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鲁迅在杂文《这样的战士》里,描写了这样一个“无物之阵”。在生命冲杀突围的疆场,却找不到明确的对手,分不清友与敌,也形不成明确的作战方向;你随时会撞到各种各样的残墙和断壁,但它却又‘无形’,看似子虚乌友,却又真实存在;表面上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骨子里却空无一物无所受力――这就是鲁迅眼里的‘无物之阵’。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这样的战士》里,战士一次又一次举起投枪,向敌人奋力掷去,结果“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仿佛蝉蜕空壳、蛾留茧在。终归一切都是徒劳,战士力尽神疲,逐渐老去,无可奈何,抱憾而终。“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无物之阵”在哪里呢?你每每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意愿,做成一件什么事,隐隐总感觉到反对者、对立面,敌意或阻力明显存在,可是你却怎么也寻它不着,把之不住,你无法和它正式交锋,你竭尽全力却次次击空。所以你注定终失败者, 什么事也办不成。仿佛民间传说中的“鬼打墙”。神志虚弱的人,眼睁睁看见有鬼上来抓人,一拳挥去,如击空气;那鬼又从其他角度扑上来,再补几拳,依然落空。就这样看上去你来我往回合无数,好比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其实只是一个人发狠着魔似的对着虚无狂击乱舞。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鲁迅说,成事之艰办事之难,艰难就在于随处都是“无物之阵”。他说的是无处不在的隐性规则?还是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世态人情?鲁迅认真剖析,最终定性“无物之阵”是对手的一种“兵不血刃”的手段、一个“拖而死之”的战略。因此,当他笔下的战士杀入无物之阵时,“所遇的都对他一式点头。它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表面的颔首嘉许,甚至恭维赞叹,你大可视作软弱意志的糖衣炮弹,可迎可拒;但这众意所成、众心言是的“无物之阵”,目的是让你无从告白、无可辩解直至死无对证。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它是无形的“铁屋子”,大家都在那里酣睡不愿醒来,有少数几个人惊醒,想捅破它放些新鲜空气进来。更多的人被吵醒,反嫌惊醒的人聒噪,打扰了大家的好梦。但是,幸有这样的战士,一如离离野草般坦然,欣然;大笑,歌唱。他深知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于是,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战士,一次又一次举起了投枪!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鲁迅笔下的“无物之阵”,好象《悟空传》里唐僧眼中的“界限”。

这个世界有你不能到达的地方,有你不应到达的地方,有你一辈子也不会去到达的地方,你的世界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许就在你的身边,可你却以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

但是事实上我们真能选择一个方向,而那恰好是界限所规定好的。

这就叫选择。是界限选择你,事实上你没有任何选择。

所有桎梏我们西行脚步的,是界限。突破它,便超越了它。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界限”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突际存在,却是“无物之阵。我们表象上有绝对自由,因为上天赋予了我们“选择”这个神圣的自由意志。但当我们只要选择,就无时无刻要面对“界限”的约束与困缚。你选择这样的生活,但那样的思维或与你意志对立的人事物的桎梏便套紧你,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死疲劳。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大致,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西行取经的路上,都在寻找自己理想的那部真经,这是所有同行者都在为之努力的共同方向。阻挡我们前进的,是“自我设限”这个“界限”的无物之阵。只有我们突破了这个壁垒屏障,便真正走出了界限,超越了无物之阵,一切梦幻泡影烟消云散。

这个界限,那就是“心牢”。我们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牢笼里。这个桎梏好比紧箍咒,你安之若素时,平安无事;但只要你想逃脱就越挣越紧;你想得到,便会失丧去;你想自由,便遭禁闭。除了自我脱解,沒有任何人能帮得到你。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当唐僧明白过来,“不想无缚、不解自脱”这个深刻哲理,全然放下心来,轻轻一跨…顿时,囚鸟脱笼好天气,困兽出套四蹄轻。无物之阵轰然坍塌无存,无边“界限”一如清风明月。

鲁迅的“无物之阵”和《悟空传》唐僧的“界限”突围


《悟空传》唐僧指天立地: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在埋不住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但是,解铃还须系玲人,“心牢”终归心经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