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王昭君是我們歷史上一位令人稱讚的女子。她是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世間美人千千萬,姿容上乘的女子並不在少數,但是為何這四大美人偏偏有她們的一席之地呢?

沉魚落雁之姿,閉月羞花之容的稱讚安在西施、昭君、貂蟬、楊玉環的身上令人毫無異議。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仔細想想,古代美人固然多,她們能夠奪得這稱號必是在美人中有著不一樣的際遇。

的確,這幾位美人的人生經歷都可稱得上“傳奇”,她們在不同的時代,綻放出了不同的煙火,不同的姿態,不同的顏色,卻同樣的絢麗。在我們歷史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即便在後世,也仍然被人們所傳唱著。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中國四大美女)

遠嫁匈奴

昭君原先是漢元帝宮中的一個宮女,在進宮的時候因為容貌太過美麗而引起了其他女子的嫉妒。暗中賄賂畫匠讓畫匠醜化昭君的樣貌。在公元前33年,也就是漢元帝竟寧元年,匈奴的首領想要與漢朝交好,前來漢朝求親。

當時漢元帝想著把一個樣貌不佳在宮內不受寵的女子賜給匈奴首領。漢元帝最後挑中了王昭君,因為昭君的真實相貌被畫匠改過,所以當漢元帝見到昭君時驚訝了許久。在經過與昭君的一番交談後,昭君的學識和涵養更加的吸引他了。但是作為一個大國的君主,漢元帝不能食言,還是忍住不捨將昭君嫁給了匈奴的首領。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昭君是一位得體且明事理的姑娘,雖心中悲愁卻仍然為了國家的大義前往匈奴和親。和親的路途遙遠,昭君這樣的深閨女眷如何出過這樣的遠門?這一路,風蕭蕭水迢迢,山重重而不見歸路。昭君出塞的隊伍越行越遠,慢慢的,掀開車簾的景象變成了大漠孤煙,變成了原野茫茫,回頭望不見故里,只得那野草寒沙。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昭君出塞圖)

思念家鄉

遠行千里,塞至匈奴。王昭君從被選中和親匈奴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恐怕沒有回鄉的機會了。中華文化講究的是葉落歸根,即便不能回到家鄉,也能魂歸故里。但塞外距離皇城如此遙遠 ,昭君覺得自己即便是死了也不能魂回家鄉。

在出行的途中,昭君心中悽苦萬分,時常眼中夾淚的看著天上的大雁,手指撥弄著琵琶弦,流出了一個個思鄉悽切的曲調。《天淨沙·長途野草寒中道》中有一句:“西風塞上胡笳,月明馬山琵琶。”更加悲婉的寫出來昭君的處境。昭君上有父母,下有幼弟,為人子女者卻不能侍奉父母親身旁盡孝,一向恪守孝道的昭君在心中愧疚萬分,平白的又添了幾縷思念。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昭君撥絃寄相思)

塞外沒有春初的楊柳依依,沒有春末的柳絮紛飛,沒有夏日的綠荷蜻蜓,只有冬日中可見的皚皚白雪。匈奴那邊的風土人情與漢朝相差巨大。看著塞外的原野就會讓昭君回想起草長鶯飛的長安。而且塞外的飲食風俗與西漢也是不同的,吃慣了細糧的昭君得要在塞外吃乾冷的饃。這怎能讓昭君不思念家鄉不憶長安呢?

丈夫逝世

昭君雖遠嫁,但好在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對昭君寵愛有加,兩人也過了一段時間蜜裡調油的生活。呼韓邪單于對昭君的疼愛另昭君心中寬慰,遠嫁他鄉的離愁滋味也淡了些,臉上得以重展笑顏。

與呼韓邪單于的相處生了些許情意,昭君也知道自己嫁來匈奴代表的是兩國之邦交。為了增加兩國間的友誼,昭君把從西漢帶來的良種與生產技術教給匈奴人,並傳播給他們漢朝的文化。匈奴人對昭君的印象也愈發的好。然而好景不長,當昭君為呼韓邪單于孕育了一子後,呼韓邪單于就逝世了。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石像)

這才不過十幾個月的光景丈夫就拋下她跟孩子撒手人寰,昭君在塞外唯一的寄託與依靠就沒有了,而且孩子尚且年幼,昭君的心在寒夜冷風中凍化成冰,隨即又寸寸碎去,碾落成粉。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嫁與繼子

昭君的繼子叫復株累單于,是呼韓邪單于與前妻結合所生的孩子。匈奴那邊的習俗是,父親死後的一切都由自己的兒子繼承,這其中必然也包括父親的女人。況且昭君與復株累單于年級相仿,昭君又生的貌美,復株累單于斷不會拒絕這樁好事。

但是匈奴的習俗與西漢不同,昭君生於西漢,長於西漢,接受的是儒家的教化,漢人的思想。嫁給繼子對昭君來說豈不是“亂倫”?昭君內心是煎熬與抗拒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不願她嫁給丈夫的兒子。但是昭君不想歸不想,實際上她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孤兒寡母的生活在沒有依靠的塞外,昭君只能順從。嫁給復株累單于後,昭君生活得還算穩定,除了內心的煎熬,平日裡也沒有經歷什麼極大的波折。就這樣,昭君與復株累單于平穩的度過了十一個年頭。這十一年間昭君為復株累單于生了幾個孩子。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影視劇中的復株累單于)

邊境也因為昭君遠嫁的功勞太平了很久。若是這樣太平的日子一直這麼過下去也沒事。偏偏事與願違,復株累單于又突然的撒手西去。昭君過了一年寡居的生活,便死了。那一年的王昭君不過33歲的年紀,還是女人風華正茂的好時節。雖不是像十幾歲那樣年輕,卻也添了幾分成熟的風味。昭君在正值好年華之時就那麼去了,著實是令人唏噓。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千古傳唱

王昭君是一個人生色調比較悲愁的女子。在撲花賞蝶的年紀就承擔了國家的使命。也許會有人問,“古往今來我國向塞外送的女子不在少數,其中貌美的也不在少數,命運悽慘的更不在少數,為何世人就偏偏記住了王昭君卻不記得她們呢?”這句話問得很好。是呀,為何被千古傳唱的只是昭君呢?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姿容出眾並不是昭君獨佔鰲頭的根本。昭君明事理識大體又有才情,心中懷著的還是大義。在嫁到匈奴之後,昭君不是毫無作為,昭君將帶過去的技術傳授給匈奴人,教他們生產農業,教他們排水灌溉,教他們養蟬織衣。昭君是西漢與匈奴兩國交好的使者,她儘自己的能力為兩國的邦交做出貢獻。

遠離家鄉的她當時只是一個小姑娘罷了,她的女兒心思或許只在琵琶琴上傾訴。杜甫有詩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難道不是恰好概括了昭君心中的悽哀婉轉麼?

為什麼昭君出塞會成為千古傳唱的塞外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