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由於得位不正的關係,宋太宗趙光義執政時期一直政治風波不斷,在歷史上留下不少謎題。這些謎題涵蓋了宋朝的方方面面,成為後來者議論的焦點。北宋名將郭進之死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死亡從史書上看疑點重重,背後似乎藏著很多可不明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卻又關聯到趙光義執政時期的政治生態、軍事制度等各方面的細節,也反映出當時宋朝朝廷的實際狀況。本章節我們就成這個疑案展開,看看郭進被逼死的真相如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案子?它對宋朝軍事制度改革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郭進是北宋時期有數的名將,他戰功赫赫受到宋太祖趙匡胤看重,是關係到宋遼邊境安全的核心將領。在趙匡胤執政時期,郭進的待遇很高,他被授予洺州防禦使,委以西山巡檢重任,專責與北漢接壤的太行山一線防務。在與北漢和遼國的戰爭中郭進戰功很大,幾乎每戰必勝,成為少有的遼軍苦手。他治軍很嚴,聲望卓著,受到趙匡胤的支持,即便是下派的東京禁軍也必須聽起號令。趙匡胤為了籠絡他,甚至不顧朝中大臣反對,用王爵的規制給他在汴梁修建宅邸,可見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在質疑聲中即位,朝中反對的聲音一直都沒有平息。為了加強自己對國家的控制,也是為了立威,趙光義御駕親征北漢,以此來結束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態勢,完成對華夏大地的統一。趙光義滅北漢的關鍵在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北漢都城太原的圍攻,另一方面是對遼國援軍的阻擋。太原是唐朝的北都,唐高祖李淵起家之地,向來以堅城著稱。遼國自耶律阿保機時崛起,在耶律德光發展到第一個巔峰,成為北方邊境最大的威脅。因此北漢和遼國的聯合成為宋軍的苦手,也是趙匡胤多次攻打北漢而不能滅國的原因。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郭進作為北漢和遼國戰線上重要的將領,他被趙光義委派了阻截遼國援軍的任務。當時趙光義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統領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彰德節度使李漢瓊、桂州觀察使曹翰、彰信節度使劉遇等,分別從四面進圍太原。而郭進為雲州觀察使扼守石嶺關,孟玄喆為鎮州駐泊兵馬都鈐轄,守鎮州,分別從北、東兩面阻截救援北漢的遼軍。

北漢皇帝劉繼元一邊以太原為堅城固守待援,一邊向盟友遼國求救。遼景宗耶律賢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耶律敵烈為監軍,偕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兵馳援。又命左千牛衛大將軍韓悖、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南下增援。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於是這場戰爭在太原和石嶺關兩個戰場展開,而石嶺關方面便是以郭進率領的軍隊為主要戰力。由於宋軍集中兵力攻打太原,所以阻截遼軍的策略是以防禦為主,利用關隘和地勢阻敵增援,為太原之戰創造時間。從數量上看,郭進手下的軍隊並不多,只是數千人,而遼軍方面則是有絕對的優勢。

郭進並沒有在石嶺關固守,而是出關迎敵,臨河佈陣以阻擋遼軍前進。遼軍見郭進人少,強渡大河,力圖一波流打掉郭進的軍隊。因為石嶺關距離太原非常近,只要攻破這裡,遼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太原城下,與太原的軍隊裡應外合攻擊圍城的宋軍。只要解了太原之圍,趙光義滅北漢的戰略目標便無法實現。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面對極其強勢的契丹軍隊,郭進並沒有畏懼,而是正面硬剛。他趁著遼軍渡河未半而先手搶攻,給遼軍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這場戰爭是遼國開國以來少有的慘敗,遼軍的精銳部隊遭受到成建制的損失。冀王耶律敵烈和他的兒子蛙哥一併被擊殺,統帥耶律沙撿回一命,但兒子卻命喪沙場。契丹八部中實力和資格排第三的突呂不部也被打殘,節度使都敏陣亡。遼軍王牌部隊、號稱遼主"腹心部"、"掌精兵"的皮室軍之一的黃皮室部,不僅統帥唐筈當場喪命,所部也受到殲滅性一擊。率領大遼六院軍的南院樞密副使耶律抹只也被擊潰,他本人"僅以身免"。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這場戰爭宋軍以少勝多的打出了威風志氣,勝得酣暢淋漓,堪稱宋遼戰爭史上少有的經典之作。而郭進作為戰爭的前線指揮官,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應該受到朝廷的重獎。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讓人瞠目結舌,軍隊主帥郭進竟然受到監軍田欽祚的欺凌和構陷,不得已自殺身亡。最離譜的是,田欽祚鬧出這麼大的事情竟然沒有受到任何處分。按照史書記載,田欽祚在軍中可以一手遮天,對外謊稱郭進死於"暴卒",這也太離譜了。而趙光義竟然被矇在鼓裡,聽之任之,沒有找人調查,就讓他這麼混過去了。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很多歷史學者把事情的罪魁禍首歸咎於田欽祚,認為他矇蔽了趙光義,才幹出逼死郭進的事情。他們的理由是史書上說田欽祚"性陰狡"、"好狎侮同列,人多惡之",而作為監軍又有獨特的地位,所以才能幹出逼死軍統統帥的事情。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囫圇吞棗,根本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宋朝監軍權力很大是事實,但說他們都能逼死主帥那就太誇張了。畢竟監軍是代表朝廷和皇帝監督軍隊的行為,本身在軍隊中的勢力是不如統帥的。如果沒有強硬的後臺支持,監軍最多就掣肘統帥的軍事行動,要逼死人是很難的。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從史書來看,對田欽祚的評價是馬後炮,典型的以結果代替原因。田欽祚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心腹,而不是趙光義的派系。他在之前的戰爭中並沒有表現出更多的欺壓同僚的事蹟,反而在郭進事後,史書上多出不少這種評價。比如田欽祚曾隨王全斌參加了滅蜀的戰爭,這場戰爭中他也承擔了類似中監軍的責任。

