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家臣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
《左傳》襄公29年,文章說:"公臣不足,取於家臣"。但是家臣這一概念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帝王對處理政事管理國家需求的變化,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家臣的人群範圍逐漸擴大,家臣的能力逐漸增強,家臣的功能也更加細化。自分封制開始,貴族和平民的區別越發鮮明。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地位最低的應該就是"卿大夫""士"等階層。卿大夫的地位更在士之上,士聽從卿大夫的命令。士因為地位低下,不像貴族們一樣擁有封地,他們的工資就是俸祿的形式。但是士階層也的確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所以士就成為了卿大夫的"家臣"。卿大夫與士的關係與其說是君臣,不如說應該是主人和奴僕的關係。這樣的從屬關係也為後世官僚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家臣制度的性質
根據導語中介紹的家臣概念,首先我們就可以對家臣有基本的理解。首先家臣是統治者的臣子的一個相對的概念。家臣也是"臣",但是卻不是可以在朝堂上直言進諫的臣子。家臣是一種家族內部的管理機制,尤其是在分封制形成之後,家臣也就成為了分封制的一個細小的分支,由血緣關係來支撐家臣與家主的關係。
在一個家族裡,家臣完全依附於家主。家主與家臣形成了一種僱傭甚至是奴役的關係,家臣完全忠誠於家主。一般情況下來講,家臣都是世襲傳承給下一代,代代忠於同一家族。《逆鐘》雲:"叔氏曰:逆乃祖考許政於公室"。由此而可以看出逆是世襲了祖父的地位來輔佐叔氏。正是因為這種緊密的關係才使得家臣和家主利益相依,失去了家主庇護的家臣處境也會非常艱難。
西周時期的家臣制度
家臣制度是從西周時期最先確立起來的。周天子時期王權強大,"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在天子之下諸侯卿大夫之類的天子並沒有能完全掌控。周王朝建立,王權空前強大,領土急速擴張。周天子為了合理管控自己的領土以及歸附的臣民,不得不分封土地,分權更多的管理土地的人來為他治理國家。分封制的實行,諸侯們廣泛建立起自己的勢力。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
因為此時的官僚體制並不成熟,統治者沒有足夠的中央集權來控制臣子,一批強大的諸侯和強大的卿大夫逐漸出現。卿大夫在自己的地盤上也是統治者的地位,也需要幫忙治理采邑的人,於是家臣應運而生。可以說家臣正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實行的必然結果。不過這時的家臣還沒有那麼大的權利,和普遍的臣子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家臣此時的職責還是為家主管理家族內部的事務,即便有專門管理政務的家臣權利也很有限
春秋時期的家臣制度
家臣制度發展到春秋時期,家臣的權利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漸消失,屬於最高統治者的土地範圍逐漸減少。諸侯和卿大夫的勢力快速壯大,諸侯和卿大夫們都憑藉兼併土地等手段不斷增強自己的勢力。再加上春秋時期經濟發展,自己治下的百姓們開拓荒地,耕作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所以卿大夫家族也就更加繁榮。
比如後來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就可以看出來卿大夫能力之強。同樣的,不像西周時期家臣數量比較少,家臣們往往身兼數職,負責的職務也都是些繁雜的邊緣事務。但是隨著卿大夫勢力的增強,家臣們的權利也越來越大。家臣制度也形成了自己的完整體系,家臣們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家臣們的能力越來越強。家主們開始依靠家臣來處理政治事務。
至於家臣們,他們與家主的依附關係逐漸減弱。家臣們開始具有流動性。良禽擇木而棲,家臣們也會選擇投靠比較強大的家主謀取生路。我們都熟知的聖人孔子,孔子年輕的時候也做過別人的家臣。《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也可以看出孔子也在齊國當過家臣。
春秋時期卿大夫的管家叫做宰,宰下的各種更加細化的職位統稱為家臣。雖然春秋時期的家臣已經普遍,但也不是誰都可以擁有家臣。畢竟家臣也需要家主們供養,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也無法承擔供養家臣的責任。還是孔子孔子曾做過魯國司寇,在那時候可以有家臣,例如原思就曾做過孔子的家宰。《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家臣制度的衰敗
在春秋時期,卿大夫勢力膨脹,家臣的權利也逐漸擴大。就像諸侯和卿大夫實力強大之後就會威脅到天子的地位一樣,家臣的強大也威脅到了卿大夫等家主的地位。諸侯奪王權,卿大夫也以下犯上。許多高級家臣也效仿自己的家主,在時機成熟之時紛紛叛變家主,自己建立勢力佔山為王。
其實這種現象也並不是只有在春秋時期這種大動盪大變革時期出現的,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強大的家臣揭竿而起。但是時機不對,西周時期周天子權力強大,家臣們叛變也被天子派軍隊武力鎮壓下去了。再不濟諸侯們對周天子也要履行軍事義務,天子無法平叛的可以讓諸侯幫忙。
可是在春秋時期,周天子威望盡失,諸侯們也自顧不暇,又怎麼會去幫助天子平叛呢?比如當時的魯國就是三桓長期執政,魯國的鄰國齊國宋國自己也面臨紛至沓來的大夫奪權的威脅,又怎麼能出兵幫助鄰國呢?
家臣制度的崩潰也是必然的,首先是分封制的崩潰瓦解導致家臣制度面臨威脅。分封制瓦解就意味著有分封制建立起來的等級制度也不斷瓦解。所以屬於周王的權利不斷分散,所以以前屬於基層政權必須要服從管理的小型勢力逐漸形成可以獨立運行的權力組織。
家臣等國家權力的輔助機構也變成了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隨著分封制一起坍塌的宗法血緣紐帶,也是導致家臣制度瓦解的重要原因。前文已經介紹過了,家臣往往和家主具有很親密的血緣關係。但是隨著這種血緣關係的淡化,加上家臣們自主選擇家主的意願增強,都最終導致了家臣制度的崩潰。
結束語:
歷史長河滾滾發展,家臣制度的建立和崩潰都有其必然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國家需要統一,人民需要穩定的生活的時候,家臣制度運勢而生。但是經濟在發展,人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誰擁有了更多的資源,誰才能給百姓更富足的生活,誰才是民心所向。
周王朝逐漸腐敗,諸侯國政治混亂,經濟發展停滯,也不能有效利用資源的國家最終還是要被歷史淘汰。《菩薩蠻》中曾說;"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周王朝想要長久的運行下去,就要保持自己和分封勢力的平衡。但是周王並沒有長久的維持住這樣的狀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必定要將國家帶領到一個更完善的制度下。這是人民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