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系列(鄭國----春秋小霸的敗落)


轉自微信公眾號"山中有路"


東周列國系列(鄭國----春秋小霸的敗落)


今天開始,我們沿著東周列國志的脈絡,聊聊春秋戰國。國家、人物,或者某個具體事件,摸到哪兒就聊到那兒。能聊多少聊多少。

第一個,鄭國!

鄭國,周朝姬姓諸侯。公元前806年立國,公元前375年被從晉國獨立出來的韓國所滅,立國432年,傳24君。都城新鄭(這也是後來韓國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河南滎陽、新鄭一帶。

說起鄭國,大家可能因為後期"戰國七雄"的印象而覺得這是個小國、弱國。其實這個國家一度是一個"霸主",如果不是因為地緣限制,它躋身"春秋五霸"完全沒有問題。

鄭的所謂"弱",僅僅是比霸主弱而已。

放在春秋戰國(尤其是春秋)的大環境裡,和齊、秦、晉、楚這些霸主相比,鄭國當然顯得弱。但在霸主以外,還有很多諸如沈國、毛國、 霍國等等幾乎不見於史籍的小國,也有虞、芮、江、黃這些史書裡剛露個臉就被滅掉的路人,再好一點兒就是陳、蔡、曹、衛這些雖然國祚不斷,但是卻常年被欺壓的老牌苦主兒。和他們相比,鄭國是妥妥的大國、強國。就好比一戰、二戰前,大英帝國是世界霸主,但是意大利、法國,甚至是荷蘭也都是中國惹不起的"小強"。那個時期,日本在英國面前只是個太平洋西岸的看門狗,但仍能把東亞千年老大中國打翻在地;要是類比現代國際社會,這就相當於如今的"老歐洲"或俄羅斯、印度,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不如中美強勢,但也都是上得了牌桌的玩家,無論如何也不會被歸為"弱國"----二流的列強也是列強,別拿豆包兒不當乾糧。但凡能在史書中保持存在感,從春秋一直挺到戰國的東周諸侯,壓根就不可能是弱者。


東周列國系列(鄭國----春秋小霸的敗落)


說遠了,拉回來。先說鄭國的名分。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時代,宣王同母弟王子友獲封建國。周宣王是周朝第十一代君主。此時已經是西周末年,周朝都城鎬京附近的土地,已經在周初分的七七八八。雖然西周號稱宣王中興,但國力大不如前。此時受封的鄭國爵位僅僅是三等伯爵。因為獲封太晚,所以在西周貴族裡面,其實屬於暴發戶級別。但是有人說了,這史書裡不是一口一個鄭X公的叫嗎?這不就是公爵嗎?這個"公",算爵位等級,但主要是指在朝執政。周朝初期的諸侯不僅要治理封國,還要兼任周朝朝堂的職務。比如魯國的初代周公旦,雖然獲封,但是封國是兒子在治理,他本人則一直在周朝中央擔任成王的輔政;此外還有燕國的召公,也是本人在朝輔政,子孫就蕃。魯燕初代都叫X公,但實際上包括齊、衛、晉在內的這些初代實權在握,但僅僅是周武王兄弟或者直屬大臣的人只是侯爵。只有炎、黃、堯、舜、禹、湯的後裔加上週武王兩個叔伯輩一共8個人,是早期明正言順的受封公爵。

鄭國的國君也是長期以諸侯身份而兼王室的卿士。根據他們擔任職務的高低,有時擔任"三公"一級的高官,就被稱呼為鄭公!但是這個"公",雖然具有公爵的地位,但是隻是本人的因官而爵,子孫後代不可能承襲,就算是本人,也會隨時因為離職而廢爵----說白了,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待遇"----在位有待遇,去位就沒待遇。但是人都有個愛戴高帽的心理,一旦被稱呼的X公,就慢慢成了習慣。

再說鄭國的奮鬥歷程,其實也就錯了一小步。

前面說了,鄭國是西周末期就封的諸侯,隨後不久就發生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戎狄入侵的事件。平王東遷,西周滅亡。周室東遷時,鄭、晉都盡了保衛的責任。由於晉國不久發生了內戰,所以周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鄭,這兩個都以諸侯之身而兼王室的卿士。但是鄭武公、鄭莊公兩代對周的態度都很驕橫,平王很不滿意,想分掉鄭公的在朝堂的權力。莊公(也就是那位留下"鄭伯克段於鄢"典故的殺人又誅心的歷史名人)知道後,竟然責問平王,以致"周鄭交質"(即互相交換質子)還打了一仗。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宣佈削奪鄭莊公王朝左卿士的職位,並與當年秋天率領周、陳、蔡、衛四國聯軍攻鄭。結果在繻葛遭到了鄭莊公的迎頭痛擊,甚至連周桓王本人都負了箭傷。天子僅僅是想調整下朝堂職務,結果最後不僅被逼得與臣下交換質子,還兵敗喪師,鄭國算是第一個正式扒下週天子底褲的諸侯。從此周王室徹底威嚴掃地。

這一錯就是大錯!

