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賺足眼淚!偷走範老師記憶的病,預防要做9件事

《最後一課》賺足眼淚!偷走範老師記憶的病,預防要做9件事

有約君說

剛過去的雙節假期,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火熱上映,其中《最後一課》這一單元,讓眾多網友直呼“太好哭了”。

《最後一課》賺足眼淚!偷走範老師記憶的病,預防要做9件事

故事裡,範偉飾演的老範隨兒子移居海外多年,在當地教授畫畫。上了年紀的老範,在突發腦梗塞(俗稱“中風”)後,有了“痴呆症”的症狀——他總覺得自己身在曾經教書的山村裡,常常唸叨著要給一個孩子拿顏料,完成孩子想畫一個學校的夢想。

《最後一課》賺足眼淚!偷走範老師記憶的病,預防要做9件事

在醫生的建議下,兒子帶著老範回到小山村,與老範當年的學生一同“還原再現”了二十多年前的老教室,希望幫老範實現這個念想。

中風後痴呆

多為血管性痴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陸正齊教授指出,痴呆常被人們當成“老糊塗”。痴呆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會表現出包括思維、記憶、理解、計算、語言、判斷、定向、學習等能力的減退,並部分伴有人格的變化。

痴呆可以由多種因素造成,最常見的是以阿爾茲海默病(AD)為代表的神經變性痴呆中風後出現的血管性痴呆(VD)以及混合型痴呆,多在血管病後繼發。此外,感染、藥物濫用、長期飲酒過量、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甲狀腺功能減退、尿毒症等也可以造成痴呆。

兩者中,大眾更熟知的是俗稱“老年痴呆症”的阿爾茨海默病,又被稱為“歲月神偷”。《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阿爾茨海默病在65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中患病率為5%,超過85歲患病率增加到25%,95歲以上的老人則高達60%。換句話說,只要活得夠久,就越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在我國患者中也很常見,多與相關腦區的出血、梗塞有關,而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中,出現血管性痴呆的幾率也非常高。血管性痴呆很容易與老年痴呆混淆,兩者的治療方向、效果也不同。

例如,有些老人中風後,“屋漏偏逢連夜雨”,繼而出現痴呆。其實,所患的未必是阿爾茨海默病,也有很大可能是血管性痴呆,比如電影中的老範。

《最後一課》賺足眼淚!偷走範老師記憶的病,預防要做9件事

“老年人往往有血管病變,而血管性痴呆大多伴隨中風的發生而出現,可輕可重。”陸正齊指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症狀與阿爾茨海默病類似

《最後一課》賺足眼淚!偷走範老師記憶的病,預防要做9件事

例如,老人會出現頻繁的近期遺忘,主要表現為記不住定好的約會或任務,記不清近期發生過的事件,甚至剛剛說過的話也會遺忘。

當病情進一步發展,相當多的患者會出現妄想,最常見的是懷疑財物被盜,疑心自己有各種病,有外人甚至子女要謀害自己等。患者繼而出現定向障礙,分不清晝夜,一出門不認識家,容易走失甚至嚴重到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身份。

痴呆患者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面對新的事物和操作,容易感到疲乏、沮喪與激怒。比如家裡添了新電器,有些老人學得慢、記不住操作方法,便固執地拒絕使用,或者對子女發火。

在情緒方面,患者會慢慢變得淡漠、遲鈍,缺乏活力,容易疲勞,對工作失去熱情,對往常愛好的活動失去了興趣,有時易哭易笑易怒。不少患者對衣著及儀容也不如以前那樣注意,變得邋遢、不愛整潔,不修邊幅。有人則變得多疑、固執與斤斤計較。

血管性痴呆:及時對症治療

智能障礙可部分或基本恢復

儘管“同為痴呆”,症狀有相似之處,但血管性痴呆(VD)與阿爾茨海默病(AD)的差別更為明顯。

阿爾茨海默病的病情會持續加重,而血管性痴呆的發病更為突然,常伴有肢體活動障礙,例如走路不穩。有些人會出現視空間障礙,例如穿錯襪子和鞋,不能鋪桌布和床單等。

血管性痴呆病程多呈階梯式發展,即較長一段時間處於病情穩定,不惡化甚至好轉,頭顱CT和MRI顯示大腦有程度不等的缺血灶或出血灶。

在治療上,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也並不相同。眾所周知,至今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阻止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然而,血管性痴呆只要及時採取對症治療,伴隨肢體活動障礙的恢復,智能障礙可以部分或基本恢復。如果拖延治療,情況也會越來越糟。

做好9種預防

或可延遲40%的痴呆症

陸正齊指出,血管性痴呆的預防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效降低發病率。首先,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疾病的患者,要控制好病情,尤其是要預防中風後引發的血管性痴呆。

