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逆勢增長,必須明白的道理(一)

要逆勢增長,必須明白的道理(一)

企業最大的思維障礙是“等、靠、要”

這個調研報告中,還有一組數據很有意思。

就是當你問公司當務之急的關鍵動作是什麼?排名第一的是“維穩老客戶”。具體如何去做呢?一般企業有兩種選擇:

1,在維持老客戶穩定的基礎上,儘可能地降低運營成本。

2,按部就班地維持原有計劃,寄希望於“等、靠、要”政府的幫扶政策。

要逆勢增長,必須明白的道理(一)


“降低運營成本”是企業危機自救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很多企業家仍然堅持原有計劃,不懂得變通,一味地“等疫情自然消退、靠政府政策支持、跟政府要補助”生存,這就顯得十分不可思議。

大家都知道,疫情期間無數企業“壓力山大”,尤其是中小企業。但是他們又不懂得變通之道,所以一些經濟學家才會說:“如果你覺得堅持不下去,那就倒掉吧。”

君智專家對此解釋說:

“不是說不能夠向政府呼籲政策,要扶持,這部分也是必須的。扶助中小企業也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但是,企業不能單純的‘等、靠、要’,更應該去主動尋求其他突破口。”

比如說,中國有一家專注於1-6歲兒童積木的公司叫布魯可:

疫情時候,他們的線下顧客同樣極速下滑。大多數玩具企業,都“休養生息”了。

但是布魯可發起了“直送1億積木,關愛白衣天使孩子”的公益活動,成為首個關愛醫護人員子女的品牌。

他們通過H5裂變,給一線人員的孩子們,送了數十萬套積木,引發了大量媒體報道。

通過直播、小程序等一系列自救,布魯可積木逆勢增長。2020年3月,全渠道增長270%,電商同比增長1060%。2020年一季度全渠道增長110%,受到越來越多的顧客認可。

怎麼才能不再被動的“等、靠、要”呢?君智給了2點建議:

建議二:“輸血”只能保一時,必須學會“自我造血”

君智的觀點認為,一味地“等、靠、要”,一味地寄希望於政府幫扶,實際上是戰略上的懶惰。

“短期輸血”固然可以解一時之急,但長期來看,唯有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

不確定的環境,其實是企業戰略的一塊“試金石”。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自己的思維模式。

建議三:一些“默會知識”,必須尋求外部鏈接

其實,很多老闆不是不想轉型,不是不想打品牌,也不是不想做新業務,但總覺得無從下手,覺得力不從心。

所以,很多人一個很深刻的感受就是:眼巴巴看著別人轉型,玩得不亦樂乎,自己乾著急。

這究竟是為什麼?

因為對企業而言,內部資源總是有限的。而且,真正決定企業差距的,是一些難以模仿的“默會知識”。

什麼叫做“默會知識”?

我先舉個例子:

比如說,你一年讀了50本書,已經很厲害了,但是最後卻發現在公司好像沒有什麼進步。為什麼呢?

因為別人也讀了50本書。

再比如說,以前小孩會背100首詩詞,大家都誇他是神童,現在在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上,七八歲的小孩都能背幾千、上萬首詩。100首詩詞已經成為基本的知識了。

所以說,整體的知識都在進步了。

“默會的知識”是什麼呢?哲學家波拉尼把知識分為2類:

1,可編碼的知識;

2,不可編碼的知識。

“可編碼的知識”就是有明確流程,可以傳授的知識。但這部分知識,人人都可以獲得。所以,你獲得了之後,只是企業生存的基本條件。

要想真正形成競爭優勢,就要去掌握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這部分知識不可編碼。

就像一些日本企業的複雜機械結構,給你圖紙你也做不出來。或許像是一些企業的引爆互聯網的玩法,從頭到尾告訴你流程,你也不一定玩得起來。很多東西都是“一學就會,一用就錯”。

要掌握這些知識,企業要學會藉助外腦。

君智戰略諮詢,目前已經協助波司登、飛鶴、雅迪等5家企業突破100億級營收規模。值得企業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