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腐攸


历史上成功的北伐只有朱元璋灭元和广东国民政府灭北洋军阀(近代),取得一定成效的还包括刘裕北伐,但总体上而言,由南向北的统一战争胜少败多。

北方地区多良马,军队有机会组建更多的骑兵,这对南方地区习惯了水战的步兵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此外,北方苦寒之地多强壮猛士和善打运动战的良将,这都是导致北伐困难的原因。

(北方军队多骑兵,战斗力就是比南方强)

但是笔者认为,人为因素和地理因素不是全部原因,真正影响战争结果的是国家实力和凝聚力,不管是北伐还是南征,从来都是团结统一、万众一心的国家,灭掉离心离德内耗严重的敌国。因此说,只要南方地区形成团结统一的国家,北伐就有可能成功。

(刘裕作为东晋将领北伐前的形势图,可见北方一盘散沙,东晋虽说不是铁板一块,但刘裕堪称曹操二代,挟东晋天子、翦灭割据诸侯,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

从1356年夺取应天府根据地,到1367年发动灭元的北伐战争,朱元璋整整准备了11年之久,这段时间他做了几件事,分别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扩地盘,总之就是要创造一个团结、稳固的国家,他灭掉了陈友谅、张世诚和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将长江流域打成一块铁,为北伐做好最基本的准备。

(吴就是明,王保保就是脱脱贴木尔,可见明军北伐时,元朝就是一盘散沙)

有了基本前提还不够,还要等到元顺帝和大将脱脱帖木尔内讧,张良弼李思齐等元朝汗将拥兵自重不服调遣。强大的自身力量配合分崩离析的对手,最终导致明军的北伐成功,近代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团结稳固的后方,或者团结一致的军队,不管是北伐还是南征,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前秦皇帝符坚在建元19年发动的统一战争,他拥有100多万大军却败给了只有8万人的东晋王朝。不是他的北方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是他的王朝不够团结稳定,被前秦灭掉的羌族和鲜卑族政权残余太多,且都得到了符坚重用,他们根本不想为氐族人卖命,军队人心涣散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兵器世界


有这个感觉很正常。读西晋、南朝、南宋的史料,的确会让人吐血。但事实上,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跟俗谚“兵不往上打,书不往下传”有关。似乎中原人尤其南方人就会整些诗画、读些孔孟,而游牧民族快马弯刀,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先说北伐成功的例子。

春秋时期,主旋律是楚国与齐、晋争霸,从江汉干到了黄河,以申、息为门,将颍汝、陈蔡、淮泗收入囊中,宋、郑、鲁马首是瞻。楚成王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恭王、楚灵王、楚昭王都堪称霸主。秦末,项羽、刘邦率楚地子弟一路北上,最终定鼎大汉。汉末王莽篡权,刘秀率舂陵子弟和绿林军杀入河北,入关中,再续汉祚。朱元璋立足建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挥军北上,逐元顺帝远遁漠外。中国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两汉一明足以说明北伐很少成功不符合史实。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仅徐帅是北方人,余者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讲南方人不善打仗肯定是说不通的。即使在东晋,也有谢石、谢玄以8万对决符坚87万,取得淝水大捷;刘裕统10万雄兵由荆襄直取长安。最怂的南宋,也有鄂王岳飞能“直捣黄龙”。因此,北伐成功的前提是看政治,所以孙子把“道”列为五事、七计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中原王朝在明主当国、军备不废、选将得人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通常不敢作妖。反过来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通常是中原王朝内部出了问题,有可乘之机。总地来看,北方草原民族迭兴南下,成为中原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气候恶化,被迫南下求生存,所以草原民族是为存亡而战。儒学襄助汉唐盛世,孔门五经滋养代代英雄,那时的读书人文能著史、武能定边以求封侯。而宋朝冗官理政,重文斥武,崇尚空谈、四书,纳岁币媾和于辽、金、夏,实乃中原读书人之耻。

②马术和刀术是战术机动的主要手段,自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后,既无险无守,也无马匹可征;以庞大的步兵、重甲、车阵被动防御,耗费巨大,已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③宋朝为杜绝地方割据,事实已阉割了中国读书人的尚武传统。孔门精华在《春秋》大义,《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终为小乘。很多朋友黑儒家,其实是不公正的。孔夫子夾谷之会,以武制齐;率领弟子仗剑、架车周游天下,屡有自卫之举,是不废武的。只是后人强调其文德而已。

中国还有一句话:胡无百年之运。中华古代历史的主旋律就是内华夏与外四夷的冲突,因而赋予了中华文化自信、兼容的内核。海水灌顶之时,恰是中华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分,即将爆发的前夜。大明虽然天子守国门,一洗汉家懦弱之耻,但中末期压制东南工商业、通海,中华文化自闭于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之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草原民族占领中原腹地之后,无不尊崇孔圣人,以“中国”自居,甚至斥南宋为“蛮夷”,从而归化为汉人。

蒙元、满清入关,虽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却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国土格局。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坚持开放、兼收并蓄,中国崛起是不可逆的。而近些年网上狭隘的民粹情绪泛滥,也的确令人忧虑。


嘉会天下


古代三千年历史中,真正北伐完全成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

北伐,并非由南向北征讨这样简单,而是战略重心转移实现统属,以秦末项羽和刘邦灭秦有两点不符,第一,楚国当时在今安徽淮安市盱眙建都,招募各地义军并非纯江南楚军;第二,项羽灭秦并未将统治核心放在北方,而是退回到淮河流域的彭城;因此秦末楚国北伐未完全成功。

唐朝以前江南开发有限,农耕与商贸远落后于中原,凡是割据政权都想北伐,既能建功立业增加赋税,也为长江天堑增加前沿防线,“守江必先守淮”,无论是三国时东吴孙权夺合肥,南朝宋武帝刘裕夺长安、南朝梁“白袍军神”陈庆之夺洛阳,江南政权都没能长久对中原治理。

五代十国如南汉国、南唐国都有北伐记载,却只是割据政权的利益混战,并未到达过黄河流域;北宋有过“雍熙北伐”惨败,南宋岳飞北伐时机未成熟,“开禧北伐”在内忧外患中失败,最后的北伐是联合蒙古灭金,“端平入洛”仅月余便被蒙古击败,拉开蒙古灭宋之役,北伐再度失败。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政权,命徐达与常遇春北伐,明军高歌猛进迫使元顺帝撤离元大都,明朝将边境推进至长城沿线,继而收复西北进兵辽东,明王朝收复北方疆域并实现稳固治理,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更成为明朝政治与经济中心,才算真正北伐成功。

综述:战乱时代割据南方的政权,因战略及物资必须北伐中原,没能建立稳固统治,确实算不上成功!所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功劳令世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