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孩子是網癮的主要受害者,外出務工的父母該如何應對?

想廢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這種類似的文章,是2018年各種媒體和朋友圈傳播最廣的文章之一

這反應了在智能手機已經普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對心智還未成熟孩子影響之大,凸顯父母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普遍焦慮。

而農村留守孩子,更是網癮的主要受害者!

為了給孩子“解悶“、方便外出打工的父母與孩子聯繫的智能手機,卻已成為留守孩子通宵玩遊戲,養成網癮、缺乏自律、影響學業下降的最便利的工具。

農村留守孩子是網癮的主要受害者,外出務工的父母該如何應對?

何以如此?主要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受農村環境條件限制,農村孩子很容易在網絡中尋求娛樂

和城市相比,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娛樂生活更是十分單調乏味,生活環境條件仍有諸多限制:

城鄉體育設施和資源配置不均衡。以體育場館的分佈情況來比較:截止2018年,我國各類體育場館近75萬個,城鎮佔體育場館的比重為79.8%,廣大農村地區僅佔20.2%,且兩者的配套設施和檔次更是有很大差別,不在一個量級。這就使得農村的孩子在假期或非上學時間,活動娛樂的場所較少,一旦遇到颳風下雨的惡劣天氣狀況,農村的孩子更是整體在家玩手機了。

農村留守孩子是網癮的主要受害者,外出務工的父母該如何應對?

農村人口空心化嚴重,沒有文化活動的群體基礎。

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持續幾十年的農村人口大遷徙,使城市化得到快速發展,卻導致瞭如今鄉村日益空心化,除開春節等重要節假日,農村平時就只有老人居多。

農村留守孩子是網癮的主要受害者,外出務工的父母該如何應對?

現在留在農村種地的基本上都是老人,青壯年家長們大多常年外出打工,面對城市的高房價和上學的高費用,大部分父母還是會盡力把孩子一起帶到城市在自己身邊上學,少數條件差的就只有把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撫養,或者上寄宿制學校,這部分學生就成了留守孩子。

2016年3,由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當年數據統計,農村不滿十六週歲的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佔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30萬人,佔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佔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佔4%。截止2018年9月,中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與2016年中國摸底排查數據902萬餘人相比,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體數量下降22.7%。

缺少青壯年和大部分適齡兒童的空心化農村,自然就缺乏了生機和活力,已沒有了群體性文化活動的基礎和空間。

如今的農村最熟悉的娛樂場景就是:沒外出的少數大人經常打牌,部分婦女偶爾晚上跳下廣場舞,老年人扎堆一起聊天;

缺少玩伴和娛樂活動項目的農村孩子,就只有在手機中的各種社交軟件、視頻、遊戲裡尋找娛樂了,在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的年齡,網癮就容易形成。

農村中小學校數量不斷減少,很難發揮與家庭的相互補位的作用。

受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學生生源不斷減少的影響,農村中小學校特別是小學也不斷合併而減少。2018年8月, 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過去40年,中國消失了91.6萬所小學,平均每小時消失4所農村小學。而合併後的學校,一般都處於中心地帶,遠離普通農村,小學都多為寄宿制學校。

在遠離家庭的寄宿制學校,為了避免意外事故發生,現在的中小學校很少組織大型的學生出遊活動,課餘時間學生又不用回家,手機遊戲就自然地填補上了的空檔,孩子們可以在遊戲的世界裡放鬆心情、打發時光,以此緩解課餘生活的無聊和對父母的思念。

農村留守孩子是網癮的主要受害者,外出務工的父母該如何應對?

當家長不能完成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的基本監管時,學校教育理應彌補上這個缺失,可實際上,寄宿制學生來自各個鄉村,家庭情況各不相同,一個班主任通常要管幾十個學生,又不能和遠離的學生父母及時有效的溝通,沒有精力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情緒,很難與家庭建立互補的作用。

二,親情缺位、監管缺失,農村孩子更難養成自律習慣

父母缺位、隔代教育、缺少玩伴和寄宿制度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現在的農村留守子女基本都是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的,兄弟姊妹兩個的很少,再加上同齡的孩子很多隨父母進城上學,致使他們缺少童年玩伴。爺爺奶奶大多年邁體弱,還要種地、能做的只是保證他們吃飽穿暖,他們學識水平普遍不高,很難和孩子們有共同的愛好來交流娛樂,只能將孫子孫女放養。只要孩子開心,對學習態度及作業完成情況,完全是放任自流的狀態,基本談不上管理。

農村留守孩子是網癮的主要受害者,外出務工的父母該如何應對?

留守兒童在原生家庭中的歸屬感,因為父母的缺位而被人為地弱化,當他們把這種歸屬感轉移到學校和老師身上時,又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這極易讓其產生挫敗感和迷茫情緒;

當農村留守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學業要求嚴格、經常與老師溝通時的,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會變得更加認真,學校的老師也會相應的選擇和家長相似的態度對待這名學生;一旦家長對孩子的監護力度下降,留守兒童就易產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目的不清甚至厭學的狀況;

親子互動程度極大地影響著農村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不足,與學校老師缺乏溝通,留守孩子的學校支持也會相應的偏弱。

親情的缺失、監管的缺位,使得農村留守孩子難以養成自律的習慣,就會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就容易沉溺於手機遊戲之中,結果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逆反暴躁的性格。

三,追求短期經濟條件改善,無視孩子長期成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通過進城搞房地產、修路等工作,農村產生了一批沒有都過多少書的“老闆”,他們的“成功”,在農村無疑提供了快速致富的示範效應。因此,“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在農村地區就應用而生、廣泛存在。

農村留守孩子是網癮的主要受害者,外出務工的父母該如何應對?

相比起城市裡的中產家庭,農村的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普遍沒有他們那麼大的焦慮感,農村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要求很簡單:走出去,養活自己,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環境。

有調查顯示:在底層家庭中,家庭年收入處於 5-10 萬之間的“村莊富裕階層家庭”對讀書的有用性認同度最高,而家庭年收入處於 1 萬以下的“村莊貧困階層家庭”認為讀書無用的比例最高。

孩子沉溺手機,家長也應該反思自己的想法最直接地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既然讀書無用,那麼讀書也就是個過程,會認識字就行。

貧窮限制了家長的想象力,也早早地給孩子的命運進行了無情的宣判。也就是說,家裡越窮,越覺得讀書無用。

如果農村家長只追求短期經濟條件的改善,渴望快速致富,而無視孩子長期成長,"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在農村就越來越容易成為現實。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身處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青少年沉溺於遊戲、形成網癮的現象,若由智能手機來背這個鍋顯然是不妥的,凡事都有雙面性,取決於你如何使用,“用師則旺,用徒則罔”!

中青報曾發表了一篇名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在網絡上引起了人們對於技術改變命運的熱議,但它沒有提到的是:同一塊屏幕,可能會讓農村孩子突破階層,但也可能成為毀了農村孩子的利器。

近700萬自制力低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成了網癮的首要受害者,他們外出務工的父母如何應對?同時也是全社會應該思考解決的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