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玩膠片相機:當年我用小巴的體會

這是我2000年左右寫的一篇相機文章,所謂“小巴”,叫“長江—巴爾達”。原文如下:

近來小巴在網上被炒得很熱,“好”與“壞”眾說紛紜。

我是92年初接觸小巴的,到1998年,使用了整整六、七年。用它拍的黑白與彩色片子無數,應當說對它既有感情,又是相當的瞭解的。

我在剛接觸它時還不知它叫“小巴”(或者當時它也根本不叫,這是後來不知那個聰明的網友給它起的最聰明的名字),那時它叫“長江—巴爾達”。

書影玩膠片相機:當年我用小巴的體會

我像許許多多的影友一樣有了長槍短炮之後,又幻想著能有一個最應手的短兵器壓兜,以便隨時掏出來“應戰”,1988年我曾買過一臺華夏823,當時就看它的小巧和光圈大(40/2),但只照一個卷便因其成像差,賠了50元賣掉了。

這時我喜歡上了小米(也是後來網上的叫法,那時叫“米諾克斯”),當時在瀋陽太原北街口的“遼宇”我可沒少去,印象最深的是小米(當時賣2000多元)和鍍金的尼康 FA紀念機(好像賣7000多元),眼巴巴地望著卻不能親近,沒少流口水,饞啊!即使後來我在SY916的店裡裡坐著,見到有的影友看中櫥窗裡的某臺機器時那副貪婪樣,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當年自己的情景。

同病相憐,你我都曾有過……

90年代初期“長江巴爾達”問世,國內好評如潮,一是這可是當時市面上最小的相機,而且是德國的著名品牌,據說是因德國當時的工時費太高,才轉來中國生產(或者叫組裝);二是除少量內銷外,全部轉到歐洲去銷售的(當時還是非常迷信出口轉內銷的);三是出色的德國四片三組天塞鏡頭,西門子的電子技術;四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廠家的宣傳,雖是塑料機身,但選用的是高強度的工程塑料,韌性極好,據說往地上摔都不會出痕跡的,我還求什麼全金屬呢?

但當時並不好買,即便是國內的大照材店也是不經營的(全部外銷嗎),後來我在報刊上發現廣州肇慶有一家店經營,就匯錢去買了一臺,價格大約是700多元。不久,相機郵寄來了,打開包裝,這個喜歡喲,真是愛不釋手!具體相機的性能不說,我喜愛它有以下幾點:

一是小巧精緻。雖是塑料的但給人以結實和穩重的感覺,長長的帶子可掛在脖子上,而且將其放在上衣的口袋裡即方便又不礙事。

二是鏡頭的成像我是滿意的,特別是在強光下,應該說有不俗的表現,而且色彩還原較好,我常想就算買一個35毫米的廣角鏡頭吧(其實小巴是38毫米)。

三是雖是電子快門,但很省電,而且曝光準確,還有2X曝光補償,使用非常的方便,取景器也很明亮,視差較小,過片的手感也好,特別是快門雖聲音較大,但很悅耳,震動感覺也不大。
但它也有許多不足:

一是它是程序式快門,光圈與速度均不能手動控制,而且取景器裡不顯示這些資料,這樣在強光下還好辦,一旦到了弱光下,就不知光圈與速度變到哪兒了,往往會有手端不住,照片發虛。即使用三腳架也會因光圈開到最大,像質明顯下降,還會造成四角發黑。所以我稱巴爾達是“陽光下的高級小相機”。

二是它的閃光燈並不科學,雖是TTL閃光,但我使用時常常曝光過度,而且因在右側,拍橫幅時有濃重的陰影,所以這燈用起來很不舒服。我的那臺只用幾次閃光燈相機中的一個觸點就斷掉了,不能再用,至今閃光燈還是新鮮如初。

三是它的倒片機構手感不好,特別發緊,而且倒片鈕很小,兩者配合起來使用,常讓人覺得倒片鈕好像總是沒按下去似的。

相機拿到手裡,我就到處臭“顯白”,但周圍的人沒一個拿它當回事,都說這麼小的玩意能照像,是個玩具吧!還值七、八百元,別“逗”人了。

有一次單位搞活動,要拍張合影,我一看在陽光底下而人又不多,正是巴爾達的用武之地,就掏出三下五除二拍完了,但領導卻不高興了,“你這不是唬弄人嗎?這東西拍的照片能好嗎?快把大鏡頭拿出來重拍。”我只好掏出單位那架配有“天星”28-200頭的理光相機又補拍了兩張,領導這才有了笑容。後來我將兩者片子對比,小巴絕對在其上。

但這事過後讓我學聰明瞭,再有這種場合就先用大鏡頭瞎拍(其實拍也沒用),再用小巴集中精力拍兩三張,片子的質量出來了,人們也沒意見了。在幾年的拍攝中,我用它拍過彩色、黑白,加過各種色鏡、彩虹鏡,也拍過自然光下的舞臺照,櫥窗照,婚禮照,總的來說是比較滿意的。

我認為它絕對是物超所值的,特別是這相機是下翻蓋打開鏡頭,倒過來就是非常好的遮光罩。當然它在設計上還有些不足,如是硫化鎘的光敏電阻測光,對強光有記憶,在被攝體光線變化較快是會有影響;程序式快門不如光圈優先似的快門給人以更大的發揮空間;38毫米鏡頭顯得過於接近標頭,不如28或32毫米實用等。但這些如改變了,巴爾達也就不是這個價位檔次的相機了,再用這種心態去探討也就沒有意義了。

但小巴還是停產了,我認為這是國產相機中最不該停產的一種,它完全可以完善和發展。但這不是小巴的過錯,而是時代不同了,就如同海鷗4A、4B一樣,它是屬於一個時代的,一個階層人士的。

我喜愛小巴,它給我帶來了快捷和方便,也使我重新認識了照材和攝影。許久不用它了,寫這稿子時又找出小巴同其他相機反覆比較,我依然喜歡它。它那敏感的測光、清脆的快門告訴它仍在壯年時期,它仍可以負以重任,它仍是我手裡的一把利器。我最後想說:
小巴!好相機!(寫作於2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