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不得不“戰”,戰爭頻繁、規模大、程度慘烈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是一個動盪的時代。戰國七雄秦、齊、楚、燕、趙、魏、韓經常發生爭霸戰爭,史稱這七個諸侯國為“戰國”。這段歷史錯綜複雜,戰爭瞬息萬變,只要掌握了特點,可以輕鬆瞭解戰國曆史。


戰國不得不“戰”,戰爭頻繁、規模大、程度慘烈

1、鐵器普及,生產力水平提高,這是戰國七雄爭霸的物質基礎。歷史發展到戰國,由於鐵工具普遍使用,各國為了適應爭霸戰爭,採取了一些有利生產發展的措施,促進了鐵工具普及,農用土地開墾的面積擴大,興修較大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工程、“鄭國渠”,農業和手工業都有較大發展。在商業方面出現了著名的大商人,如魏國“樂觀時變“,人棄我取的大商人白圭,趙國進行政治投機的大商人呂不韋。

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各國的都城成了商業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如臨淄、邯鄲、大梁、洛陽、咸陽和郢,蘇秦對臨淄的描繪“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鞫者。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秧成幕,揮纖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戰國策·齊策一),這並非完全虛構。考古發掘證明,臨淄大城周長21433米,約合43華里,城壕的路面寬闊,出現六處冶鐵、銅、鑄幣、骨器作坊。又如宋國的定陶是“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的中心,曾是秦、齊、趙爭奪的目標。


戰國不得不“戰”,戰爭頻繁、規模大、程度慘烈


2、戰國是中國封建制確立時期。各國先後實行封建變法使封建制得以確立,君權強化,著名的變法有李悝、吳起、西門豹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其中,商鞅變法在秦國的變法最徹底,秦國確立了耕戰體制,重農獎耕戰,激發了秦國人的戰爭熱情。


3、思想文化急劇變化,出現百家爭鳴的。隨著社會生產發展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伴隨而來的是知識的運用,人才的競爭,各階級的代言人各抒己見,著書立說成為社會風氣,三代(夏、商、周)以來傳統的天命、鬼神、宗教迷信觀念受到衝擊,諸侯國國君禮賢下士,士的地位提高,知識、謀略受到重視,社會上出現了儒、墨、法、道、兵、名、陰陽、農、雜等學派,形成了百家爭鳴,有利於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


4、中華民族進一步融合。在民族關係方面,西周時期我國形成了以夏商周族為核心的華夏族,戰國時期,華夏族和周邊兄弟民族(戎、狄、夷、蠻等)進一步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這是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階段,為秦漢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戰國不得不“戰”,戰爭頻繁、規模大、程度慘烈

5、戰術進步,春秋時期盛行的車陣戰被步騎兵為主的野戰、攻堅戰、包圍戰所代替。在秦始皇陵發掘出的兵馬俑坑,可見當時的軍陣,有前鋒、後衛、主體、側翼、戰車與步兵相間(以步兵為主)左側基本上為騎兵,二號有步、騎、車兵、步兵在前左方,右側為戰車兵,左側基本上為騎兵,中間在車兵後又隨有步兵,這是各兵種合作的混合戰陣。因此,戰術和兵法至關重要,出現了吳起,孫臏,王翦,樂毅等著名的軍事家,產生了指揮軍隊的將帥和軍事家。


戰國不得不“戰”,戰爭頻繁、規模大、程度慘烈


6、戰爭空前慘烈。歷史進入鐵兵器時代,突出地表現在武器的進步、兵種兵員的變化、戰爭方式的變化等方面。這一時期戰爭之頻繁、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動員兵力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兵器種類較多,發明了遠射的硬弩,攻城的雲梯,水戰的鉤拒;戰術上步騎為主的野戰代替了車戰,戰爭的範圍擴大,時間曠日持久;防禦工事如長城、關塞、瞭望亭。

各諸侯國參戰人員多,傷亡大,戰爭中雙方出動的兵力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傷亡巨大,如公元前292年白起攻韓魏伊闕之戰,斬首24萬(《戰國策》),公元前273年白起攻魏於華陽,斬首15萬,公元前260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坑降率40萬。


雖然戰國時期戰爭頻繁、規模大、程度慘烈,但是戰爭的趨勢是由兼併戰爭向統一戰爭轉化,對中國的社會發展起進步作用,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後,歷史進入到統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權的新時代。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