戰後王全斌縱容士兵劫掠投降蜀軍和後蜀貴族,引發蜀地叛亂。可是當時的所有監軍都沒有阻止王全斌的行為,使得蜀地叛亂擴大化。後來趙匡胤處置禍首王全斌,很多將領受到牽連,田欽祚卻並未獲罪。如果田欽祚真的是喜歡逼迫同僚的人,那王全斌引發蜀地叛亂時正是大展拳腳的機會,為何又默默無聞呢?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而且田欽祚一到郭進的軍中便與郭進"不協",還因"販鬻規利"被人告到趙光義那裡去了。這說明趙光義在軍中除了監軍系統外,還有別的人蒐集軍隊信息。其實這才是當時軍隊的實際情況,也是趙光義掌控軍隊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得位不正,很多趙匡胤的心腹將領對其不滿,雙方處於對立態勢。無論是田欽祚,還是郭進,都是趙匡胤的心腹,他怎麼能完全放心讓其領軍?因此這些軍隊將領的一言一行都在趙光義的監視之下,不可能出現信息壁壘。史書上說田欽祚一手遮天,謊報郭進"暴卒"的事情,完全就是掩蓋實情,找人背鍋。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比較奇怪的是,趙光義得到田欽祚"販鬻規利"竟然沒有從重處置,只是將其降為防禦使,仍然放在郭進的軍隊中當監軍。要知道在軍中倒賣糧食這種事情,任何軍隊都不能容忍的。趙光義竟然對田欽祚手下留情,實在是不可思議。他雖然把田欽祚痛斥了一頓,卻不怪對方瀆職或投機倒把,而是怪他不幹"正事"。

從這裡可以看出,田欽祚到郭進軍隊中當監軍是有任務的,不然趙光義不會這麼說。從郭進大勝遼國軍隊後,趙光義又加派了劉文裕和王侁的行為來看,顯然他對田欽祚很不滿意,需要增加做任務的力量。而我認為趙光義派下來的這個任務,才是郭進被逼死的真正原因。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對於郭進的軍隊而言,阻截遼國大軍才是第一要務。可從趙光義加派劉文裕和王侁的出發點看,趙光義心中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否則他不會在遼軍已經潰退的情況下,又加派監軍,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劉文裕和王侁是趙光義用來逼死武將的大殺器。除了在郭進之死中有所出場外,後來在西北構陷邊帥田仁朗,殆誤戰機的是他們。再後來逼死楊業,令潘美噤若寒蟬的也正是這倆貨。戰爭都快結束了,趙光義還搞這些,顯然目的不單純。宋朝政治生態和軍隊制度變化來看,趙光義派出這三個監軍,最大的可能是為了奪權,而不是抗遼。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在劉文裕和王侁加入之前,田欽祚雖然敢跟郭進鬧矛盾,卻也不敢過分欺壓對方,頂多就不聽命令,在軍隊上掣肘。這些都是監軍的常規操作,還沒到不死不休的程度。而只是這些常規操作,郭進很容易對付,連上書告狀都不需要,更不要說被逼自殺了。可劉文裕和王侁加入後,田欽祚就開始變本加厲,"恣為奸利不法事",肆無忌憚的對主帥郭進"數加凌侮",搞到"進不能堪"。顯然這三人聯手,故意折騰郭進,甚至用了很多強制手段。這已經超越了監軍掣肘和監視主帥的職權,顯然是構陷和汙衊的行為。

狽論南唐(二五)北宋名將郭進被田欽祚逼死,趙光義才是幕後主謀

趙光義縱容屬下這麼折騰郭進這樣的大將,甚至不惜逼死,也許就是將其賜死,其目的就是在於對軍權的掌控。趙匡胤之後雖然對軍隊權力進行了限制,但這些軍隊仍舊不完全被朝廷掌控。而這些軍隊將領很多都是趙匡胤心腹,質疑趙光義上臺的法理依據,所以雙方矛盾很大。

趙光義藉著戰爭的機會,用監軍來逼迫軍隊統帥交出兵權,是很合理正常的操作。而面對死硬派的將領,他縱容監軍用各種陰謀構陷的手段,也是常態。郭進之死只是趙光義的陰險手段的開始,而田欽祚則只是幫皇帝背鍋而已。這種手段雖然加強朝廷對軍權的掌握,卻讓軍隊再無戰心,造成了弱宋的一大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