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洪水方面的傳說

前面已敘述了堯、舜傳說。而中國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堯、舜之禪讓,更多是古代一種君位推選制,經後人傳述而理想化的傳說。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比堯、舜傳說更確切、更早的傳說是關於洪水的傳說。

而這類傳說世界各民族中都有。

當時尚未有國家之形成,僅僅是部落。部落中推出一名有威望、對人民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成為部落的首領。如(烏恆、鮮卑、契丹、蒙古那樣其文化落後,在吸收中國文化後,其君主由推選變為世襲制。)

古代史並非不可講。只是傳說形式過於朦朧,理想化,讓我們分辨不清真偽。不過從散見的古書中的傳說記載去找尋,仍然可以得到一個古代中國民族活動的情形,這也是探索古史一個方向。

歷史的信息是十分廣泛的,我們現在很難預測到底有多少。

而關於洪水的傳說其中故事是這樣的。

一次,太皞和炎帝之間,這也就相當於伏羲和神農之間。前者見於鄭玄注的《禮記.祭法》,後者見於《淮南子.原道訓》注及《帝王世紀》中《魯語》中說:“共工氏之伯與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

後面一次是共工與五帝之一的瑞頊相爭的傳說,這一傳說出現在《列子.湯問》中。據此篇說,共工與瑞頊爭奪帝位失敗,一氣之下怒而撞倒了不周之山(崑崙山),致使天柱折,地維絕。這無疑也是一種開天闢地的傳說。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埃塵焉。”這是為了說明中國原來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而編的故事。


關於洪水方面的傳說

《淮南子.本經訓》中說:“舜時,共工振滔洪水。”為防治洪水“壅防百川”,結果反而招致洪水氾濫。

又有傳說把共工說成禹時代的人,《荀子.議兵》中有禹討伐共工的記述。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禹攻共工國山”的記錄。如此可見,關於共工的傳說的,上自伏羲神農、下至禹,遍及了很大時代。

這些都是與共工相關事件中產生的洪水方面的傳說,結果演變為多個版本的不同傳說。

歸根結底,是共工引發了洪水,還是治理了洪水,或者是由於治理不當,引起洪水氾濫?這些與他有關的人、事,我們可以得知,這些關於洪水方面的傳說,共工是其重要的人物。

下面是有關禹治理洪水的傳說。

關於洪水方面的傳說

這一傳說源於建立王朝的先祖治理洪水的說法。從《堯典》到《舜典》,個篇都有記載,也見於《孟子》《墨子》《淮南子》及其他古書中。

禹的父親鯀(gun)是一位賢能之士,由於黃河,長江年年氾濫,百姓流離失所,房屋以及農田經常被洪水吞沒。莊家更是顆粒無收,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舜讓禹的父親鯀治理水災。鯀在治理的過程中使用了加築河堤,水到哪裡堵哪裡的方法,越治理,洪水反而越氾濫。於是舜將鯀殺害,並任命他的兒子禹繼續完成治理洪水的重任。禹並沒有懷恨在心,而是吸取了父親的教訓,不用其堵,用疏導的方法,加固河堤,並將河水一起疏通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

傳說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因治水有功,人民牢記的他的功德,就稱其為大禹。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勵精圖治,艱苦奮鬥的源頭和象徵。

關於洪水的傳說,與中華民族最早出現的地方有關。這些傳說從哪裡產生的呢?其中心就是九河。

《爾雅》中說:“東是鬲津,西是徒駭,其間有九河。”

鬲津---鬲津河。據說在西漢鬲縣(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北)附近。徒駭位於直隸中央的成平。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前面我們講過九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可以說,洪水的傳說,是以黃河河口為中心興起的中國最古老民族中的最早的傳說。


關於洪水方面的傳說

大禹受到了人民的愛戴,舜將自己的帝位傳給禹。

禹的兒子啟隨後建立起夏朝——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這也是中國禪讓制轉為世襲制的開始。

據《世本.作》篇的記載,禹是第一個建造宮室的人,然後奚仲造車,少康造酒,予(或者杼或輿)造甲,羿的弟子逢蒙學射,孔甲時豢(huan)龍氏養龍(或者是養馬)。

由此可見中國三皇五帝時期都是禪讓制,到了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

禹以後的、夏、商、周曆代世系如下:


關於洪水方面的傳說

附:關於鯀、禹治水相關的史書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於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記:“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年壯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剖脅而產高密。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蜀西川也。”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山海經·海內經》:“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

《左傳》昭公七年雲:“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

《山海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周禮·夏官·庾人》:“馬八尺曰龍。龍就是鯀。

《國語·吳語》伍子胥諫吳王夫差:“今王既變鯀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於姑蘇。”《韓非子·五蠹》載:“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所笑。”《淮南子·務修訓》也說:“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這些記載都肯定鯀、禹同為治水的英雄與大功臣。

  •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司馬貞索隱:“《系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號女媧也。”亦稱“ 女嬌”、“ 女趫”。
  • 《尚書·虞書·益稷》篇雲:“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 《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
  • 《華陽國志·巴志》:“ 禹娶於塗,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 《莊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
    《尚書》所述的,是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面。孟子說,“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和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
  • 參考資料

    • 《史記》
    • 《國史大綱》
    • 《中國史通論》
    • 《歷史學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