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为什么羊城人不怎么爱吃羊肉?为什么广州人喜欢吃鸡、吃鱼,却偏偏把一个不常吃的东西作为象征,要叫羊城呢?



为什么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别名,多和历史、地貌或山川河流有关,而广州却独独采纳了一个神话传说的叫法呢?


着实令人奇怪!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从历史和人类学的角度解读“羊城”之名。


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黄天骥教授(边国宾摄于2019年12月4日康乐园)



广州少见羊,为啥叫羊城

明末广东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广东绵羊,少有所产。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在长期形成的饮食文化中,北方有食羊的传统。羊肉泡餑、羊汤面、涮羊肉等。而在广州,不仅很少见羊,特别是过去也不太爱吃羊肉,只有冬天天冷了才吃。为什么广州人喜欢吃鸡、吃鱼,却偏偏把一个不常吃的东西作为象征,要叫羊城呢?

谈起得名的由来,自然是那个为人熟知的神话传说,“晋吴修为广州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止州厅上,其后州厅梁上图画以为瑞,号广州五仙城。”(《广东新语》)。屈大均还根据《太平御览》描写得更清楚: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个仙人,每人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来到楚庭(广州)。他们每个人都拿着谷穗,留给广州人,说你们有这个谷穗就不会饥饿。之后,仙人所骑的羊变成石头,即传说中五仙观的石头。



中国许多历史名城都有别名,北京简称燕京,上海简称沪等,都有真实历史的根据,唯独广州根据神话传说。


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五羊仙的图腾发源于此(昔日门楼面貌)



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五羊仙的图腾发源于此(今日门楼面貌)



羊的来源古老,特指中原文化



“我觉得,羊,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表现。”黄天骥教授说,“羊的来源很古老,其实羊和中原文化有关,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居住在西北乃至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的表征。”

“谈起羊文化,不得不提到一个古老的部族,羌族。羌族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是一个养羊和吃羊的部族。后来,这个部族分为两支,一部分人迁徙到了西南,还有一部分向东迁徙,到了山西、陕西,居住在中原一带,融合为汉族的组成部分。汉族是由很多部落部族组成的,如龙、凤,就是不同部族图腾的综合。

“向东走的羌人影响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来到广州,广州便将这种羊文化升华,有了五羊的传说,升华作为一个城的符号。

“从文化人类学上的角度看,一个地区的别名和共同认同的符号,实际上是一个地区人民意识形态的曲折表现。秦代以前的岭南,是南蛮之地,文化上远远落后于北方。来自北方的羊,是中原文化的体现。在岭南居住的人,包括苗族、壮族、越族等原住民,仰慕、认同岭南以北的中原文化。这集体的意识,终于在晋代幻化为五羊仙人的传说。传说中那来到楚庭(即现广州城)的仙人,不仅骑着羊,还带来了五谷穗,其中还包含稻穗。为什么北方产麦子,却带来了稻穗?把自己本地产的粮食作物也归功于中原文化的恩泽,更体现出广州人对于中原文化的敬仰。


“据屈大均说,在清代,香山县(今中山市)还有祭祀姜嫄的庙宇。而姜嫄是羌人,是商朝的祖先,她的庙宇,只有陕西武功和广东香山才有。这说明,很可能在远古时就有羌族人来到香山,把北方的粮食带到岭南。

“广州人认同稻子和羊,认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可以包容。广州既可以叫羊城,也可以叫穗城。如果说广州的五羊是一个符号,或者是意识中的‘图腾’,那么,从古以来,居于岭南的广州人有着对当时从北而南先进文化的包容心理,也是广东人包容精神的曲折表现。

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照相术发明不久,广州就留下了清代的五羊仙馆照片



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其处闹市,明清一直都是胜景。两朝入选“羊城八景”之一



五仙年少居中,渴望岭南被佑

“历史上,对于五羊仙人的座次有着很多不解。年少的仙人手持稻穗居中间,年长的仙人手持黍稷在两边。连屈大均都不由发问‘少者反当中,老者左右方’。按传统,应是尊老爱幼的,这多少意味着,老人对小孩的保护和支持。特别是年轻的仙人手中所持的是稻子,年纪大的仙人手持的是北方的黍稷,体现出广州人感受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扶持。”

“羊为什么是五只,而不是其他数字?五即‘伍’,五胡乱中原,其后中原汉族一次次南下迁徙,‘五’,其实是队伍的‘伍’,五羊也就是带着羊的队伍。当然,五,还有一个意思,按阴阳五行的说法,五色代表吉祥。队伍是吉祥的队伍,彩云般的队伍。体现出广州人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五羊幻化为石,广州又称‘羊石’,源自羌族的白石崇拜。这一切都说明,广州这个地方从古以来,对于中原文化融入南方都持着一个包容和敬仰的态度,认同岭南文化继承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这是北宋初年,当时岭南进士第一人古成之游览广州五仙观写下的诗句。当然,他游历的馆址不在照片此地;诗人也不会料想,整个宋代馆址就几经迁徙。



既包容就交融,开拓世界胸怀

“羊城文化的密码就是包容和交融。包容只是第一个层次,包容后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才是交融。传说中的仙人一手牵着来自北方的羊,一手拿着南方出产的稻谷,正形象地把不同地区的文化包容和交融起来。这就有如广东人在吃的方面,讲究鲜美,擅于把不同的东西烩于一炉。吃咸的东西放点糖,或者甜的东西放点盐,看似相反的味道包容交融,却能够让味觉有更妙的感受。”



“吸纳了中原文化的广州,在宋元之后,开始向海外开放。广东人擅于吸收西方的外来文化。我们从来都是,管它东南西北,来了好的都要。这一文化习惯和思想意识,早就潜藏在我们祖先的基因里面了,这文化基因,一代一代遗传下来。在宋明以前,早就接受大量中原文化,融合原有的地区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于是,作为北方文化标志的‘羊’,被广州人吸纳,广州也被称之为羊城。”

“善于包容吸纳的地区文化个性,并不是偶然的。至于其后从海上传来的西方文化,广州人也都乐于吸取、包容。并在包容的基础上交融,成为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创新形态。我们的祖先,承认自己在文化上的不足,知道中原文化曾领先于整个民族。直到现在,广州人还习惯把小孩子叫成‘细蚊仔’(小蛮子。),因为祖先们知道我们曾属‘南蛮’,这语言的“活化石”,多少说明我们的祖辈敢于承认落后和不足。唯其如此,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乃至后来居上。”

“广州的老祖宗心态很了不起!以‘羊城’作为城市的传统符号,是我们的先辈,从古以来在文化上便善于包容和交融的最好说明。否则,就不会在全国的各大城市里,只有广州以美妙的传说作为一个城市的别名了。”


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今日五仙馆内留存的重要文物石刻



怪,广州无羊叫羊城

五仙霞洞——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注:访问记录完成在2013年1月19日)

来源:百年广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