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能否助力數字身份突破瓶頸?

區塊鏈能否助力數字身份突破瓶頸?

大數據時代下,數字化不斷深入我們的生活,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髮展,除了個人姓名、年齡、郵箱等數據,人們的相貌信息、聲音也逐漸被數據化,存在於互聯網數據庫中。

人們的個人信息不斷被用於各種商業行為,在大數據氾濫的互聯網時代,我們依然面臨著要證明“我就是我”的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身份”逐漸發展起來。2019年初,在阿里達摩院發佈的《達摩院2019十大科技趨勢》中,數字身份就被納入其中。

生物識別技術正逐漸成熟並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隨著3D傳感器的快速普及、多種生物特徵的融合,每個設備都能更聰明地“看”和“聽”。生物識別和活體技術也將重塑身份識別和認證,數字身份將成為人的第二張身份證。從手機解鎖、小區門禁到餐廳吃飯、超市收銀,再到高鐵進站、機場安檢以及醫院看病,靠臉走遍天下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區塊鏈能否助力數字身份突破瓶頸?

圖片來源於《達摩院2019十大科技趨勢》

身份是我們最基本的證明

在百度百科中,身份被詮釋為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而“身份”這個詞也可以拓展到出身、階層、職業、地位、狀態等等。但不變的是,“身份”一直是在從不同的維度去證明“我是誰”。

所以我們在辦理各種手續、證件時需要出示身份證等信息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在各平臺需要進行身份證認證、手機號認證、銀行卡認證等各種身份認證。通過身份認證把我們與現實身份一一對應關聯,來確保提供的服務是我們真實意願的表達,從而避免使用假身份或冒用他人身份進行簽約等情況的發生,確保證據鏈的完整。

數字身份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方式。與傳統身份系統相比,個人信息的數據化以及網絡化大幅度提高了整體社會效率,最大化地釋放了用戶價值,從而使政府、服務提供方、用戶等各方都可以可從中獲益。

但是儘管數字身份在發展,在應用中卻依然存在著諸多

侷限性

各系統間存在信息孤島

由於我們的身份信息存在於不同的系統,且各個系統獨立存在,我們在辦理各種手續業務時仍然需要準備諸多證明材料,在不同的平臺進行註冊時需要重複進行身份認證。

安全隱私受到威脅

我們的身份信息存儲在中心化的系統中,如果系統遭到攻擊,就會引發隱私信息洩露的風險,可能導致用戶信息被出賣,造成嚴重的財產及相關利益損失。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數字身份的建立就意味著我們的個人隱私安全遭到了威脅。

個人沒有身份的控制權

不管是傳統的身份系統,還是數字身份系統,似乎都歸政府或者企業所有,我們個人沒有辦法真正的控制屬於自己的數據。也就是當我們把自己的身份信息提供給需要認證的企業時,我們就失去了對我們身份信息的控制權,我們沒有辦法控制我們的身份信息被售賣或者用於其他各種商業行為。

區塊鏈能否助力數字身份突破瓶頸?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區塊鏈賦能數字身份

區塊鏈的話題談論了這麼久,隨著泡沫逐漸褪去,我們看到了區塊鏈並不是萬能的,但是區塊鏈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現有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可以為其他技術提供技術支持,在數字身份上亦是如此。

擁有對數字身份的控制權

如果將數字身份進行上鍊,通過採用非對稱加密密鑰就可以進行加密保護,實現私鑰控制所有權,用戶可以在提供公鑰給各大應用授權的同時還能夠防止隱私洩露。也就是說,在用戶個人擁有個人信息控制權的同時,也保護了用戶數據的安全。

信息披露最小化,提高隱私性

我們在進行身份認證或者註冊時可能需要提供完整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而在身份信息進行上鍊後,通過零知識證明,在不真正共享證明數據的情況下,可以讓人們選擇披露最少的信息。例如,如果只要求一個最低年齡,那麼確切的年齡就不應該被公開,如果只要求一個年齡,那麼不應該公開更精確的出生日期。

用戶信息更加安全

通過區塊鏈分佈式不可篡改的特點,用戶信息在進行上鍊後,不會因為收到物理攻擊而丟失、被篡改,同時黑客無法再像以前一樣通過攻擊某一數據庫而盜取大量身份信息,保證了個人信息的安全。

互操作性減少重複證明

和傳統的數字身份系統相同,區塊鏈目前也存在鏈與鏈都是信息孤島無法互通的問題,用戶依然面臨著需要重複證明“我是我”的問題。但是隨著跨鏈技術的出現以及不斷髮展,這一問題也將在區塊鏈技術發展成熟後得以解決,通過跨鏈技術鏈接不同區塊鏈,使得不同鏈上的信息相互流通。

區塊鏈能否助力數字身份突破瓶頸?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見,在區塊鏈的助力下,會解決很多數字身份的目前存在的問題。但是我們也知道,數字身份涉及的領域太過於廣泛,且數字身份的實現需要多種技術共同助力,同時區塊鏈+數字身份也還在起步階段,所以數字身份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未知,但正因為如此,這也是區塊鏈在數字身份領域的機會所在。

瞭解更多區塊鏈資訊,可前往“星環財經(ID:xinghuancj)”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