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成都,窮人靠什麼活下去

從1903年到1906年,隨著城市改良的進行,成都地方政府為窮人設立了很多機構,雖然這些機構的作用是有限,但也的確幫助不少人過上了“

自食其力的生活”。

一百年前的成都,窮人靠什麼活下去

晚清成都設立的“苦力病院”有300個床位,主要為生病的苦力提供醫療。除此之外,還成立了“老弱廢疾院”,可接收一百多病人。

晚清成都城市改革的另一個主要目標是清理街上的無業遊民和乞丐

警察局把舊日的寺廟和粥廠改建成教養工場,安置乞丐,讓他們在那裡自食其力。1905年成立的一個工場,專門收容窮人和乞丐,不僅教他們勞動技能,必須對他們實施教育。建於同年的“遷善所”承諾給犯過較輕罪行的人再就業的機會。

一百年前的成都,窮人靠什麼活下去

成都乞丐教養所

1906年,警察局又在東門和南門建立了兩個乞丐工廠,半年時間先後收入一千五百多名乞丐到廠做工。

幾乎在同一時期建立的“幼孩教養工廠”可以容納一千名無家可歸的孩子。6歲以下的兒童由保姆照顧,6~14歲的孩子則教以識字習算及淺易能謀生之手藝,滿14歲後便令出廠自謀生路。一年的時間內,教養工廠便收容了五百餘名流浪、行乞的幼童。

一百年前的成都,窮人靠什麼活下去

被收容的小乞丐

這些乞丐一進工廠就會得到一個編號,頭髮剃成“兩邊留有兩指寬”的髮型作為標誌,以防他們逃跑和便於日後識別(另一種說法是,他們的頭髮被剃成“鞋底形”)。

一百年前的成都,窮人靠什麼活下去

被收容的乞丐幼童在工場織布

僱用乞丐幫忙已成為成都的一種傳統,在過去的成都,每個家庭都可以直接在街上僱乞丐來為這些活動打粗工。但

在新的規則下,當市民有不時之需,只能同工廠聯繫。

室內勞動者一天兩頓稀飯加鹹菜,在外面工作的人可以得到一份額外的乾飯。監工每天早晚點名,以防止逃跑。每人十天剃一次鬍子,洗一次澡。

實際上,收容乞丐為警察提供了穩定而廉價的勞動力。私人僱傭乞丐只需付給相當於一般僱工的百分之七十的工錢。當他們為公共事業出工時則付得更少,只有正常工資的百分之四十。

成年人一天工作14個小時。每十人安排一個工頭來監視。工場有工作表,記錄每天在外面工作的人所掙的工錢,在廠內工作的人所生產的產品數量。

一個乞丐進入工場三個月後,計算他掙錢的總數和他所生產產品的價值,扣除吃穿所用,剩餘的錢就交還給他們,讓他們出去自謀生路,他們可以用這筆錢作為做小生意的資本。

一百年前的成都,窮人靠什麼活下去

被收容的乞丐幼童在工場打草鞋

從工場出去又沒有尋求或沒有找到工作的人,有可能再被抓回去。警察局留有他們的照片,以便日後確認身份。

消除街頭窮人已經成為警察的城市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因為他們確信這樣至少可以帶來三個好處。

第一,可以穩定社會治安。精英們始終認為,窮人是造成偷盜和搶劫等社會不安因素的重要原因,若能解決好窮人的問題,就能夠為推進社會治安創造條件。

第二,可以改善城市形象。那些衣衫爛縷的乞丐在城市中流浪,精英們認為不符合省城的“示範”地位。要塑造一個“文明”的城市形象,就必須讓乞丐從公共場所消失。

第三,有利於改善窮人本身的處境。城市管理者聲稱,讓這些窮人在工場裡勞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們自己,因為這樣可以給他們提供住宿,還能讓他們學到一些勞動技能,以便將來自己謀生。

當然,良好的願望並不一定就會有良好的結果,受益者並不一定就會接受這種好意,更不用說所謂的“受益”經常只是一廂情願。我們發現,

大多數乞丐並非歡迎這種變化,迫使他們短期內改變已習慣於傳統的生活方式,自然會引起他們的抵制。

一百年前的成都,窮人靠什麼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