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刮鬍子刮出一篇《Science》

導讀:儘管剃鬚刀刀片的硬度是毛髮硬度的50倍,在長期使用後刀片也會變鈍。傳統的觀點認為,刀片塗層的磨損變圓和脆裂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們揭示了一種不同的機制:刀片變鈍是面外彎曲、微觀結構不均勻性和粗糙的刀片邊緣(刀片邊緣的微觀缺口)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三種因素疊加,還有可能產生斷裂。


刀具工具鋼通常具有馬氏體組織,同時,其碳化物含量較高並覆有各種塗層,因此展現出相對較好的硬度和耐磨性。但是,在切割毛髮,奶酪或土豆等較為柔軟的材料時,這類鋼有時卻很難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是常見的現象,但是人們對於潛在的微觀機理卻知之甚少。這些材料的結構較為複雜,相互作用的邊界條件也難以定義,給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採用兩套微觀力學實驗設備,進行了間歇實驗和原位電子顯微鏡切割實驗,通過實驗分析和數值模擬揭示了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板條馬氏體結構的空間變化引起了II型、III型混合開裂,隨後產生了明顯的磨損。相關論文以題為“How hair deforms steel”發表在國際頂刊《Science》上。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9490

麻省理工:刮鬍子刮出一篇《Science》


在長久的歷史中,人類不斷對材料和工藝進行優化,以生產出鋒利的刀刃,用在餐具,武器,刀片和其他工具上。如今,切割過程無處不在,被廣泛用於醫療業,製造業,食品加工業和家用電器行業。儘管每種應用都有特定的工藝要求,但材料設計的總體目標通常是相同的:鋒利和高硬度。例如,用於剃鬚刀刀片的典型金屬材料是富含碳化物的板條馬氏體不鏽鋼,加工時將其打磨成17°傾角,40 nm尖端半徑的楔形,以保證刀具的鋒利。同時,該材料覆有更硬的塗層,例如類金剛石碳;同時還會塗上聚四氟乙烯層以減少摩擦。和刀具相比,毛髮的硬度相差超過一個數量級(圖1A)。但儘管如此,剃鬚刀的使用者仍會發現,板條馬氏體鋼在剔除毛髮時會逐漸失去其鋒利的特點。這種刀具性能的退化在其他的切割過程中也廣泛存在,提高了刀具的使用成本和環境成本。

在剃鬚過程中,磨損確有發生,但是研究表明失效機制實際更加複雜。首先,這兩種相互作用的材料具有多層微觀結構,展現出各向異性和與尺寸相關的力學響應(圖1A)。板條馬氏體鋼的微觀結構顯示,在原奧氏體內,有不同形狀的板條群和高密度、不均勻分佈的位錯。由於自回火現象,條狀馬氏體形成之後,碳原子仍有一定擴散能力,在位錯線上偏聚,析出碳化物粒子。

這些結構特徵使得馬氏體鋼具有較高的硬度,但其微觀力學響應卻隨之變得更加複雜。與之相似的是,人的頭髮是一種高度各向異性的複合材料。它具有非圓形的橫截面,平均直徑在80到200μm之間。這種複合材料的外層是硬質表皮,中間層則是沿毛髮方向拉長的纖維,比硬質表皮柔軟了三倍。中空的內層為髓質結構,對切削幾乎沒有力學響應。毛髮具有吸溼性,在存在水分的情況下,其細胞結構會發生變化,以容納水分子,進而降低了彈性模量和屈服強度。刀片和毛髮都是各向異性的,力學性能也均與尺寸相關,因而它們的力學響應也都取決於應力狀態和受力體積。


麻省理工:刮鬍子刮出一篇《Science》

圖1 材料特徵和剃鬚過程力學分析

為了測量實際剃鬚條件下刀片的磨損,研究人員對一次性剃刀進行了間歇實驗,並在使用的各個階段,利用SEM對刀片的不同區域進行了分析。

麻省理工:刮鬍子刮出一篇《Science》

圖2 兩組SEM原位剃鬚試驗

為了更好地瞭解在其他失效模式(疲勞,腐蝕和磨損)發生之前,刀具退化的發展情況,研究人員使用微觀力學實驗設備進行了25次原位SEM測試。

麻省理工:刮鬍子刮出一篇《Science》

圖3 該過程的有限元模擬和相關分析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採用三維參數化有限元模擬,確定了粗糙度和受力方向對這一過程的影響。

麻省理工:刮鬍子刮出一篇《Science》

圖4 影響這一過程的關鍵因素

本文認為,實驗分析和數值模擬的結果表明,剃鬚過程引起了板條馬氏體鋼中的損傷形核,擴展和聚結,並且這些行為發生在其他失效模式之前(磨損,塗層脆裂)。這一研究將幫助設計者改進設計方法,實現材料的增壽並避免過多的消耗,同時也將為其他研究提供新的啟發。(文:嶽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