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01 不參與,就不算輸?


一個讀者寫信給我,說:


老師,覺得最近的日子過得很無趣。


領導分配工作,覺得工作瑣碎,也不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但不想反駁,勉強答應下來,又不願去做。


朋友一起吃飯,有人問想吃什麼,我千年不變地回答:隨便。


女朋友說,要努力考個專業證書。我想想覺得沒什麼用,決定不考了。


……


他問:“好像什麼事情都激不起自己的興趣,我這是怎麼了?”


看著讀者的留言,我想起讀書時候的一個同學。那一年,我們剛剛開始學化學,她文科學得很好,卻對化學死活去不了門。期末考試那天,到考化學的時候,她藉口身體不舒服,請假了。


後來,成績公佈。她雖然總體成績一般,但是依然可以故作淡定的對同學們說:“我就是沒考化學,要是考了,總成績沒準能排進全班前五。”


如今想來,同學的舉動有些可笑,典型的“我沒有參與,就不算輸”的思維。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但是,時間變遷,我們逐漸成長,這種“我沒有參與,就不算輸”的思維依舊以各種各樣的變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就像這位讀者,表面上看因“佛系”而導致的“無聊”,背後其實是這種“我沒參與,就不算輸”的思想在作祟。說得更直白一些,是不想承擔責任。


領導分配任務,雖不想做,但因為不想反駁,堅持做完。因為反駁會帶來風險,反駁了領導,就必須證明自己“不僅僅可以做好A,還可以做好B”。


因為不想承擔反駁以後的責任,所以選擇,不反駁,不作為。


一起吃飯,只選“隨便”。因為選擇了,就要承擔“這道菜”好吃的責任。


因為不想承擔,所以不選擇。


不參加考試,因為考了,如果不過,就要承擔“不努力,或者不聰明”的責任。


因為不想承擔“笨”的責任,所以一開始就拒絕。


這種拒絕一切的態度,看似雲淡風輕,其實,背後最大的風險,是把自己套在一個自以為安全的籠子裡。然後,看著外面的世界風雲變化、精彩紛呈,而自己,獨守著一份無聊。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02 我們為什麼不敢承擔責任?


很多人不敢不願承擔責任,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1、習慣性外化


當一個人不想承擔責任的時候,最簡單的方式便是把責任歸結為外界。


就像我的這位讀者。當我告訴他,你可以主動與領導討論可以承擔的工作內容、可以不總是選擇吃“隨便”,甚至,可以拿起書本,為一場久違的考試拼一次。


這些,都會讓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不那麼無聊。


而他的回答,不出意料:


領導不同意怎麼辦?


朋友不高興怎麼辦?


考試考不過怎麼辦?


……


是啊,只要選擇不動聲色,就不用面對這麼多的怎麼辦?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領導不懂我、朋友太挑剔、考試太難,我本可以過得更好。


這種方式,我們從小就會。小時候,走路一不小心摔了跤,外婆會拍拍地板說:“都怪這地板,讓我外孫摔了跤。”這樣輕而易舉地把責任歸結於地板,“我”、“外婆”,都不用為摔跤這件事情負責。這是我們能夠想到,最簡單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2、因為內心恐懼。


恐懼的核心,必然是失敗。


在很多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理想化的自我。這個自我無所不能,可以輕易考到很高的分數,可以在工作上如魚得水,可以扮演好一個成功的丈夫,成功的兒子。


但理想終歸是理想。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挫敗,各種各樣的不如意。


有一個最簡單的維持心中理想化意向的方式,就是什麼都不做,或者儘量少做。


這樣,就會謎一般的在內心形成這樣一種意象:我是好的,我是無所不能的,有些事情,我只是不做而已,並不是我做不好。


既然選擇了什麼都不做,便儘可能地避免了所要承擔的責任。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3、因為自卑。


