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小歡喜》之後,國民媳婦海清借《安家》又火了一把。

戲裡焦頭爛額的海清,現實中卻把兒子“調教”得人人稱羨。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窮養,是她的妙招之一。

海清某次採訪中分享過一則趣事:

她帶蛋妞去迪士尼,蛋妞看中一塊表,海清說:真貴啊,239塊呢。你知道門票才多少錢,玩一天才多少錢嗎?我只有一百塊了。

蛋妞瞧瞧周圍說:其他媽媽有多少錢?

海清說:

其他媽媽有再多錢是別人掙的,我只有這麼多。買表晚上就沒飯吃,你只能買50塊以內的玩具。

最後,蛋妞什麼都沒買就拉著媽媽走了。

閨蜜是海清鐵粉,看到這段採訪後奉若圭臬。恰逢疫情降薪,她正為房貸車貸發愁,動不動就跟6歲的女兒哭窮:

孩子想玩樂高,她說:我都沒班上了,哪有錢買那麼貴的玩具?

孩子想點外賣,她說:咱家現在窮了,一杯奶茶好幾十,我們喝不起!

看著孩子眼裡的期待暗淡下去,她有點心疼,可也沾沾自喜:

女兒真是懂事了不少,很少吵著買這買那了。

我聽後想起一個心理學研究:

在匱乏感中長大的孩子,自尊感會十分脆弱。低人一等的卑微感,終其一生都會如影隨形

我不禁疑惑,難道窮養,等於哭窮嗎?

所謂“懂事”,必須以傷害為代價嗎?

無論真窮假窮,窮養富養,都別輕易用哭窮向孩子施壓,那不過是讓一個無辜的人,蒙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不怕家裡真窮,就怕父母哭窮

我想起95年的表妹彤彤,她家境不算差,二線城市有房有車。

但父母是從農村苦日子裡打拼出來的,節儉過頭,說難聽點,就是摳門,連發白開線的舊毛巾、炸了毛的牙刷,都捨不得換。

更可怕的是,他們從小就跟彤彤唸叨:

咱家窮,你可別在外邊學壞,淨想著花錢!

哪個女孩不想要漂亮的衣服,噴香的蛋糕,花花綠綠的髮夾?

可父母只給她一句:

人傢什麼條件,你什麼條件,能跟人比?

從小到大,她只能看著別人開心滿足,一次次嚥下那句“我也想……”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雖然彤彤現在收入不錯,可她說:

“我從來不敢進高檔點兒的商場,總覺得營業員的眼光像螞蟻一樣爬過來,咬得人渾身難受。”

她習慣了夜市地攤,習慣了劣質產品的種種不便,心安理得地窮酸度日,偶爾打次車都能心疼兩天。

但最讓我心疼的,是多年後她才提到的一件事:

初中某次放學後,幾個女混混用石子砸了彤彤一路。

她忍無可忍,掄起拳頭就往對方臉上砸,可腦中有個聲音如暴雷炸響:

我家沒錢,打壞了賠不起!

最後她噙著淚花,顫抖著把手放下了。

或許,父母哭窮是為了讓彤彤勤儉節約,體諒掙錢不易。

可這顯然沒有催生美德,反而讓貧窮成為貫穿人生的噩夢,壓彎了自尊和快樂,壓碎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甚至陷於自卑、自責、自棄。

一次次哭窮,讓孩子不斷固化著這樣的感受:

“我不配過好的生活,這輩子就湊合過吧”;

“都是因為我,爸媽才過得這麼苦”;

“除了浪費錢,我真是一點用都沒有啊”

……

一個人背上這些包袱,恐怕連抬起頭看世界一眼的勇氣都沒有。

所以,當一個孩子遇到喜歡的東西,卻面無表情地說,我不喜歡,我不想要。

別為他的懂事沾沾自喜。這其實是世界上最恥辱的事情。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家長哭窮一陣子,孩子受罪一輩子

有人說:

一個人窮一輩子,第二代再窮一輩子,第三代依然窮一輩子。

仔細觀察,必有規律。

我想,可能除了“窮人思維”之外,這個傢什麼都沒有傳承下去吧。

記得上學時同桌的爸爸從不買教輔,總是花大把時間搜電子版,還殘缺不全,錯字連天,同桌卻覺得佔了便宜,很得意。

他也從不參加春遊、聚會、生日宴,說他爸吩咐過:

“那是有錢人去的,你別湊熱鬧!”

