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冠低質量論文氾濫,科研人員不該趁危機丟掉道德使命

在這場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中,首批出爐的許多論文都設計得很糟糕,沒有很好的論據,或者報告的方式有失偏頗;而之後發表的論文大量重複,有些研究甚至將目的放在如何受到媒體極大可能的關注上。


新冠相關低質量論文氾濫成災,其中一些“重磅”論文不僅引起了公眾的注意,還成為政府決策人員的參考依據。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入應對危機的科學研究中,數百項臨床研究也相繼註冊進行。


相比 2003 年的 SARS 疫情時期,此次新冠疫情中,面向生物醫學領域的預印本平臺成了學術交流的又一個新的領地。第一時間瞭解全球各地最新研究進展,是科學防疫的關鍵基礎。然而未經同行評議和質量把關的論文加速文章分享時間的同時,也帶來了論文氾濫的問題。


以 “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是什麼” 這一問題為例,從蛇,到穿山甲,再到龜鱉,再到與人工合成...... 全球科學家們發表各種論文的速度也創了紀錄。


4 月 23 日,卡內基梅隆大學道德與政策中心主任、Clara L. West 的倫理學與哲學教授 Alex John London 和麥吉爾大學生物醫學倫理部教授兼主任 Jonathan Kimmelman 在 Science 雜誌網站發表文章,他們呼籲全球研究界,不應以當前 COVID-19 疫情爆發的緊迫性為理由,在病毒研究和疫苗研發等方面降低科研標準。


他們認為,在正常情況下進行醫學研究的許多不足之處,似乎在這次大流行中被放大了。


Science:新冠低質量論文氾濫,科研人員不該趁危機丟掉道德使命


危機不是降低科研標準的藉口


根據 London 和 Kimmelman 的描述,一直以來存在一個普遍的認識,就是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加強科學研究的可行性,要求對平時高標準的研究進行例外處理。


而這一做法卻會對科學研究工作構成威脅,造成大量名副其實的低質量研究論文氾濫成災。


許多論文未經同行評議,發表在預印本網站上,而其中一些論文不僅引起了公眾的注意,還成為政府決策人員的參考依據。


London 和 Kimmelman 認為:"雖然危險期帶來了重大的邏輯上和實際上的挑戰,但研究工作的道德使命始終如一,即減少不確定性,使護理人員、衛生系統和政策制定者能夠更好地處理個人和公共衛生問題。"


在這場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中,首批出爐的許多論文都設計得很糟糕,沒有很好的論據,或者報告的方式有失偏頗。在他們之後發表的大量論文重複率很高,有些研究甚至將目的放在如何受到媒體極大可能的關注上,從而增加了研究結果不可靠的風險。


Science:新冠低質量論文氾濫,科研人員不該趁危機丟掉道德使命


預印本網站發表了大量未經同行審議的新冠相關論文


London 和 Kimmelman 表示:"就其對健康和社會安寧構成的挑戰而言,所有的危機都屬於特殊情況。但是,認為在評估藥物和疫苗效果的挑戰面前疫情危機是個例外,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大流行病的緊迫性和稀缺性非但不應該開展低質量研究,反而研究企業中的關鍵人物更有責任去協調他們的工作,以堅持推進這一使命所必需的標準。"


London 和 Kimmelman 還在文章中寫道,嚴格的科學方法所要識別的問題,並不會因為情況緊迫而簡單地消失。歸根結底,缺乏計劃的研究論文的泛濫,會加大把稀缺資源變成虛假線索和無效做法的風險,同時增加了救治患者或制定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的不確定性。


高標準研究對標高質量成果


London 和 Kimmelman 認為,像 COVID-19 這樣的緊急情況,需要研究人員、醫療專業人員、衛生當局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低質量的研究工作進行分類,他們提出了相關研究人員可以使用的五項論文質量標準來保障論文水平,即重要性、嚴謹性、分析完整性、透明度和可行性


他們提到,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人員有責任對論文進行評估,並對那些不符合條件的論文進行分類,將工作力度、勞動和資源結合起來,快速、高效地完成最有可能推進公共衛生的高質量研究。


Science:新冠低質量論文氾濫,科研人員不該趁危機丟掉道德使命


London 和 Kimmelman 為參與臨床試驗的研究人員提供以下建議:


  • 主辦單位、研究協會和衛生機構應優先考慮同時試驗多種治療方法的研究方法。作者認為,創建一個 "主協議", 可以使多種治療方法在一個共同的統計框架下進行試驗。
  • 個別臨床醫生應避免使用可能干擾試驗招募的未經驗證的干預措施,並且抵制在沒有對照組的情況下,進行小型研究,相反,他們應該尋找機會參加規模較大、精心規劃的研究。
  • 監管機構和公共衛生主管部門應在確定符合嚴格標準的研究中發揮主導作用,並促進足夠數量的研究中心之間的合作,以確保能得到足夠的募集和及時的結果。衛生主管部門可以提出時間表,以提高高質量研究的知名度和進展,而不是對臨床價值尚待確定的干預措施提出公開建議。


London 和 Kimmelman 表示:“雖然嚴格的科學研究不一定能夠消除醫學中的所有不確定性,但它們卻是闡明因果關係的最有效方式,並利用這種因果關係做出對患者和衛生系統具有重大影響的決策。


危機時刻,科學研究工作加速信息的互通互享固然重要,但保持高標準的研究態度更是不容鬆懈。


參考資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22/science.abc1731

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20-04/aaft-ame042020.php

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20-04/cmu-can041720.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