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快樂,往往源於父母的不理解

對於家庭教育有一句話非常深刻,“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千姿百態”。幸福的家庭,或者說幸福的孩子,一定是活出了自己的樣子,或者說成長為自己的樣子,別具一格。而不幸福的家庭,或者說不幸福的孩子,一定如同籠中之雀,生命力被束之高閣。

大家一定聽說過“北大學子弒母”這個案件,1994年出生的吳謝宇從小就出了名的乖巧聽話,學習自律不貪玩,性格溫和,助人為樂,常年成績第一,德智體發展全面,被同學們拜為“宇神”。2012年高分通過北大自主招生考試,入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成為“天之驕子”。努力完美,某天突然反身一躍,墮入黑暗——吳謝宇並不是第一個這樣乾的人。2000年發生的浙江好學生徐力弒母案如出一轍。17歲的徐力從小品學兼優,一天突然用榔頭將母親打死在家中。談及作案動機,徐力第一句話就說:“在家裡,我沒有一點秘密,我很壓抑。”

孩子的不快樂,往往源於父母的不理解

家庭教育是愛還是馴化?

對於如何讓孩子遵從家長的意志,我們有很多辦法,打罵被視為最低端的一種,儘管民間使用率很高。筆者所在的初中,年紀第一名是我們班主任的兒子,表面上他是年級第一,老師、父母眼中的優等生、乖孩子,高高在上。實際上,有一次我在辦公室聽到他媽媽對著試卷怒吼:“這道題居然都會打錯,你怎麼不出門被車撞死?”他一言不發只是低頭不語。之前也聽同學說過,有次在放學路上聽到他被媽媽呵斥:“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沒關係!

當孩子被家長當成炫耀的資本,而不是當成生命來看待。他們被當成一個化身,成為了父母幻想成為的自己,像機器一樣被錄入學習、順從、自律的程序每天反覆得不到自由意志,他們一路優秀,卻從來沒有自我。以馴服孩子為目的的教育,或許立竿見影,短期見效,但其傷在心,其害在遠。

那反過來把人當做一個生命來看待的話,那麼你可能就會關注他在想什麼?他獨有的模式和方式是什麼?他的意願是什麼?然後你用符合他的這種模式去跟他交流去溝通。而不是你想要他怎麼樣?而是他想要怎麼樣。在他想要的基礎上你去帶著他往前走。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家庭矛盾激化的原因。

孩子的不快樂,往往源於父母的不理解

會有專制的父母極力樹立和維護自己的“權威”。對孩子學不會真正的尊重,在遭到反對或被觸犯雷區時會不自覺地用父母身份或必須孝順的枷鎖來牽絆住孩子。

會有虛榮的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將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讓比較和吹捧成為長輩飯桌上不可或缺的話題,因為那裡可以最大程度地安放他們將孩子培養成才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會有殘暴的父母奉行著棍棒出人才的理念,把打擊教育進行到底。用拳頭活生生地把自己的孩子打出了抑鬱症。

會有溺愛的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孩子忘記了禮儀,丟掉了規則,更學不會感恩。如果說精英教育培養了一個又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那麼父母捧在手心的寵溺則是把白眼狼養在身邊卻仍心安理得。

救救孩子

魯迅先生當年在《狂人日記》中吶喊:“救救孩子!”

父母每為自己培養出一個聽話、好使、指哪打哪的工具,這世界上就又少一個自尊自信、自主自由的人。事實上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學科。不像數學、物理等學科都有其固有的定論,不需要你再次去證明,你可以直接去套用,也不必擔心會犯錯。但是家庭教育卻不同,同一種方法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孩子的不快樂,往往源於父母的不理解

比如六七十年代的父母崇尚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打罵孩子在當今的時代不但起不到正面的作用,反而會傷害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自尊,導致孩子更加叛逆。再比如同一個家庭,同樣的教育方式,用在兩個雙胞胎孩子身上,也會讓他們產生不能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性格。所以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是需要所有的父母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的,如果連父母自己的不肯為了孩子去學習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那麼你又憑什麼要求你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呢!

如何塑造出人格健全的人?首先要問你敢不敢讓孩子擁有獨立意志、自主權利?敢不敢讓孩子“不聽話”?

孩子的不快樂,往往源於父母的不理解

尹建莉老師提出,母愛(家庭教育)有兩個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的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和滿足,

不霸佔孩子的身體和靈魂,讓他們自己擁有身體和靈魂,

充滿主動性和安全感地去探索體驗世界,

這就是教育的全部秘密。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為他自己而活,成為他自己,活著才有意義,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