痴呆在早期的進展速度會遠遠快於中晚期,因此,儘可能早發現、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預防腦力衰減,不妨試試:

1.有規律的鍛鍊:例如慢跑或游泳,每週3~5次,每次30~50分鐘,以微微發汗為宜。

2.不要吸菸。

3.控制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肥胖。

4.充足睡眠:熬夜是記憶力衰減的危險因素,經常熬夜者發生痴呆的風險高於規律作息的人。每晚7~9小時,腦力勞動者中午可小睡20~30分鐘。積極治療失眠。

5.樂觀向上的情緒:防治抑鬱、焦慮。

6.保護腦部:車禍、外傷、腦部感染可提高痴呆發病風險。

7.少吃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多吃不飽和短鏈脂肪酸如堅果、海魚和橄欖油,多吃低熱卡、高營養素的水果和蔬菜。每天要吃“紅黃綠紫黑”的蔬菜水果3~5種。

8.堅持學習:每天讀書看報,學用智能手機,瞭解國家大事、社會新知。

9.保持社交活動,多和親友相聚。

10.挑戰智力,多下棋、買菜做菜。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一期《柳葉刀》雜誌[1]上,一組國際專家對過去的研究進行了彙總分析出了12條痴呆症的危險因素,包括:生命早期的教育不足,人到中年的高血壓、肥胖、聽力損失、腦外傷和過量飲酒(每週超過21個單位,1單位等於10毫升或8克純酒精),以及老年的吸菸、抑鬱、缺乏運動、社交孤立、糖尿病和空氣汙染暴露。

對此,他們給出了9條對策:

  1. 40歲開始,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

  2. 使用助聽器,通過保護耳朵遠離高噪聲影響來減少聽力損失;

  3. 減少暴露於空氣汙染和二手菸中;

  4. 避免頭部受傷;

  5. 每週限制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1單位;

  6. 戒菸並勸導他人戒菸;

  7. 為兒童提供中小學教育;

  8. 中晚年過積極的生活;

  9. 避免肥胖和糖尿病。

如果以上對策都能有效執行,研究人員估算,能夠預防或延遲40%的痴呆症病例。

不過這也意味著,約六成的痴呆症目前還找不到明確的預防手段,比如上文提到的阿爾茨海默氏病早診和早干預就非常的重要。

對於只能延緩、無法攔截的阿爾茨海默症,及時發現早期症狀尤為關鍵。

以下10個症狀,如果出現1~2個,就要趕緊到神經內科、老年科、精神科或認知障礙門診。醫生會用專業量表進行評估,配合腦部MR、PET-CT等檢查確診後,早期進行藥物干預,可以延緩疾病進展:

1.注意力逐漸減退,如有些老人會忘記炒菜的程序,做菜時重複放鹽糖,做完飯忘記關煤氣。

2.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或日常家務,如穿衣服亂搭配,突然不會做菜,買菜時不會算如何找零錢。

3.語言表達出現困難,如忘記並不複雜的常用詞彙等。

4.對時間、地點及人物日漸感到混淆。如不記得日期,不知道自己在何處等。

5.判斷力日漸減退,四時不辨,如烈日下穿著棉襖,寒冬時卻穿薄衣。

6.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如跟不上他人交談的思路,或不能按時支付各種賬單。

7.常把東西放在不適當的地方,如將衣服放進垃圾桶,將熨斗放進洗衣機。

8.情緒表現不穩及行為較前顯得異常。情緒快速漲落,變得喜怒無常。

9.性格轉變。原本和善的人突然變得多疑、淡漠、焦慮或粗暴等。

10.失去做事的主動性,對以前的愛好沒有興趣,懶洋洋的。

此外,對於記憶力衰退、不能正確穿鞋、做菜的老人,還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即“畫鍾測驗”。

  • 1. 對著鐘錶,畫出錶盤,圖形為閉鎖圓形,得1分,如線條不連貫,或者不似圓形,則得0分。


  • 2. 在錶盤上的正確位置上畫出數字。得1分。如有數字不在圓內,且12個數字沒有按順序填寫,則得0分。


  • 3. 正確畫出此時此刻鐘表上指針的位置,得1分。指針上無指示箭頭,分針沒有比時針長,得0分。

* 畫鍾試驗得3分為正常,2分為基本正常或輕度痴呆,1分已經到中重度痴呆了。

[1]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67-6/fulltext

整合自: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奇點網公眾號

部分截圖來自電影海報

編輯:李津

《最後一課》賺足眼淚!偷走範老師記憶的病,預防要做9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