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只要求背古詩,但卻沒教我們怎麼作詩?古詩大賽也只有背詩,傳承上是不是有問題了?

韓貞禹


我認為要求背,沒要求寫,這在傳承上是沒問題的。

對於優秀詩詞,先要記住內容。小孩子機械識記優於意義識記。識記東西容易。現在好多人研究各種記憶方法,讓孩子快速記憶。這很好,但不適用於古詩詞。古詩詞識記最好的辦法,是熟讀成誦,這樣才會終身受用。

有人會懷疑,死記硬背的作用。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古詩詞語言都很凝練,不是翻譯就能領會的,要有生活實踐,要有閱歷。你比如,當我帶著小孩去欣賞百花競開的春天,看到那枝頭上桃花杏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開著,是不是會想起背過的“紅杏枝頭春意鬧”,我們再引導孩子看看草在瘋長,生怕比別的草長慢了似的;花,紅的紫的粉的白的黃的,爭妍鬥豔。這個時候孩子就體會到了,什麼是"春意鬧“了。不僅僅在枝頭!

有的詩句沒有閱歷是無法理解的。如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詩人心中憤懣,講出來也體會不到,天地之闊時間之遠,為什麼說這些,就是創設意境嗎?沒有閱歷你能深入詩人的內心嗎?

再比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你就講清楚了萬里、百年的內涵,沒有奔波的苦楚,怎能體會詩人內心的煎熬。

但這些詩句存在大腦裡,我們看小說電視,類似的情景就會觸發。我們有了閱歷,就會有深刻的體會。同樣一句詩,在不同的年齡,下同的閱歷的人,理解是很不一樣的。

但是,前提是必須存於我們的大腦。

至於寫作,更不必過早去做。第一是因為古詩不是一般必須會應用文,不包括有特殊才能的孩子。

再者,寫古詩要求較高,像律詩還有很多要求,沒必要這麼早去做,很可能會浪費時間,而得不償失。等他有濃烈的興趣了,自會去嘗試。水到渠成多好!


胡老師說道


其實,讀古詩背古詩,是學習吟詩作賦的必要手段。寫詩詞首先必須愛詩詞,必須具備寫詩詞的潛質,還要大量閱讀古典詩詞。

中國上下五千年,詩詞歌賦非常巨量。宋代詩詞、唐朝詩詞、清朝詩詞、《詩經》、《元曲》……還有許許多多現代人寫的優秀詩詞都是我們閱讀的範本。在閱讀的過程中能使我們咀嚼出詩詞歌賦的韻味;能讓我們感受詩詞歌賦抑揚頓挫的特色;優秀詩詞的語境和韻律能征服我們過目不忘。

在朗讀和背誦詩詞的同時,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字、詞、句、段、篇之間的含義和作者寫作的動機與背景。

我們的學生時代,背誦古代詩詞一定要連帶背誦每一首詩詞的作者、單句含義和整體含義。並能說出作者寫作時的意境、際遇和內心活動。最最重要的還是要弄懂每一首詩詞的韻律。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雜句、長短句詞都有韻法和律法。好的詩詞不光意境好詞句好,韻律更美,能引誘人百讀不厭。

創作詩詞不是孤立的,靠長時間的讀誦、背誦,積累知識,還要不斷擴大知識界面。

掌握寫作技巧,掌握知識要點,積累廣泛的'閱歷是寫詩詞的必要條件。在詩詞盛行的古代,創作詩詞大部分人都會,真正名留千古的又有幾人?李白、王維、白居易、蘇軾、王勃、孟浩然、杜甫、韓愈、王昌齡等等,廖廖可數。有的人寫一輩子寫不出好詩詞而名不見經傳,有的人一輩子就寫一首詩詞卻能名垂青史。背詩寫詩全憑個人愛好,要受求知慾的驅使,才能積累知識,暴發出寫作的激情。

古代詩歌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可現代詩歌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為詩歌文化在不斷的注入新的活力。

現代著名詩人有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聞一多……當代著名的詩人有北 島,代表詩句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童話詩人顧城,代表詩句有:“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現代詩人艾青,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陽》。r