哪怕參加了集體活動,他也扭扭捏捏不願掏錢,漸漸地沒人想和他來往。

聽說他現在沒事就窩在家打遊戲,戀愛都沒談過,說“談戀愛太費錢”。

窮人思維的顯著特徵之一,就是“少用即血賺”。

卻不知錢可以節省多少寶貴時間,更不知投資優質朋友圈,躋身高平臺,才可能提升自我,改寫命運。

《奇葩說》中的哈佛學霸詹青雲,以學識豐富、思維敏捷、格局高遠,吸粉無數。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然而她並非精英家庭出身,甚至早已“輸”在起跑線上:

詹青雲來自貴州山區,父母是普通工薪,讀過只有兩個老師的學校,操場還有同學放的牛。

這樣的條件,讀完大學就很不容易了。

出人意料的是,詹青雲竟然放棄北大保送資格,貸款100萬念哈佛!

北大固然好,可是詹家人的目光直指大洋彼岸的頂尖學府,哪怕背上鉅債也在所不惜。

這樣的格局和氣魄,非一般人家可比。

難怪經濟學家薛兆豐說詹青雲,她貧,但是不窮。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其實,這得益於她有一個“窮而不貧”的父親。她曾回憶童年: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別人有的,閨女一個不少,還要賣傢俱置辦賽道,招呼更多同學來家裡玩。

我相信小青雲得到的不僅是四驅車,更是一份無與倫比的滿足、愛和自信。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放著平坦的路不走,有底氣挑戰更險峻也更壯美的方向。

她不僅是被哈佛的資源和平臺吸引,更是深信有朝一日,自己能掙回來更多個一百萬!

想想那些為了幾萬幾千,甚至幾百塊出賣肉體的裸貸女孩,害死她們的到底是騙子,是貧窮,還是狹隘的頭腦,和低層次的見識呢?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如何跟孩子談錢

尹建莉老師如此感慨道: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育兒如吃飯,用什麼碗吃飯不重要。碗裡裝了什麼,才是應該關心的。

太多人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以為掙大錢才能提供最優質的教育。

殊不知,父母一句話,一個眼神,往往才是改變孩子人生賽道的轉折點。

1. 少跟孩子哭窮,注重精神滿足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錨定效應”,即人容易受最初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將認識和心態深深固定在某處,難以改變。

父母是孩子感知世界的第一把錨。哭窮,就是拋下自卑短視的錨。

有些人雖然家庭條件一般,卻從未匱乏。

同事小時候眼饞昂貴的洋娃娃,她媽媽便說,我們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娃娃好嗎?

母女倆坐在縫紉機面前,吭哧吭哧地做了一晚上。

娃娃雖不精美,她卻走到哪兒都帶著,直到現在還擺在床頭。

她說家裡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月全家人都會去吃一次火鍋。每次想到一家三口圍著熱氣騰騰的美食談笑風生,都有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

他們想要的未必是華麗的玩具和衣服,只要需要被看見、認同,一樣會幸福感爆棚。

2. 當孩子的慾望超出預算該如何

李玫瑾舉過一個例子:

孩子想要玩具,媽媽說:

“我也想要這個玩具,但是家裡的開支是有計劃的,這星期要買菜、交水電費,沒有多餘的錢買玩具了。

這樣吧,我加班多攢錢,你可以幫忙家務,減輕我的負擔,咱們一起努力買這個玩具好嗎?”

這樣做的聰明之處在於:

一是說明缺錢不可怕,努力就有機會實現願望;

二是培養理性消費觀,學會延遲滿足;

三是讓孩子體會 “花錢如流水、掙錢如抽絲”,感恩父母不易。

3. 別用“犧牲感”綁架孩子

愛哭窮的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要不是你,我們至於這樣嗎?你不XXX,對得起我們嗎?

自我犧牲感讓父母產生“我很合格”的錯覺,而這恰恰是親子關係中最危險的部分。

黃執中曾說:

不情願地付出,會產生犧牲感,就像是水壩裡的水,日復一日地高漲,但總有洩洪的一天。而這隻有用一輩子的內疚,才能兌現乾淨。

父母積累的委屈感、犧牲感,往往都變成了籌碼,綁架孩子服從自己,卻沒想到搭上了兩代人的快樂。

海清兒子買200塊手錶,被罵太貴:毀掉一個孩子,哭窮幾次就夠了


人這一輩子都離不開錢。

好好和孩子談錢,不求大富大貴,只求無論貧窮富有,TA都能挺直腰桿,坦然地面對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