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但却没教我们怎么作诗?古诗大赛也只有背诗,传承上是不是有问题了?

韩贞禹


我认为要求背,没要求写,这在传承上是没问题的。

对于优秀诗词,先要记住内容。小孩子机械识记优于意义识记。识记东西容易。现在好多人研究各种记忆方法,让孩子快速记忆。这很好,但不适用于古诗词。古诗词识记最好的办法,是熟读成诵,这样才会终身受用。

有人会怀疑,死记硬背的作用。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古诗词语言都很凝练,不是翻译就能领会的,要有生活实践,要有阅历。你比如,当我带着小孩去欣赏百花竞开的春天,看到那枝头上桃花杏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开着,是不是会想起背过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再引导孩子看看草在疯长,生怕比别的草长慢了似的;花,红的紫的粉的白的黄的,争妍斗艳。这个时候孩子就体会到了,什么是"春意闹“了。不仅仅在枝头!

有的诗句沒有阅历是无法理解的。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心中愤懑,讲出来也体会不到,天地之阔时间之远,为什么说这些,就是创设意境吗?没有阅历你能深入诗人的内心吗?

再比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你就讲清楚了万里、百年的内涵,没有奔波的苦楚,怎能体会诗人内心的煎熬。

但这些诗句存在大脑里,我们看小说电视,类似的情景就会触发。我们有了阅历,就会有深刻的体会。同样一句诗,在不同的年龄,下同的阅历的人,理解是很不一样的。

但是,前提是必须存于我们的大脑。

至于写作,更不必过早去做。第一是因为古诗不是一般必须会应用文,不包括有特殊才能的孩子。

再者,写古诗要求较高,像律诗还有很多要求,没必要这么早去做,很可能会浪费时间,而得不偿失。等他有浓烈的兴趣了,自会去尝试。水到渠成多好!


胡老师说道


其实,读古诗背古诗,是学习吟诗作赋的必要手段。写诗词首先必须爱诗词,必须具备写诗词的潜质,还要大量阅读古典诗词。

中国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非常巨量。宋代诗词、唐朝诗词、清朝诗词、《诗经》、《元曲》……还有许许多多现代人写的优秀诗词都是我们阅读的范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使我们咀嚼出诗词歌赋的韵味;能让我们感受诗词歌赋抑扬顿挫的特色;优秀诗词的语境和韵律能征服我们过目不忘。

在朗读和背诵诗词的同时,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含义和作者写作的动机与背景。

我们的学生时代,背诵古代诗词一定要连带背诵每一首诗词的作者、单句含义和整体含义。并能说出作者写作时的意境、际遇和内心活动。最最重要的还是要弄懂每一首诗词的韵律。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杂句、长短句词都有韵法和律法。好的诗词不光意境好词句好,韵律更美,能引诱人百读不厌。

创作诗词不是孤立的,靠长时间的读诵、背诵,积累知识,还要不断扩大知识界面。

掌握写作技巧,掌握知识要点,积累广泛的'阅历是写诗词的必要条件。在诗词盛行的古代,创作诗词大部分人都会,真正名留千古的又有几人?李白、王维、白居易、苏轼、王勃、孟浩然、杜甫、韩愈、王昌龄等等,廖廖可数。有的人写一辈子写不出好诗词而名不见经传,有的人一辈子就写一首诗词却能名垂青史。背诗写诗全凭个人爱好,要受求知欲的驱使,才能积累知识,暴发出写作的激情。

古代诗歌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可现代诗歌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为诗歌文化在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著名诗人有徐志摩、戴望舒、艾青、闻一多……当代著名的诗人有北 岛,代表诗句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童话诗人顾城,代表诗句有:“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代诗人艾青,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r

事实证明,从小要求我们读诵背诵古诗,实际上也是在教我们怎样写诗词。传承上没有出现的问题。

读诗背诗是学习写作诗词歌赋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写作诗词歌赋的必要途径。写作诗词歌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长期的结累经验;写作诗词歌赋,不需要别人言传身教,全靠自己从诵读中去感悟,学习,发奋和坚持。


心如莲花173349538


题主问题所指的"古诗"应该是:"古风"和"近体诗"。

古风是不受格律制约的古诗。唐代科举取仕分明经和进士两科,进士科将诗列入考试科目。为了制定考试规则,评分标准,逐步制定和完善了诗的平仄,对仗,粘连,押韵等格律。近体诗从古诗中脱颖而出,另立门户。

在明确了题主"古诗"的含义后,下面,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1,为什么只背"古诗",不教如何写诗。2,只背古诗不教写古诗会不会传承出问题?

1,为什么只背"古诗",不教如何写诗。

题主说:小时候上学,老师只要求背诗,现在,古诗大赛也是背诗,都不讲如何写诗。我想这个问题有如下原因:

1,教学大纲没有要求,教学生写古诗。老师讲的"古诗"可能包括"古风"诗,或"近体诗"。老师一般也就讲讲该诗的白话意思,主题思想,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主要词语,典故等。至于该诗的:赋,比,兴,起承转合等写作手法一般是不讲的,也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按《大纲》也没有要求学生写古诗。

2,近体诗的格律老师也不见得懂。如果书本上选的是"近体诗"课文,老师是不可能讲该诗的格律。有可能老师也不懂。不懂如何教?就连"诗词大会"也是背诗大赛,接龙大赛。如果掺插进:近体诗格律讲解,那效果可想而知,会把观众搞得一头雾水,索然乏味。即便如此,也有选手将自己的诗作呈现,但,被评委康震按格律一卡,不是落韵出律,就是平仄不对,总之是不伦不类。

3,时代的发展所致。古代是科举取仕,文人墨客的进身之路。也是古代乐府曲目填词,娱乐的需求。如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就是为杨贵妃填的词,唱曲用的。现在,什么歌曲没有?现代是信息爆炸,快捷奏。一切都是简洁明快。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现代诗取代了古诗。也就是古风,近体诗已经不再是诗坛的主流,也就是不再提倡。

2,背诗不作诗会不会影响古诗的传承。

1,学习传承任何文化知识都是需要从背和记开始的。这是知识积累的必由之路。李白5岁即发蒙读书,10岁精通“五经”。杜甫7岁能写诗也是从背开始的。然后在背中理解,在写作中磨练。这除了老师教,关键是自己勤学苦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但,只背不写是溜不出好诗来的。诗要有自己的风格,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要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创作自己的诗篇。如果其中化用前人的诗句,使用历史的典故,这都得益于背颂古诗的知识积累。

2,诗词大会的背诗大赛对于古诗的传承起了不可替代的普及推动作用。也掀起了欣赏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许多耄耋老人,4.5岁的娃娃也参入大赛。而且有的孩童令人刮目相看。古诗传承后继有人是不言而喻的。

3,古诗不仅要会背,会写,而且对于格律诗要押韵合仄。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古诗传承。诗词格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是应该的,为此,我国出版了很多有关诗词格律的书籍如,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丛书,《诗词格律概论》,《词林正韵》,《平水韵》《中华新韵》等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诗词格律在线检测》等工具,还有许多诗词格律的优秀文章,对于学习格律诗都十分方便。

以上,从"为什么背诗,不教写诗。"和"背诗不作诗,会不会传承上有问题?"两个方面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从而得出明确结论,古诗传承中细枝节末问题存在,但阻挡不了主流前进,古诗传承前途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