事實證明,從小要求我們讀誦背誦古詩,實際上也是在教我們怎樣寫詩詞。傳承上沒有出現的問題。

讀詩背詩是學習寫作詩詞歌賦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習寫作詩詞歌賦的必要途徑。寫作詩詞歌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長期的結累經驗;寫作詩詞歌賦,不需要別人言傳身教,全靠自己從誦讀中去感悟,學習,發奮和堅持。


心如蓮花173349538


題主問題所指的"古詩"應該是:"古風"和"近體詩"。

古風是不受格律制約的古詩。唐代科舉取仕分明經和進士兩科,進士科將詩列入考試科目。為了制定考試規則,評分標準,逐步制定和完善了詩的平仄,對仗,粘連,押韻等格律。近體詩從古詩中脫穎而出,另立門戶。

在明確了題主"古詩"的含義後,下面,本文從兩個方面回答題主的問題:1,為什麼只背"古詩",不教如何寫詩。2,只背古詩不教寫古詩會不會傳承出問題?

1,為什麼只背"古詩",不教如何寫詩。

題主說:小時候上學,老師只要求背詩,現在,古詩大賽也是背詩,都不講如何寫詩。我想這個問題有如下原因:

1,教學大綱沒有要求,教學生寫古詩。老師講的"古詩"可能包括"古風"詩,或"近體詩"。老師一般也就講講該詩的白話意思,主題思想,寫作背景,作者簡介,主要詞語,典故等。至於該詩的:賦,比,興,起承轉合等寫作手法一般是不講的,也超出了教學大綱的要求。按《大綱》也沒有要求學生寫古詩。

2,近體詩的格律老師也不見得懂。如果書本上選的是"近體詩"課文,老師是不可能講該詩的格律。有可能老師也不懂。不懂如何教?就連"詩詞大會"也是背詩大賽,接龍大賽。如果摻插進:近體詩格律講解,那效果可想而知,會把觀眾搞得一頭霧水,索然乏味。即便如此,也有選手將自己的詩作呈現,但,被評委康震按格律一卡,不是落韻出律,就是平仄不對,總之是不倫不類。

3,時代的發展所致。古代是科舉取仕,文人墨客的進身之路。也是古代樂府曲目填詞,娛樂的需求。如李白的《清平調三首》就是為楊貴妃填的詞,唱曲用的。現在,什麼歌曲沒有?現代是信息爆炸,快捷奏。一切都是簡潔明快。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現代詩取代了古詩。也就是古風,近體詩已經不再是詩壇的主流,也就是不再提倡。

2,背詩不作詩會不會影響古詩的傳承。

1,學習傳承任何文化知識都是需要從背和記開始的。這是知識積累的必由之路。李白5歲即發矇讀書,10歲精通“五經”。杜甫7歲能寫詩也是從背開始的。然後在背中理解,在寫作中磨練。這除了老師教,關鍵是自己勤學苦練。"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溜"。但,只背不寫是溜不出好詩來的。詩要有自己的風格,如李白的浪漫主義,杜甫的現實主義。要有自己的人生體驗,創作自己的詩篇。如果其中化用前人的詩句,使用歷史的典故,這都得益於背頌古詩的知識積累。

2,詩詞大會的背詩大賽對於古詩的傳承起了不可替代的普及推動作用。也掀起了欣賞學習古詩詞的熱潮。許多耄耋老人,4.5歲的娃娃也參入大賽。而且有的孩童令人刮目相看。古詩傳承後繼有人是不言而喻的。

3,古詩不僅要會背,會寫,而且對於格律詩要押韻合仄。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古詩傳承。詩詞格律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繼承和發展是應該的,為此,我國出版了很多有關詩詞格律的書籍如,王力主編的《詩詞格律》叢書,《詩詞格律概論》,《詞林正韻》,《平水韻》《中華新韻》等等。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詩詞格律在線檢測》等工具,還有許多詩詞格律的優秀文章,對於學習格律詩都十分方便。

以上,從"為什麼背詩,不教寫詩。"和"背詩不作詩,會不會傳承上有問題?"兩個方面回答了題主的問題。從而得出明確結論,古詩傳承中細枝節末問題存在,但阻擋不了主流前進,古詩傳承前途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