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有人藉著今年的契機,開始緬懷鄧公,事到如今不免讓人感慨萬千。

最近想了很多事情,也就很容易想起與改開有莫大關係的華人翹楚李嘉誠來。

普通商人做生意考慮個三五年就算不錯了,但李嘉誠玩的卻是歷史大波段,馳騁商場幾十年,最終不但賺得缽滿盆滿,還全身而退。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李嘉誠,他真的是百年一遇的人精。

01 祖籍潮州發跡於香港

1940 年,李嘉誠12 歲,隨父母躲避戰亂,從潮州來到香港。

從一開始,李嘉誠心中就種下了一顆香港和中國大陸商業關係的種子。

17歲至22歲,他做了五年的塑膠行業業務員。他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將邁向經濟復甦以及人口增長的週期,勢必帶動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

1950年,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只是香港三百多家塑膠工廠中普通的一個。

1957年,他在看到意大利塑膠花的報道之後,飛赴意大利考察。

之後他便大力發展塑膠花和玩具等,成了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也因此被稱為“塑膠花大王”。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1957年,李嘉誠偶然在雜誌上看到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場便開始經營

1958年,靠著買賣塑膠花的資金,李嘉誠買了第一幢樓。

之後,香港和內地的關係又一次成為考驗商人判斷力的試金石。

1965年,香港爆發金融危機,房地產市場一落千丈。

緊接著,內地那場運動也波及香港,促使反英大暴動開始,這令香港經濟雪上加霜,樓市大跌。

不過那個時候,李嘉誠判斷那不是香港經濟繁華的終結,他隨後逆勢操作,大量抄底購入地皮和舊樓。

到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樓宇面積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就能賺取400萬港元。

這是李嘉誠第一次抄底。

1971年,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次年7月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4個月後,長實集團在香港成功上市,因此獲得了非常重要的資本,一躍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

拿著這些錢,李嘉誠再度購入地皮和物業。

結果沒過多久,香港經濟全面復甦,地皮和樓宇價格翻了幾番,李嘉誠再次抄底成功。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1978年之前,香港商界主要是英國人在控制,著名的怡和、太古、和記和會德豐四大洋行,基本壟斷了香港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後來,中英開始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英國資本一看,香港遲早是要回歸的,於是開始拋售資產。

嗅覺靈敏的李嘉誠,悄悄收購了九龍倉的股票,準備開發九龍倉囤積的大量香港黃金地皮,還大量低價購入偏遠地區的地皮。

由於九龍倉事件影響太大,匯豐銀行實行干預,港英政府為匯豐撐腰。顯然,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實力的比拼,也是政治能量的鬥爭。

最後,李嘉誠聯合了經濟實力和政治能量都具備的船王包玉剛,並和包玉剛談了條件,將九龍倉讓給了他,最後自己賺了5900萬。

1979年,他看上了英國洋行和記黃埔,再次聯合包玉剛,乘其他兩個洋行股東不在,開了個董事會,直接把字簽了,以低於市場價一半的價格接手了和記黃埔。

“超人”的稱呼就這樣誕生了。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成了奠定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的基石。

這只是一個開始,在日後的歲月裡,李嘉誠將通過多次又狠又準的投資眼光一步步將長和系推向財富巔峰。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02 適逢改開進軍大陸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夕。

受上峰賞識,李嘉誠與霍英東、胡應湘、馮景禧等一批香港地產大佬北上,參加國慶典禮。

鄧公接見了他們,並透露中國將實施改革開放政策。

這也是李嘉誠時隔39 年第一次到中國內地。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香港商人受邀北上後不到三個月,1978年 12 月18 日,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政府宣佈實行改革開放,首先要開放的是深圳。

不久之後,李嘉誠參與投資在廣州建設中國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經營的酒店,股權佔比18%。

