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鬼谷子:谋不和,则事不成


解读鬼谷子:谋不和,则事不成


公元前371年,魏武侯死了。然则他死后留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差点让魏国亡国。他没有立太子,死后,导致子罃与公中缓争夺王位,魏国大乱。

一国大乱,用鬼谷子的道术来分析,这就是巇隙,有机可乘,运用抵巇术即可从缺口打入,借此谋划我方的最大利益。魏国的邻居,韩国与赵国当然看到了机会,于是这两国合谋干了一件事。

公孙颀跟韩懿侯说:“魏国内乱,正打的不可开交,这是我们韩国的机会,大王可以出兵了。”韩侯说善。

韩国为了保证胜算,可考虑到兄弟国赵国的利益,自然不会自己一家去打,所以打算联合赵国,两国打一国,必胜。于是韩懿侯与赵成侯这两家伙一合谋,这是笔大生意,干他!

韩赵合兵伐魏,与魏国在浊泽这个地方拉开架势火拼。结果韩赵大破魏军,乘胜追击,包围了魏。

眼看这生意就要做成了,煮熟的鸡也插翅难飞了。可就在这利害关头,韩侯与赵侯耍起了嘴皮子,他们对于怎么“吃鸡”有不同的想法,意见不和,争议发生了。

赵成侯说:“懿侯兄,咱们接下来这么干,杀了子罃,立公中缓为魏君,扶持一个傀儡政权。然后让魏国割地,你一块我一块,这样对我们两国来说,也算是一笔大生意了。”

韩懿侯一听,心想,这人不是傻子吧,怎么目光如何短浅。韩懿侯说:“不可。咱们杀魏君,是为暴也;让人家割地,是为贪也。不如这样,咱们把魏国一分为二,如此一来,魏国比宋、卫这些小国还要弱,我们就能永绝魏患了。”

把魏国分而治之,再蚕而食之,这个计谋确实要略高一筹。而且把自己身边的一个强国给分化削弱了,对于韩赵本身来说,是更长远的利益规划与发展战略。

赵成侯听完,还是觉得自己谋高一筹,坚持己见,对于韩懿侯的建议是举双手双脚不赞成。

韩懿侯大为不悦,心里一万个马在奔腾。心想,算了,与这样的傻子谋事,真的真的不爽,于是连夜退兵。你不是很牛气吗,老子让你自己去打魏国,回家了,你自己玩。

赵成侯一看,生意做不成了,搞砸了,于是也退兵了。韩赵一退兵,子罃就杀了公中缓而拿下王座,是为惠王。事实证明,错失了这次机会,等魏国喘过气来,韩赵一直是被魏国欺负的。

子罃之所以顺利登上魏王宝座,魏国之所以未被分成两半,原因就在于韩赵的谋略不和,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主意。如果随便用其中一个计谋,这件事都能够成功。

魏国之所以乱,是因为国君去世却没有立太子,导致后来的夺位之争,这会造成国家内部实力的巨大消耗,让外部的敌人有机可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亡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致命错误。

放到今天的市场上,如果一个集团公司的老总去世,没有确定交接的人,下面的副总必然会血拼成河,进而致使公司内损严重,业绩停滞甚至下滑,被对手加速蚕食市场。

在《天道》这部电视剧中就有这么一个剧情,正天集团的老总去世,几个副总争当老总。聪明的韩楚风同志,抽身出来,让出一条道,让两虎相争,自己则能坐收渔翁之利,最后顺利当上总裁。

鬼谷子告诉我们,在谋事的时候,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为了争一口气,而置共同的利益于不顾。在这段典故中,韩赵的利益是相同的,只要谋略谈成了,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魏国这块肥肉就能到手了。

鬼谷子说:“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最完美的利益操纵,是将彼此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家目标一致利益相同。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是谋术所追求的利益最优策略。

韩赵他们明明有共同的利益,却因为在怎么“吃鸡”这件事上有分歧,进而导致联盟破裂,到手的巨大利益一夜之间也化作了泡影。

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明明是双赢的事情,却一定要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意来做事,一旦不顺自己的意,就撂挑子不干了,置大局于不顾。为了自己的一点虚荣心,葬送了大好的前程。

很多人做生意就是因为这样失败的。如果你想当老大,自己说了算,股份就不要分那么多出去,牢牢掌握控制权。如果你为了利益着想,为了大局着想,退一步,即使赚少一点,起码是赚,也是盈利,何乐而不为。

谋不和,则事不成。切记,如果知道对方有自己的心思打算,这个时候就要警惕了,因为后面可能会功亏一篑。如果能让对方改变主意达成双方一致的意见是最好的,如果无法说服,就要重新考虑合作的方式。尽量避免由合走向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