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一次陪着大家来看这些饱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器物,希望能从这中间收获到一些平时触及不到的感悟,也希望能在这个中间提高彼此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由于自己学识尚浅,也希望通过这个专刊,求得各位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件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的文物,铜镡(格)钢剑。
这柄钢剑大约是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制作的,1976年4月份在长沙杨家山65号墓葬出土,故而又名“长杨剑”。它是一件步战兵器。剑全长38.4厘米,剑茎长7.8厘米,剑身长30.6厘米,宽2-2.6厘米,脊厚0.7厘米。
经科学分析剑格为铜铸,其余为碳钢。含碳量约与中碳钢相当,组织均匀致密。碳钢可能是用块炼铁在木炭火中加热,使表面渗碳,并经过折叠锻打制成。在一定范图内,铜的含碳量越高,其硬度越高。从剑身断面可以用放大镜看出钢剑是由七到九层铁反复锻打而成,其含碳量约为0.5%,并经过热处理。这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由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兵器。
早在公元前6 世纪的春秋晚期,就有了生铁器物,这比欧洲要早2000多年 。后来,中国人用生铁炼成了钢,成为生铁炼钢技术的发明者。在熟铁中加入碳,或减少生铁中的碳含量,都可得到钢。我国古代用生铁炼钢,主要采用生铁脱碳法、炒钢法和灌钢法。生铁脱碳法起源于战国时代。因为要经过反复的加热送氧、冷却后再加热送氧,每加工一次,钢就变得更坚硬。所以脱碳法又称为“百炼法”。不过,这都是后来的加工工艺了,当时可还没有这么先进。
战国中晚期后,炼钢术在南方的楚国达到较高水平。《史记·礼书》和《荀子·议兵篇》中谈到楚国的宛生产的兵器刃锋像蜂刺,铁制的刀剑过于柔软,不可能达到蜂刺一样的锐利程度,肯定是钢制兵器。较之铁剑,钢剑的硬度更高,钢铁的使用也使得剑的长度增加,在解放初期,湖南省衡阳出土了楚国钢铁剑14把,其中最长的达140cm。这种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冶铁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需要钢铁锻造技术的提高。战国时期的钢铁长剑已由春秋时期装饰和自卫性的短剑演化为装备军队的实用性武器,也就更富杀伤力和进攻性。
可惜这柄剑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当时的制作还不算十分精良,所以现在看起来已经是锈迹斑斑了。但现在还在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展厅中展出。另外,战国时期虽然锻造钢铁技术的逐步提升使得剑的长度有所增加,但战国末期青铜剑的制造工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秦统一中国之际,从总的数量看,钢铁刀剑还是无法同青铜刀剑相比,个人觉得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中国钢铁刀剑的兴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