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經的朋友慢慢不聯繫了?

為什麼曾經的朋友慢慢不聯繫了?

《冬吳相對論》這檔電臺節目中,梁冬和吳伯凡有聊過多年好友這個話題。

有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年紀越來越大,身邊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可是朋友卻越來越少,像我們這樣相處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更是屈指可數”。

有時候也會想想那些不再聯繫的朋友,是什麼讓我們漸漸消失在對方的生活,遠在天涯或近在咫尺,都不會不再問候一句,最近好嗎?

以前我簡單的理解是沒有了生活的交集,便也沒有了共同的話題,有了距離便慢慢有了疏遠,慢慢的,彼此變成了一個躺在通訊裡的人。

現在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我有從高中維持到現在的朋友,而事實上我們從高中開始就不在一個城市裡,但是這麼多年,就這麼維持了下來。沒有共同的話題我也認為只是藉口,因為只要你願意,你總是可以找到話題的,求學,升職,創業,育兒等等,畢竟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就是生老病死和柴米油鹽醬醋茶。

但是如果一旦價值觀出現了不同,那麼就會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情況。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兩個人發展境遇不同,那麼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不同,兩個人原來是好朋友的人完全可能因為發展境遇的不同,一個積極樂觀,對世界充滿了美好的幻想,一個消極悲觀,對世界惡語相向。如此以來,慢慢兩個人就會撤出彼此的生活。

為什麼曾經的朋友慢慢不聯繫了?

但是真正衍生出這種兩種極端的世界觀的也不多,現在是個網絡社會,價值觀的主流表達也在網絡上有著很強烈的呈現,而這種呈現並不會因為地區差異有非常大的差異。

而一個人想獲得階層躍遷的機會其實也不算多,所以,其實完全因為世界觀不同而分道揚鑣的比例並不高。

我們之所以朋友越來越少,我覺得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越來越功利了。

功利這個詞不好聽,但是事實上貫穿每個人的一生,我們做出的很多判斷背後其實都有我們標註的價值。我們一直都在學習怎麼精於計算。

而這也是不得已的過程,我們離開那個單純的學生時代,赤膊著進入這個社會,與這個社會進行一番廝殺。

然而,我們不是輕裝上陣,我們會有婚姻,我們會有子女,還有父母逐漸的老去,我們背上的擔子越來越重,而我們的精力反而是下降的。

我們不得不學會處理這個矛盾,不得不把精力分配到我們認為價值更高的地方去。

而我們曾經的朋友可能因為跟我們生活交集不多,我們就給他打上了價值沒那麼高的標籤,所以分配的精力也就少了,隨著年紀的增長,精力越來越不夠用,分配的就會更少,表現就是漸漸的不聯繫了。

我經常看到朋友斷交是因為某方變心的言論,其實我覺得很多情況都不算是變心,只是他應付他的生活已經精疲力盡了,沒有更多的精力分配給另一方了。

如此理解我們便也不會怪對方了。

為什麼曾經的朋友慢慢不聯繫了?

我們無需否定對方在我們生命中鮮活的時光,反而可以偶爾拿出來品嚐,緬懷下那時的他們,那時的自己,那時的歲月。

數一數那些曾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有過濃筆,卻不再聯繫的人。心中默唸,祝你們在自己的時光中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