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她的詩作大多關於死、生、愛、性,像錐子扎人

北京時間10月8日晚7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佈將2020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

獲獎原因是:因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新晉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她的詩作大多關於死、生、愛、性,像錐子扎人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2003-2004),曾獲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

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現居麻省劍橋,任教於耶魯大學。她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2012年11月出版詩合集《詩1962-2012》,至今著有十餘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

新晉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她的詩作大多關於死、生、愛、性,像錐子扎人

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推出了她的2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

新晉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她的詩作大多關於死、生、愛、性,像錐子扎人

該書譯者柳向陽曾說,最初讀到格麗克,是震驚。“僅僅兩行,已經讓我震驚——震驚於她的疼痛。”

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柳向陽表示,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紮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棉口蛇之國》)

從第一本詩集開始,死亡反覆出現,到1990年第五本詩集《阿勒山》,則幾乎是一本死亡之書。第六本詩集《野鳶尾》轉向抽象和存在意義上的有死性問題。

此後的詩集,死亡相對減少,但仍然不絕如縷。與死亡相伴的,是對死亡的恐懼。當人們戰勝死亡、遠離了死亡的現實威脅,就真能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獲得安全和幸福嗎?格麗克的詩歌給了否定的回答。

在《對死亡的恐懼》(詩集《新生》)一詩裡,詩人寫幼年時的一個惡夢,“當那個夢結束 /恐懼依舊。”在《愛之詩》裡,媽媽雖然一次次結婚,但一直含辛茹苦地把兒子帶在身邊,給兒子“織出各種色調的紅圍巾”,希望兒子有一個溫暖、幸福的童年。但結果呢?詩中不露面的“我”對那個已經長大的兒子說:“並不奇怪你是現在這個樣子,∕害怕血,你的女人們 /像一面又一面磚牆。”

柳向陽說,或許只有深諳心理分析的詩人才會寫出這樣的詩作。

露易絲·格麗克詩選

柳向陽 譯

習慣法①

①習慣法(unwritten law):又譯不成文法,與成文法相對,指以習慣為基礎而獲得合法地位的法律。
②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俄裔美國芭蕾舞導演和舞蹈動作設計者。

乳酪

來源:周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