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卻在統一天下前夕,以五十歲的年齡暴死

宋朝的兩份面孔

說起宋朝,我們對一般對宋朝的映像有兩個,一個是文化昌盛,經濟富裕,社會空前發展的大宋;另一個是國民孱弱,對外戰爭屢遭失敗、大國顏面盡失的大宋。

這兩個面孔都是大宋的,它既是社會空前發展、文化空前昌盛的時代,也是中原王朝顏面盡失的時代。

造成這個局面的就是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在宋太祖離奇死後,繼承帝位。宋朝之所以對外戰爭那麼撈,完全就是他造成的。在宋太祖死後,趙光義曾今進行過數次北伐。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卻在統一天下前夕,以五十歲的年齡暴死

宋太宗

但是卻都完全失敗,開國精銳一朝喪,從此進入被動挨打的局面。在喪失對外戰爭的主動權之後,宋朝已經完全不行了。

宋太祖的介紹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1]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2]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宋太祖的皇位得來不正,畢竟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得到的皇位,所以,宋太祖要坐穩這個位置,無疑是需要表現出自己的文治武功的。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卻在統一天下前夕,以五十歲的年齡暴死

宋太祖

在被手下黃袍加身之後,當上了皇帝,你要說宋太祖不怕自己手下的將領們也來這一套,那肯定是騙人的,所以,在剛剛登基之後,宋太祖就開始收攏軍權。

首先是兵權,兵權是最重要的, 手裡沒兵,管你是誰,都註定是一個傀儡。在五代那個時代,掌握不了兵權的皇帝,無疑離被篡位已經不遠了。

掌握實際權力的手段

宋太祖掌握兵權可以說是很有一手,他沒有向漢高祖那樣殺戮功臣,也沒有唐太宗那麼大的威望壓制住手下的將領。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卻在統一天下前夕,以五十歲的年齡暴死

杯酒釋兵權

所以他使用了一出巧計——“杯酒釋兵權”。宋太祖登基的時候,軍中各大主將手裡都是有兵權的,他們直接掌握了很大的一股兵力。這可是讓宋太祖寢食難安啊,自己就是被部下黃袍加身的,誰知道他們會不會也來這一招。

於是在登基之後,皇位基本穩固的時候,藉著一次酒宴,宋太祖暗示手下的將領們把兵權交給中央,全都歸入禁軍。通過杯酒釋兵權,宋太祖成功地將功臣們的兵權收入手中,解除了功臣將領對皇權的威脅。

同時,宋太祖以趙普為相,大興文教,開始收買國內的士族階級的民心,這一招果然大受好評,人們經歷五代亂戰,早就人心思定,不想在打仗了。

先南後北的國家方略

在自己的皇位穩固之後,宋太祖就準備統一全國的大業了,當時宋太祖繼承後周的實力,是諸國之中最強的,但是當時同時還存在著蜀、南漢、南唐、楚、吳越、北漢等等國度。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卻在統一天下前夕,以五十歲的年齡暴死

宋初局勢,先南後北

當時北邊是不好打的,北漢受到遼國支持,宋太祖覺得馬上和遼國起衝突不好打。所以決定先把南方幹掉,當時的南方已經和平很多年了,經濟發展的極好,但是軍隊又很弱。

這就是上好的肥豬啊,殺一頭能吃好久了。在朝廷廷議之後,宋太祖得出了和後周世宗一樣的方略,先南後北。

於是先後攻滅了蜀國、南漢、南唐、湖南割據勢力。國力得到了大幅增強,但是宋太祖卻在即將統一全國的時候,突然去世了。

莫名去世,導致宋朝先天不足

宋太祖的去世,宋太祖在公元976年其實,這一年他才五十歲,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這還是正值盛年,但是宋太祖卻離奇去世。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卻在統一天下前夕,以五十歲的年齡暴死

公元976年,燭影斧聲後,宋太祖暴死

史書上記載,宋太祖在召見宋太宗入宮之後,第二天突然暴死。然後宋太宗就召集百官登上帝位,這其中疑點重重,因為宋太祖當時的大兒子已經二十多歲了,這個年紀承襲帝位無疑是很合適的。

宋太宗即位之後,宋太祖的大兒子沒幾年就死了。

在宋太祖暴死之後,宋太宗即位,因為即位的合法性受到了嚴重質疑,宋太宗的皇位非常不穩定。

宋太宗需要足夠大的功業來穩固他的皇位,最大大的功業無疑就是統一天下了,於是宋太宗先是以政治手段迫使吳越國和漳、泉二州的割據勢力屈服,徹底統一南方。

然後在公元979年攻滅北漢,至此北方也只有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復了。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卻在統一天下前夕,以五十歲的年齡暴死

宋太宗

可惜宋太宗沒有軍事才能,打仗全靠開國強大的精兵強將硬打,這一套打南方那些安逸已久的軍隊還行。但是去和同樣強大的大遼打,這一套就不夠看了。

在攻滅北漢之後,宋太宗攜滅國之威開始北伐,大敗。宋太宗倉皇的乘著驢車跑了回來,屁股上還中了一箭。這一戰把宋太宗的權威都打沒了,也把開國精銳折損大半。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權威大損的宋太宗重用文官,壓制武將,所以宋朝也再次埋下了禍根,再也打不過遼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