此時,中英聯合聲明尚未簽訂,香港尚未確定要回歸,而彼時內地依然是一窮二白。

自此開始,李氏家族將很多具有時代先進性的產業帶到大陸,例如零售業、商業化的地產開發和高端酒店等。

1993年,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獲准入股深圳鹽田港,持有70%的股份,和鹽田港一起共同投入60億元建設集裝箱碼頭。

這是當年內地最大的外資引進項目。

同期,李嘉誠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往東1200米處,當時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東單,拿下了10萬平米土地,即後來建成的東方廣場。

公開資料顯示,這一年,李嘉誠旗下的內地項目,佔集團總資產的四分之一。

及至2013年前後,無論是長江實業,還是和記黃埔,內地地產酒店業務對整個集團營收的貢獻,都高於50%。

長和系除了零售、地產和酒店之外,還有城市基礎設施服務,例如電網、管道燃氣、水務、電信等。

不過李嘉誠在內地相關產業的佈局比較少,這和內地基礎設施服務產業的特點有一定關係。

1997年,李嘉誠開始往內地西部發展,他在重慶做了大都會廣場,還對記者說,如果哪位香港商人輕視了內地西部,就要犯極大的錯誤。

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結束之後,李嘉誠首次成為亞洲首富,列在《福布斯》雜誌世界富豪榜的第十位,並被《時代》雜誌選為“千禧年企業家”。

之後,李嘉誠多次成為亞洲首富,並連續20 年成為香港首富。

縱觀改革開放幾十年,李嘉誠持續加重籌碼,蓋大樓、修碼頭、建大學、做慈善,一步步打造他在大陸全方位的商業帝國。

與此同時,香港的情況在變得更糟,特別是和內地的高增長相比。

1990 年香港的GDP 是整個中國內地的25%,到了2017 年,香港的GDP 只佔內地的2.48%,相當於內地9 天的產量而已。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03 急流勇退不賺最後銅板

不過,李嘉誠是個人精,百年一遇。

他在中國的產業並沒有深耕下去,相反從2013年起,李嘉誠開始持續拋售內地和香港的地產項目。

這引發網友和媒體的憤怒,各路媒體開始對李嘉誠進行了各種諷刺和討伐。

有人則認為李嘉誠是個賣國賊,賺到錢之後怎麼可以如此大規模撤資。

大家還記得當時新華社旗下媒體發表的《別讓李嘉誠跑了》吧,文章非常的辛辣,直指李嘉誠利用了大陸的政治優惠建立了龐大的帝國,然後在經濟不景氣時悍然撤離,完全沒有擔當。

縱是千夫所指,李嘉誠也不回頭。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不過,李嘉誠還是通過南方報業的一次採訪,婉轉地回應了輿論。

面對記者的採訪,李嘉誠是這麼說的:“我做生意的原則,一方面是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產經營上步步為營。如果地產價格太高,到老百姓買不起的時候經營就有風險了。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是的,不賺最後一個銅板,這是李嘉誠一直以來的經商理念,現在很多人佩服他的,也是這一點。

2015年-2016年,在李嘉誠撤離的過程中,其實房地產價格一度出現了飆漲,而李嘉誠重金投資的英國,則由於“脫歐”而被外界看空。

有人說超人老了,眼光不準了,2013年就賣了那麼多地產,要是持有到今年,還得漲價50%以上。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所以當時很多人認為李嘉誠來回損失了上千億元,認為老爺子失算了。

但,失算的是天下人,特別是那些富豪。

在李氏家族將位於大陸的產業幾乎都撤離之際,王首富等人才隨其步伐想進行乾坤大挪移。

比如王首富賣掉資產,相繼在倫敦、芝加哥、洛杉磯、西班牙投資,但他們的結果,大家現在都看到了。

在樓市政策方面,現在我們也看到了,內地房地產進入了史上最嚴調控,一舉告別長達三十年的高歌猛進。

香港也頻出調控辣招,這對炒房的人來說是重量級打擊,對房地產商來講也非常煎熬。

資本市場裡,比的從來不是誰賺得多,而是誰活得久。如果一個商人只盯著眼前的“最後一個銅板”,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