鄭國雖然一度強勢,但是地緣劣勢卻實在難以以人力彌補----鄭國的東面是魯、宋,西北就是東周王室,以及衛、晉,西南是楚,雖然這裡還相鄰陳、蔡、許,但這三個國家是晉楚兩國爭奪的勢力範圍,鄭國作為一個小強,根本不具備插手的實力,甚至它本身就是兩強眼裡的魚肉。鄭國夾在中間,處於典型的四戰之地----魯、宋、衛當時都不是好惹的主兒,魯國那麼衰弱,還一直活到戰國中後期,被周圍的齊國楚國零敲碎打了幾百年才滅國;這些國家,你趁它在衰弱時候去佔個便宜還是可以的,但是要想毀廟奪地,那是想都不用想。晉、楚更是當時超級大國的存在。它不來滅鄭已經是滔天之恩了。其他的周、陳、蔡、許倒是挺菜,能不能行呢?陳、蔡、許前面說了,那是超級大國的地緣緩衝,豈是一個小強的能搞得?至於周王室----再衰弱,再無能,那也是"天子",天下共主的名分不是一時軍力強弱能扭轉的。


東周列國系列(鄭國----春秋小霸的敗落)


地緣本來就差,好歹背靠著周朝王室的大旗,還可以狐假虎威。結果你自己把旗給扯了~~~

我們有理由說,鄭國霸權的衰落也正是從繻葛之戰,不尊王室開始的。萬事也就錯了這一步,往後便是步步錯。

我們不妨想一想三國時期與鄭莊公同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公元前219年,孫權上書曹操"勸進",勸曹操即天子位。曹操看完這封書信之後,直接冷笑著對身邊的幕僚們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孫權的這封信的圈套----孫權在漢庭的體制下不過是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這還是念在孫權背後偷襲關羽,幫曹操瓦解蜀漢的荊襄攻勢的份上給的封賞。只要漢獻帝還在,曹操作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丞相----曹、孫之間的關係就永遠是中央與地方的上下級關係。假如曹操廢掉了漢獻帝,代漢自立。那孫權就可以如法炮製,自立為王。曹、孫之間就會變成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孫權不但得了實惠,還順手把"篡漢"的屎盆子扣到了曹操的頭上。精明如曹操,豈能圖虛名而受實禍呢?

但是鄭莊公就硬是受了實禍!原本鄭莊公的優勢正如《左傳》所說的那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可一易許田,再戰繻葛,鄭莊公雖然通過雷霆手段迫使周桓王服軟,但周天子殘存的威信也因此徹底隕落。

天子的權威既然崩潰了,那鄭莊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復存在。此時東周已殘,鄭國孤立無援,僅憑一己之力,鄭國怎麼可能抵擋為棋盤邊角的齊、楚、秦、晉四大國的強勢崛起呢?

自此以後,鄭國就徹底陷入疲於奔命中。

鄭國在春秋晚期曾有過一段"中興"。因為名相子產執政,對內團結"七穆",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對外又利用"弭兵"的機遇,在大國的夾縫中贏得了發展空間,國力有了較大提升。 有了這個底子,獻公、聲公時期的鄭國很活躍,先滅了楚國勢力範圍內的許國,又伐周之六邑,不僅拓展地盤,還出兵干涉晉國內戰,其他的就再無建樹了。鄭國最大的時候,也就大致相當於今天西到洛陽、東到開封、南到許昌、北及新鄉那麼大。沒有戰略縱深,也無法侵奪到足夠的土地,也就難圖發展。即使不在戰國初期被韓國滅掉,也會在戰國中後期被滅掉。即使是這樣,戰國初期的時候鄭國內亂不斷,可在韓國的屢屢進攻之下,仍苦撐了近八十年才被滅國。八十年什麼概念?新中國才成立七十年啊,好幾代人了。這樣的表現,已經比絕大多數春秋諸侯強太多了?

感謝您關注本微信公眾號。

這裡有時事閒話,也有歷史微語。

請您指正我的系列文章《商鞅與商君書》

東周列國系列(鄭國----春秋小霸的敗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