炮,右為12.7毫米高射機槍

反潛武器方面由1座位於軍艦艉部的深彈投放滑軌(短滑軌,配有待發深彈3枚)和2座位於後桅二側的MkIV型深彈拋射器組成,全艦可攜帶深彈20枚,搜索潛艇的深納裝置為124型。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位於軍艦艉部的深彈投放滑軌

五、服役期改裝

由於“部族”級的構成較為複雜,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均有裝備,加之英國海軍裝備的16艘“部族”級在戰爭中前期即損失了12艘,因此,“部族”級各艦在服役期改裝的情況有較大的差異。本文將按時間順序著重對英國海軍裝備的“部族”級驅逐艦的改裝情況做簡要介紹。

“部族”級的服務期改裝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空能力強化改裝;二是雷達電子設備改裝;三是反潛裝備改裝。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對空能力強化改裝。

由於英國海軍在戰前認為其驅逐艦將主要擔負戰鬥艦隊的護航任務,基本不會單獨行動,因為也就不會成為敵方發起空中攻擊時的主要目標。因此,對於驅逐艦裝備的主炮,一般不要求具備高仰角。但實戰很快證明,驅逐艦通常需要獨立行動,皇家海軍於1940年損失的2艘“部族”級驅逐艦,均是被岸基飛機擊沉的,因此,英國人痛定思痛,決定將本級艦X炮位上的120毫米艦炮拆除,改為安裝1座雙聯裝高射炮塔,火炮則使用最大仰角可達80度的QF MarkXVI型102毫米45倍徑高射炮(本型炮發射16千克定裝彈藥,初速811米/秒,最大射高11890米,射速15-20發/分,是一款合格堪用的高射炮)。對空能力強化改裝的其他方面還包括更換主桅及截短後煙囪以改善防空武器的射界並逐步換裝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關炮,起先安裝的是用來替換12.7毫米高射機槍的單裝型,後期又加裝了性能更強的聯裝型,至1945年,仍然在役的皇家海軍“部族”級驅逐艦上裝備的20毫米厄利孔防空機關炮數量達到了8--10門。二戰中同樣著名的40毫米博福斯防空機關炮也被以單裝的形式安裝到了至1944年仍在役的“部族”級驅逐艦上。另外,有資料顯示,部分本級艦在服役期間將艦橋二側信號平臺上的7.7毫米劉易斯式高射機槍替換成了單裝砰砰炮。經過對空能力強化改裝,“部族”級驅逐艦的防空能力,尤其是近程防空能力可謂上了一個臺階。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部族“級進行對空能力強化改裝涉及的三種裝備,上為102毫米高射炮,左下為40毫米,右下為20高射

作為在實戰中使用雷達的先驅,英國皇家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並不擁有適合安裝在小型艦艇上的雷達設備。不過很快轉機出現了,皇家空軍裝備的一款機載雷達有被改裝為艦載對空警戒雷達的潛力,這就是後來的286型雷達的起源。經過改進的286P型雷達於1940年6月開始被陸續安裝到“部族”級驅逐艦上,儘管該型雷達的探測距離僅有45千米,性能並不出色,但有無的問題總算是解決了。由於四分之三的“部族”級在戰爭中前期已經沉沒,因此,在1944年,只有4艘仍在役的本級艦接受了進一步的雷達電子設備改裝,主要包括加裝用於射擊控制的285型雷達和用於對空警戒的291型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增加到65千米)。另外,用於對海搜索的293型雷達(微波雷達,也可控制艦炮射擊,最大探測距離31千米)也被安裝上艦。為此,4艘“部族”級將三角前桅換成了更牢固的四角格子桅。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部族”級裝備過的雷達,從左至右依次為286型、285型、291型及293型

最後是反潛裝備改裝,主要是增加了深彈搭載數量,先是增加到30枚,後又進一步增加到46枚,同時調整了MkIV型深彈拋射器的安裝位置。

至於加拿大及澳大利亞海軍裝備的“部族”級,由於服役時間相對遲一些,因而在初始建造時就完善了對空和電子探測能力。

六、縱橫大洋

20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歐陸局勢持續吃緊,因此,皇家海軍裝備的16艘“部族”級驅逐艦全部趕在二戰爆發前竣工服役。它們被分別編入第一及第二特別驅逐艦分隊(每隊8艘,全部為“部族”級),前者配屬於英地中海艦隊後者則納入本土艦隊麾下。1939年5月,相關編制被取消,16艘艦艇又重新被編為第4及第6驅逐艦分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作為英國皇家海軍最現代化、最強大的驅逐艦,“部族”級被部署至各個戰區,它們也確實不辱使命,在幾乎所有的戰場上都有著卓越的表現,第二次納爾維克海戰、突襲“阿爾特馬克”號、追殲“俾斯麥”號、馬塔潘角夜戰、邦角海戰、北角海戰、蘇里高海峽夜戰等著名戰鬥都可以看到“部族”級英勇奮戰得身影。同樣,它們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整個二戰期間,16艘隸屬於皇家海軍的“部族”級中有12艘戰沉,另有1艘隸屬於皇家加拿大海軍的本級艦沉沒。其中,1940年損失2艘,1941年損失3艘,1942年損失7艘,1944年損失1艘。歷經戰火磨礪得“部族”級最終於1945年8月迎來了和平的曙光。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反映“部族”級奮戰經歷的圖片,左為突襲“阿爾特馬克”號,右為邦角海戰後凱旋的“毛利人”號

大戰結束後,英國海軍剩餘的4艘“部族”級很快退役並被拆解,但隸屬於皇家澳大利亞及皇家加拿大海軍的“部族”級則成為了二國戰後第一代的主力驅逐艦,很多艦隻都繼續服役到20世紀60年代才退出現役。

七、結語——為戰而生

作為英國海軍彌補差距的驅逐艦設計,為戰而生的“部族”級堪稱經典,強大的炮戰火力,可靠的動力系統,極強的適應性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英國與其他海上列強在新銳驅逐艦方面的差距。誠然,“部族”級的設計算不上盡善盡美,其依然存在著包括艏樓結構強度不足,居住性惡劣等問題,但具有極強戰場適應性的“部族”級深得皇家海軍官兵的信賴,艦上官兵的團結協作精神也遠超其他級別的英國驅逐艦。“部族“級各艦就像一匹匹忠實的海上戰馬為大英帝國征戰不止,描繪出了屬於自己的光輝航跡。

“兇猛的少數族裔”——“部族”級巡禮

今日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紀念艦”海達人“號,該艦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艘留存下來的”部族“級驅逐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