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劉墉(1719-1804),是乾隆帝時期一位較有名氣的大臣,也很得皇帝的喜愛。後世有許多關於劉墉的傳言,但那些傳言卻給劉墉扣上了“羅鍋”這個外號。有許多關於劉墉“劉羅鍋”的野史被翻拍成電視劇,博得大眾的眼球,但是那並非真實。電視劇中的角色設定與歷史上真正的劉墉大相庭徑。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電視劇中對劉墉的設定一般是從劉墉的清正剛直斷案如神或者是從他的圓滑世故聰穎機智切入。那些劇情只能片面的顯示劉墉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不能成為劉墉人生的全部。縱觀劉墉這一生,有清正剛直也有圓滑世故,他的變化是身在官場中的無可奈何。這是官場中的一個趨向,劉墉不可抗力的趨向。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劉墉其人)


出身名門才華出眾

劉墉生在清朝一個聲名顯赫的世家大族,家中有許多身居高位的大臣。可謂是世家望族,在康熙乾隆時期很少有其他家族的名望能夠與之相比。

劉家世代為官,乾隆還曾經給劉家提過一首詩:“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家聲勉永繼,莫負獎期深。”

這首詩的意思大致是,你們劉家門第如此之高,家門聲望該被繼承下去,莫要辜負朕的期望。為官需有建樹,才算不辱門楣。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劉墉的家族曾經出過35位舉人,11位進士,和兩位大學士。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范進中舉》這篇文章,當知道出一個舉人有多麼的不易。至於大學士,那就是和紀曉嵐紀大學士同等官位的了。

如此顯赫之世家,劉墉自小便耳濡目染各種經書,學識自然也不會差。劉墉的學識淵博,通曉五經,善於詞賦。每當落筆,如有神助。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書法上的造詣更是深厚,一張書帖寫得龍飛鳳舞,還位列清代的四大書法家之一。一手小楷不僅有魏晉之風骨,還有蘇軾的神韻。在《清史稿》中評價他是“博通經史,長於古文考辨”。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劉墉書法作品)

以訛傳訛成“劉羅鍋”

我們有過一個比較火的電視劇叫《宰相劉羅鍋》。這裡面的“羅鍋”講的就是劉墉本人了,雖然是虛構的劇本,但也有一小部分的現實依據。

明朝之後就沒有宰相的,叫做《宰相劉羅鍋》是間接的表明劉墉的權力與地位幾乎與昔日的宰相相同。我們可以想象到羅鍋是什麼樣子的,就是平日我們廚房裡面的那口大鍋,如盆狀,像龜殼,也像人弓起的身子。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後人虛構的“劉羅鍋”形象)

這裡叫“劉羅鍋”就是說劉墉駝背了。但是清朝選拔官員看的是“身、言、書、判”,如果劉墉是“羅鍋”的話,那他根本就過不了最初的審核。況且,憑著劉家這樣的大世家也不可能會不注重規範劉墉的身形。

人們給劉墉取外號“羅鍋”,是因為在他七八十的時候,年級大了,顯得身形佝僂。但是這個外號叫著叫著,後世的人就以為劉墉是從小駝到大了。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甚至還編排出了許多小故事。傳言說在劉墉參加殿試的時候,身形佝僂,皇帝看著便戲弄他,讓他以“羅鍋”為題作詩。

他吟道:“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皇上聽了很是讚歎,隨即將他點為狀元。但實際沒有這回事,皇帝的確是想點劉墉為狀元,但是被他的父親劉統勳阻止了。至於為什麼阻止,當然是怕劉家做得太大,引帝不喜。


剛正不阿人人稱頌

劉墉剛剛為官的時候,作風廣受好評。他初為官時並不是在朝堂,而是下放到各地,做各個地區的父母官。正因如此,劉墉“青天大老爺”的名聲才能傳得廣。

劉墉在地方任職時,與民親近,斷案剛正,作風清廉,是一個人人稱頌的好官。懲戒貪官汙吏的時候絕不留情,不論貪官汙吏的背景,只要犯了過錯,劉墉一概秉公辦理。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間時,劉墉下放到了湖南任職。那時候湖南災害頻繁,貪官汙吏橫行,百姓過得如樹下螻蟻。

劉墉雷厲風行,說辦就辦,瞭解災情後多次微服私訪瞭解貪官的行徑。他掌握證據後一連撤下了數名當地的官員,肅清了湖南一帶的腐敗風氣。他還開倉為百姓們放糧,想出有效措施恢復百姓的生產,慢慢的百姓生活趨於平穩,社會更加安定,官府辦事也更加牢靠,劉墉也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湖南百姓為劉墉建雕像)

最能體現劉墉剛正不阿的是,即使他面對皇親國戚也毫不留情。一般的官員,辦案時會特地給皇親國戚放水,因為得罪不起。萬一皇妃在皇上耳旁吹吹風,自己落得個淒涼的下場該如何。但是劉墉不懼,這是在當時影響很大的“國泰”案。在親手辦了皇妃的伯父之後,劉墉被調回京城上任。


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

在劉墉被調回京城後,他的處事作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開始變得有些圓滑世故,更加的懂得明哲保身,初任官時候的銳氣不知道什麼時候消散了。

最明顯的表現是跟和坤虛以為蛇。在離京城遠的時候劉墉可以隨心所欲的搞事情,因為他背後靠著的是在京城紮根的劉家。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國泰是皇親國戚是和坤的親信又如何呢?山東離京城那麼遠,就算是和坤也沒辦法把手伸得那麼長,這就方便了劉墉的行動。

但京城不同,京城權貴遍地走,劉家是大象,其他家的世族也並非螞蟻。劉墉開始了為自己的家族打算,他不是一個人在朝廷中任職,可以肆無忌憚不顧風雨。朝中關係錯綜複雜,官員們都是枝葉相連的。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影視劇中的劉墉與和坤)

清正剛直不適合在官場中生存,容易遭奸人陷害。他需要變得圓滑,變得迂迴,讓和坤那幫人覺得“劉墉不會對我造成利益上的危害。”劉墉為了放鬆朝中官員的警戒心,越來越圓滑世故。畢竟,官場之中,哪有不藏汙納垢的地方呢?


為求自保難得糊塗

如果說劉墉變得圓滑世故是為了緩和朝中官員關係的,那麼“難得糊塗”就是為了緩和和皇上的關係的。乾隆帝也是一個疑心頗重的人,歷來皇帝都有“被害妄想症”跟“自我為中心症”。

劉墉與朝中官員交好,家中權勢又大,這樣的人要是不犯點錯,皇帝心裡是不舒坦的。從乾隆五十二之後,劉墉就時不時的出點差錯。但是那些過錯的程度不大,只會引來皇帝的訓斥。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但是這樣一來二去的,乾隆帝也會罵出一些感情,增加了他跟皇帝交流的機會,交流多了關係就會變好,因此他很得皇帝的喜愛。

他一生清廉,但是卻未能做到永遠清正剛直。或許他自己也會生出遺憾,但是哪一個人在經歷成長的時候不會發生改變呢?這些改變都是為了讓自己走得更遠變得更好,就像如果一個人身處於社會中,他想要越走越遠,那必然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劉墉也是那樣。


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劉墉到底經歷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