自卑的人,有一個堅不可摧的自我評價,叫:我是不好的。


用自卑打底,有一點點小事沒有做好,沒有讓別人滿意,都會對他們造成致命的打擊。


想起在《花兒與少年》裡,鄭爽做導遊,因為暖氣沒有弄好,導致大家一起跟著受凍。她選擇的解決方式是堅持自己睡沙發。


這個舉動,被很多人所不理解,以為姐姐們並沒有怪她,她選擇睡沙發,只會讓大家更加過意不去。怎麼看,這都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


但是,對於那個時候的鄭爽來說,那是一種“自虐式”的讓自己內心獲得稍許平靜的方式。


因為底色的自卑,所以把責任這件事看得太過重大,故而不敢輕易承擔責任。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03 不敢承擔責任的人,失去了什麼?

我們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推卸責任:怪生錯了時代,怪原生家庭不美滿,怪領導太苛責,怪生活中意外太多。


當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於“非我”的因素。可以看似很輕鬆地獲得解脫,把自己從“失敗、瑣碎、煩亂”中解脫出來,可以“不承擔、不改變、不作為”。


這麼做看似可以輕易地解決所有問題,但,卻是以生活變得“無聊”、變得死氣沉沉為代價的。


看《我家大閨女》,從一開始,王鷗就擔心自己整日呆在家中的無聊生活,讓觀眾厭倦。


但是,當她開始嘗試走出去,去學習滑冰,去攀冰,去學著朋友的樣子,經營自己的菜園。在這個過程中,有疲累、甚至還有傷痕,但生活,因此變得活色生香起來。


我們都曾有過無聊的瞬間,無聊的階段。


真正打破這種無聊的,是重新回到生活中,去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去認識陌生的朋友,去嘗試新的食物

,去開啟新的旅程。


每一次嘗試都有可能失敗,都有可能讓自己受傷,但拒絕了失敗的沮喪,也就同時拒絕了成功時的快樂與滿足。


生活常常都是一個大禮包,無可選擇。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不久前,我自己也陷入了這樣無聊的狀態,覺得生活陷入了一條平直線,每日在諮詢、寫作、讀書間來回切換。又因為疫情的關係,沒有辦法去見更多的人,生活一度喪失活力。


於是,我選擇在一個安靜的午夜,認認真真的把這些年寫過的日記,發過的朋友翻看了一遍。


看到自己辭職時,孤注一擲的勇氣。


看到自己學習咖啡時,衝出第一杯咖啡的驚喜。


看到自己第一次走進諮詢室,無以名狀的緊張。


也看到自己真正擁有一個工作室時,說不出的興奮。


這些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挑戰,一次次嘗試新事物的緊張興奮感,構成了過往還算豐富的時光。


也因為這些過往的存在,讓自己相信,未來,依然會有更多的驚喜出現。


於是,第二天,我帶著口罩,走出去,買一束花,認真的修剪,插好。


那段低落無聊的時光至此結束,生活的活力一點點被找回。


對於很多害怕失敗、害怕承擔責任的朋友,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給你:


試著學會把你自己和所做的事情分開。


簡單來說,就是一件事做失敗了,並不代表你自己不好,它只能代表,你沒有把某件事情做好。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這其中的區別在於:


前者是你不好;後者是你沒有把某件事情做好。


如果僅僅是某件事情沒有做好,那隻要重新努力,把事情做好就好了。


但如果定義為“你不好”,就相當於整個人被否定、被一棒子打死。


這看似簡單的區分,對於很多人來說,卻有著天壤之別。


當一個人不再輕易否定自己,不再輕易對自己說“我不行”,他對失敗的恐懼就會減少許多,也就不再不再畏懼去承擔責任。


承擔責任、為自己負責的路,從來都不算輕鬆。


但努力去做,會讓你找到生命的活力,找到應對生活中各種變化與挑戰的勇氣。


生活不再無聊,是從懂得為自己負責開始的。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