但李嘉誠,是一個人精。

經歷了好幾輪經濟週期的他,機敏的商業嗅覺以及對歷史的諳熟,不得不讓人歎為觀止。

江湖遼遠,誰人身處其中不曾孤獨,但那高處清影中,又有幾人能品出歷史的弔詭玄機。

俯仰之間,深藏功與名,斯人已著陸,而背後,開始出現一地雞毛。

數據顯示,2013-2018年間,李嘉誠至少出售2500 億港元內地和香港的資產。僅2017 年一年,李嘉誠就賣出約900 億港元資產

一個時代,就此結束。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04 佈局歐洲抄底英國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歐洲陷入經濟泥潭,當時李嘉誠全面轉向歐洲投資。

僅在英國的投資就達到3900億,時人驚呼他是要買下整個英國。

確實,那時他抄了歐洲的底。無獨有偶,這一次,他依然偏愛歐洲。

2013年,李嘉誠撤離資產套現之後,他把天量資金佈局到歐洲國家,加強產業佈局。

我細看研究了他的海外投資,發現他是把大量的資金投向了港口碼頭、燃氣水電這些能夠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行業。

目前,英國近三成天然氣市場、四分之一電力分銷市場和約7%的供水市場由李氏家族控制。此外,港口、機場與金融市場業務也在李氏家族的收購範圍之內。

其實如果我們單看能源領域,早在1986年,李嘉誠就收購了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正式將天然氣、石油的上下游業務納入其能源板塊。

這些都成了他後來對沖地產、基建、金融等板塊波動風險的重要砝碼。

進入21世紀後,李嘉誠開始針對清潔能源領域著手佈局。

他先後於2013年和2015年投資荷蘭廢物再生能源公司、葡萄牙風電公司等新能源公司,並於2015年拋售以煤電為主業的港燈電力集團股份,全面轉向新能源領域。

李嘉誠的能源投資覆蓋整個產業鏈,從能源生產環節、能源輸配環節到終端用能環節等各個環節全部有所涉及。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全產業鏈的投資,一方面可以掌握整個產業鏈的話語權,另外一方面則可以攤低成本,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可以看出,李嘉誠在海外的投資集中在與民生緊密相連的公用事業領域。

確實,全社會各行業投資回報率排名中,除了金融之外,排名第二的就是公用事業投資。

而李嘉誠,無論在香港還是在英國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有相當多的資產佈局在公用事業領域。

李嘉誠曾經向馬雲傳授過一個商業秘訣:“做生意就是別管你做多少項目,你一定要有一個天塌下來都賺錢的項目,這個項目足以養活你的所有生意。”

李嘉誠:百年一遇的人精

公用事業領域,在李嘉誠看來,就是可以做成這樣的生意,因為這是最容易產生現金流的行業。

過去40年,全球經濟跌宕起伏,李嘉誠始終屹立不倒、穩如泰山,就是因為無論何時,無論資產價格漲跌,他的企業每年都有穩定的現金流產生。

有了充足現金流之後,負債自然就不會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自然就強,這也是李嘉誠多次講到的他對負債“如履薄冰”的真實寫照。

通過多年的佈局,李嘉誠的資產確實已經幾乎轉移到了歐洲,他在歐洲已建立了極為龐大的商業帝國,尤其在英國。

長江和記2017年Q2的財報數據:長和目前47%的銷售額來自於歐洲,11%來自於加拿大,12%來自於香港,9%來自於中國內地,而亞洲其他地方和澳洲則貢獻了15%。

這幾年的佈局,也許只有李超人自己心知肚明,百般滋味遠非外人所能感知,走得遠必須走得快

李嘉誠已經退休,將商業帝國交給他的長子,一個時代結束了。

但對李氏家族來說,資產安全,比什麼都重要。

薑還是老的辣,李大爺還是你大爺,玩歷史大波段,他落子無悔,也從未失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